首页 理论教育 唐前期丝绸之路河西段研究成果

唐前期丝绸之路河西段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则天是继唐太宗之后,在西域推进丝绸之路战略力度最强者,也使唐王朝在西疆的行政建置达到了极盛。武则天在西域的大规模行动,首先是平贺鲁。

唐前期丝绸之路河西段研究成果

1.平贺鲁,推进唐朝的行政建置西接阿拉伯帝国波斯属地(今伊朗)

唐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时令后(武则天)决之,常称旨,由是参豫国政”[54],即从唐高宗显庆年间开始,大唐的政务实际是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是继唐太宗之后,在西域推进丝绸之路战略力度最强者,也使唐王朝在西疆的行政建置达到了极盛。成为中国历史上中央可控的行政州县建置,达到包括咸海在内伊朗高原的唯一时期。

武则天在西域的大规模行动,首先是平贺鲁。先是继续用唐高宗时候的程知节,显庆元年(656年)八月,“左卫大将军程知节与贺鲁所部歌逻禄获剌颉发及处月预支俟斤等战于榆幕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获驼马牛羊万计”[55]。九月“程知节与贺鲁男咥运战,斩首数千级,进至恒笃城,俘其部落户口及货物鉅积”[56]。十一月“龟兹大将羯猎颠附于贺鲁,左屯卫大将军杨胄伐之”[57]。十二月,因“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坐讨贺鲁逗留,追贼不及,减死免官”[58]。同时丝绸之路在陇右段的沿线的兰州都督,并在鄯州置都督,进行军事配合。

此后开始任用“骁悍多力,胆气绝伦”[59]的苏定方,进而扭转了唐与贺鲁在西域的战局。显庆二年(657年)正月“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以伐贺鲁”[60];十二月“苏定方败贺鲁于金牙山,执之”[61]。显庆三年(658年)正月戊申,“杨胄及龟兹羯猎颠战于泥师城,败之”[62];二月,“苏定方攻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贺鲁及咥运、阙啜。贺鲁走石国,副将萧嗣业追擒之,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甲寅,西域平,以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督府”[63];十一月“苏定方俘贺鲁以献”[64],改西州都护府为安西都护府,并将安西都护府从西州迁至龟兹。龙朔元年(661年),“西域吐火罗款塞,乃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皆置都督,督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仍立碑于吐火罗以志之。显庆四年(659年)十一月“贺鲁部悉(思)结阙俟斤都曼寇边”[65]。据《旧唐书·苏定方传》记载:“思结阙俟斤都曼先镇诸胡,拥其所部及疏勒、朱俱般、葱岭三国复叛,诏定方为安抚大使,率兵讨之。至叶叶水,而贼保马头川。于是选精卒一万人、马三千匹驰掩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诘朝至城西十里。都曼大惊,率兵拒战于城门之外,贼师败绩,退保马保城,王师进屯其门。入夜,诸军渐至,四面围之,伐木为攻具,布列城下。都曼自知不免,面缚开门出降。俘还至东都,高宗御干阳殿,定方操都曼特勤献之,葱岭以西悉定。”[66]

对此次贺鲁部都曼为首,先镇西域“诸胡”,之后联合疏勒等再次反叛,唐王朝也再次派天将苏定方征讨。唐大军出征到“叶叶水”时,贺鲁等势力至马头川固守。唐军选精骑一万人,其中三千骑兵,急行军袭击。都曼惊慌出城而战,大败。援军四围,列布城下而攻。都曼知道必败,开城门而降。当时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东都,所俘都曼等送至东都洛阳。显庆四年(659年)三月壬午,“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及西突厥真珠叶护战于双河,败之”[67]。显庆五年(660年)正月癸卯,“苏定方俘都曼以献”[68]。由此西域葱岭以西平定。乾封三年(668年)正月庚寅,“诏缮工大监兼瀚海都护刘审礼为西域道安抚大使”[69],经营西域各地。

