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分类,准确讨论
分类标准的确立:每一次分类都要做到标准明确,要执行一个标准,任何两类不相容(交集为空集),所有类别的并集为问题的全部,这样就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最简洁;另外,还要注意既能方便分类又有利于最后整合.所以分类标准的制定和使用,对获得问题的思路有重要意义.
分类标准既不能提前预设,也不能一蹴而就,伴随着我们对问题探究的深入,对问题的全方位信息有了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对获得结论的各种障碍有了比较确切的理解,分类标准也就呼之欲出了.它往往是“被迫”做出的.只有这样分类,问题才能自然把控、分头推进.
使问题的研究能够得以继续,就是分类讨论最好的理由.
例10 数列{an}满足a1,nan+1=(n+1)an+n(n+1),n∈N*.
(1)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2)设bn=(-1)na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探究:(1)因为nan+1=(n+1)an+n(n+1),n∈N*.
考虑到结论的特征,应该尝试两边同时除以n(n+1)
所以数列是等差数列,首项为1,公差为1,
所以,所以an=n2.
(2)bn=(-1)nn2,这是一个摆动数列,可以考虑“配对求和”;当然,还是离不开分类讨论,因为前n项未必刚好成对.
若n为偶数,则Sn=-12+22-32+42+…-(n-1)2+n2,
每一对都可以利用平方差公式寻求一种积极的变化.
若n为奇数,则Sn=-12+22-32+42+…-(n-2)2+(n-1)2-n2,
最后一项不能成对,其他的和刚才完全相同.
综上所述,当n为偶数时,当n为奇数时
说明:配对求和结合分类讨论,使得问题转化成我们熟悉的模式.对一些有特点的数列,在求和的时候,往往可以结合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项数n的奇偶性进行分类讨论,进而将问题标准化.其实,少年高斯当年对1+2+3+…+100的计算,就是配对求和,把加法升级为乘法.试想一下,1+2+3+…+n的求和完全可以在分类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分类讨论整合的方法,和课本上的倒序相加法等效,但是前者更容易想到更和谐更自然.
例11 现有五种不同的颜料,要给四棱锥P-ABCD的五个表面涂色,规定:有公用边的两面不得同色,问:最多有多少种涂色方案?
探究:如图所示,完成涂色成功需要5步.
例11图
第一步:给下底面涂色,有5种选择.
第二步:给左侧面涂色,不能与下底面同色,有4种选择.
第三步:给后侧面涂色,不能与下底面左侧面同色,有3种选择.
第四步:给右侧面涂色,不能与下底面后侧面同色,有3种选择.
第五步:给前侧面涂色,不能与下底面左右侧面同色,有几种选择呢?问题出现了意外!
给前侧面涂色的时候,问题变得难以确定了,当左右两个侧面的颜色相同或者相异,涂色方法不一样了,而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标准.
第一类:若左右侧面同色,它们相当于一个面,此时我们可以分四步走,先下底面,再左右面,第三是前面,第四是后面:5×4×3×3=180种方法.
第二类:若左右侧面不同色,此时我们可以分五步走,先下底面(5种方法),再左面(4种方法),第三是右面(不与左面同色也不与下底面同色,只有3种方法),第四是前面(2种方法),第五是后面(2种方法):5×4×3×2×2=240种方法.
所以,共有420种方法.
说明: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同样应该按照普通的数学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只有当我们发现问题元素不确定,或者问题条件中的不同元素对后续研究有着不同的影响的时候,我们才按照问题的确定性和对后续问题的影响性进行明确分类.明确的分类其实就是成功的一半.
本题还有另一种分类方案:按照使用颜色的多少来分类,如果使用5种颜色,就是5种元素在5个位置上的全排列:.如果使用4种颜色,那要么前后面同色,要么左右面同色,都是5个元素选取4个的排列:;如果使用3种颜色,则应该前后面同色且左右面同色,是5个元素选取3个的排列:.
下面的问题与此题类似,用刚才的方法试试呗!
将一个四棱锥P-ABCD的每个顶点染上一种颜色,并使同一条棱的两端点异色,如果只有5种颜色可使用,那么不同的染色方法的总数是_________.
本题答案是420.
分类的另一个标准是应该体现出化简的原则,也就是说分类之后问题变得简洁明晰了.
例12 (1)函数f(x)=|sinx|sinx+|cosx|cosx的值域是_________.
(2)函数y=sinx+cosx+|sinx-cosx|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_________.