2.出击吐蕃,打击了其对丝绸之路南部的威胁

吐蕃自唐高宗以后,逐渐强大,开始轻视大唐。起初进攻吐谷浑,之后自陇右道东部,到中部河西走廊,再到西北西域地区,有时声东击西,有时全线攻唐。且与西突厥等势力联合。还常常以“请和”缓兵,进而攻唐。给唐在西域的统治以及整个丝绸之路的通行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先是吐蕃声东击西,进攻吐谷浑,将唐军调到河西以南,却大军攻陷安西四镇。总章二年(669年)吐蕃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求援。七月“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乌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援吐谷浑”[70];咸享元年(670年)四月,“吐蕃陷安西都护府”[71];当时,“吐蕃寇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与于阗合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安西四镇。辛亥,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领兵五万以击吐蕃”[72]

当唐军注意力到西域时,吐蕃又声西击东,直接灭了吐谷浑。咸享元年(670年)七月,“薛仁贵及吐蕃战于大非川,败绩”。九月,“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73];咸亨三年(672年),“薛仁贵、郭待封至大非川,为吐蕃大将论钦陵所袭,大败,仁贵等并坐除名。吐谷浑全国尽没,唯慕容诺曷钵及其亲信数千帐内属,仍徙于灵州界”[74]

此后吐蕃以“请和”而短暂休整,开始进攻唐陇右东部诸州。上元二年(675年)正月“吐蕃请和”[75]。仪凤元年(676年)闰三月己巳,“吐蕃寇鄯、廓、河、芳四州,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伐之。乙酉,周王显为洮河道行军元帅,领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十二总管,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领契苾何力等军,以伐吐蕃”[76]。七月“吐蕃寇叠州”[77]。(www.xing528.com)

在唐关注陇右东部地区时,吐蕃再次声东击西,联合西突厥进攻西域。仪凤二年正月,“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78],五月,“吐蕃寇扶州。八月辛亥,刘仁轨为洮河军镇守使。十月壬辰,徙封显为英王,更名哲。十二月乙卯,募关内、河东猛士以伐吐蕃。是岁,西突厥及吐蕃寇安西”[79]

此时唐军并没有西调,而是守战青海,与吐蕃在东部周旋。仪凤三年(678年)正月丙子,“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癸未,遣使募河南、河北猛士以伐吐蕃”,九月“李敬玄、刘审礼及吐蕃战于青海,败绩,审礼死之”[80]。另据《旧唐书·高宗纪》记载,仪凤三年(678年)秋七月,“得敬玄表奏,吐蕃入龙支,张虔勖与之战,一日两阵,斩馘极多”,九月,“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中书令李敬玄、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与吐蕃战于青海之上,王师败绩,审礼被俘。上以蕃寇为患,问计于侍臣中书舍人郭正一等,咸以备边不深讨为上策”[81]

吐蕃与突厥东西联合,给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南部、西部及北部同时构成威胁,而武则天也相应在青海启用名将黑齿常之,在西域启用裴行俭、王孝杰,从而使战局回转,平西域。永隆元年(680年)三月,“裴行俭及突厥战于黑山,败之”,七月己卯,“吐蕃寇河源。辛巳,李敬玄及吐蕃战于湟川,败绩。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丙申,江王元祥薨。突厥寇云州,都督窦怀哲败之”[82]。据《旧唐书·高宗纪》记载,永隆元年(680年)二月壬子,“霍王元轨率文武百僚,请出一月俸料助军,以讨突厥”[83],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首领奉职。伪可汗泥熟匐为其部下所杀,传首来降”,七月,“吐蕃寇河源,屯于良非川。河西镇抚大使李敬玄与吐蕃将赞婆战于湟中,官军败绩。时左武贰卫将军黑齿常之力战,大破蕃军,遂擢为河源军经略大使;令李敬玄镇鄯州,为之援。丙申,江王元祥薨。是月,突厥余众围云州,中郎将程务挺击破之”[84]

这样不仅青海一带吐蕃被击退,而且西域也重建了安西四镇。长寿元年(692年)十月丙戌,“武威道行军总管王孝杰败吐蕃,克四镇”[85]。长寿二年(693年),“收复安西四镇,依前于龟兹国置安西都护府”[86]

3.抗击吐蕃与突厥对丝绸之路的联合夹击

吐蕃在西北之南图唐之势,使西突厥在西北的西部和北部亦与吐蕃呼应而动。给唐在整个西北和丝绸之路造成了困局。为此唐以裴行俭等天将大军出击,以保丝绸之路的畅行。仪凤时期开始,西突厥“都支自号十姓可汗,与吐蕃连和,寇安西”[87]。调露元年(679年)六月,“吏部侍郎裴行俭伐西突厥”[88]。九月壬午,“吏部侍郎裴行俭讨西突厥,擒其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别帅李遮匐以归”[89],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奉职二部相率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首领并叛。遣单于大都护长史萧嗣业,将军花大智、李景嘉等讨之。与突厥战,为贼所败。嗣业配流桂州。壬子,令将军曹怀舜率兵往恒州守井陉,崔献往绛州守龙门,以备突厥。庚申,前诏封嵩山,宜停。癸亥,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论塞调傍来告丧,请和亲,不许。遣郎将来令文使吐蕃,会赞普之葬”[90]。十一月癸未,“以吏部侍郎裴行俭为礼部尚书,赏擒都支、遮匐之功也。甲辰,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与营州都督周道务等兵十八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三十万以讨突厥”[91]

西突厥的西域之举,使东突厥在西北地区东部,也联合吐蕃,给唐的统治造成威胁。唐政府以裴行俭击东突厥,以黑齿常之战吐蕃。开耀元年(681年)正月乙亥,“突厥寇原、庆二州。辛巳,赐京官九品以上酺三日。癸巳,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伐突厥”,五月己丑,“黑齿常之及吐蕃战于良非川,败之。六月壬子,永嘉郡王晫有罪,伏诛”。闰七月,“裴行俭及突厥战,败之”,九月壬戌,“裴行俭俘突厥温傅可汗、阿史那伏念以献”[92]。二年(682年)春正月,“突厥寇原、庆等州。乙亥,命将军李知十、王杲等分兵御之。癸巳,遣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93],闰七月,“裴行俭大破突厥史伏念之众,伏念为程务挺急追,遂执温傅来降,行俭于是尽平突厥余党。行俭执伏念、温傅,振旅凯旋”[94]

战场东移后,西突厥又于西域造势,威胁唐在西域的统治和丝绸之路。唐以王方翼等天将出击,再平西域。永淳元年(682年)二月,“突厥车薄、咽面寇边”。四月辛未,“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三总管兵以伐突厥。安西副都护王方翼及车薄、咽面战于热海,败之”。六月甲子,“突厥骨咄禄寇边,岚州刺史王德茂死之”。九月,“吐蕃寇柘州,骁卫郎将李孝逸伐之”[95]。四月辛未,“以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与将军阎怀旦等三总管兵分道讨十姓突厥阿史那车薄。行俭未行而卒。安西副都护王方翼破车薄、咽面,西域平”[96]。十二月,“南天竺、于阗各献方物。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等招合残众,据黑沙城,入寇并州北境”[97]

此后,东突厥又于北疆南下,威胁唐的统治。唐派霍王元轨等出击,程务挺等安抚。弘道元年(683年)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败之。三月庚寅,突厥寇单于都护府,司马张行师死之”。十一月戊戌,“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伐突厥”[98]。据《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永淳二年(683年)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妫州之境”,三月庚寅,“突厥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围单于都护府”。五月庚寅,“突厥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辨率师出朝那山掩击之,为贼所败,遂寇岚州”[99]。突厥此次北方的南下,直至唐高宗死后,到武则天时期,才得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