探究:去掉绝对值符号就是一种化简,这当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显然,该函数周期为2π.
时,y=sin2x+cos2x=1,
时,y=sin2x-cos2x=-cos2x∈[-1,1],
时,y=-sin2x-cos2x=-1,
时,y=-sin2x+cos2x=cos2x∈[-1,1].
上述讨论刚好完成了一个周期.
综上所述,f(x)=|sinx|sinx+|cosx|cosx的值域为[-1,1].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sinx和cosx的大小关系的分界线为y=x.
显然,该函数周期为2π.
时,
时,
上述讨论刚好完成了一个周期.
综上,函数y=sinx+cosx+|sinx-cosx|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
说明:将分类讨论结合函数的周期性,成功地去掉了“烦人”的绝对值符号,把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变成了标准性问题,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简化.
(二)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强化分类讨论的自觉意识
数学研究是严谨可靠的,每一步推理运算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超越了这个约束,问题往往会走向另外的方向.所以,明确算法算理,真正理解数学推理的本质,才能有效地防止以偏概全和一刀切的思维方式.
很多数学讨论问题,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特征,比如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或者不等式、含有参数的函数表达式、某些不确定的制约关系.当它们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灵敏的闻见分类讨论的“味道”,不失时机地进行分类讨论和整合.
一定要形成分类讨论整合的自觉意识,现实情况是忽视讨论比不会讨论的现象更普遍.
例13 (1)一条直线过点(5,2),且在x轴、y轴上的截距相等,则这直线方程为( ).
A.x+y-7=0
B.2x-5y=0
C.x+y-7=0或2x-5y=0
D.x+y+7=0或2y-5x=0
(2)用一块长为3m,宽为2m的矩形木板紧靠墙角(墙角为直角)围出直三棱柱,则怎样能使得其容积最大?
(3)抛物线y=ax2的焦点坐标是_________.
(4)正方体木块有八个“角”(八个顶点),用一个平面将其截去一个“角”,则所得几何体有____个顶点.
(5)从0,1,2,3,4,5这6个数中任意取出三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则恰好构成偶数的概率为_________(用数字回答).
(6)长方体木块ABCD—A1B1C1D1中,AB=5,AD=4,AA1=3,一蚂蚁沿着木块表面由A点爬至C1点,求其最短路程,请说明最短路线共有多少条.
(7)a2+b2=5,b2+c2=13,c2+a2=10,则ab+bc+ca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_________.
(8)在△ABC中,A=30°,BC=25,D是AB边上的一点,CD=2,△BCD的面积为4求,AC的长.
探究:(1)设该直线在x轴、y轴上的截距均为a,
则可设直线方程为,很容易求得a=7,所求方程为x+y-7=0.
这种方法将截距为零(直线过原点)这一种情况漏掉了.
当直线过原点时,可设其方程为y=kx,很容易得到直线方程为y=2 5 x,即2x-5y=0.
其实,当我们根据直线截距a设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时,严谨的思维方式就提醒我们,过原点的直线被我们忽略了.
(2)设直三棱柱的下底面所在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为A.
当高为2m时 容积
故A=45°时最大为4.5.
同理,高为3m时 容积V=3sin2A,最大为3,
故使三棱柱的高为2m,且木板与其中一面墙的夹角为45°时容积最大,为4.5.
矩形木板如何摆放(到底是矩形的高贴着地面还是矩形的宽贴着地面),两种情况都存在,容易被忽视而以偏概全.
(3)首先应该将抛物线方程标准化为,然后对系数a的符号进行分类讨论,最后经过整合.答案的表现形式是一样的,焦点坐标为
(4)若截面不经过原正方体的顶点,则剩下的几何体有10个顶点,8-1+3=10.如例13图①A所示.若截面只经过原正方体一个顶点,则剩下的几何体有9个顶点.8-1+2=9,如例13图①B所示.
若截面只经过原正方体两个顶点,则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8-1+1=8,如例13图①C所示.
若截面经过原正方体三个顶点,则剩下的几何体有7个顶点,8-1=7,如例13图①D所示.
例13图①
所以结果为7,8,9,10四种情况.
以截面经过正方体的顶点个数分类求解,既是探究过程中的自然选择,也能确保分类标准不重复不遗漏,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以偏概全的简单化思维方式.
所有的三位数:特殊优先,先排百位有5种选择,剩下两个数位5×4,共有5×5×4=100个.
三位偶数:0,2,4排在个位上,但是它们对后续部分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分类不可避免.
若0排个位,则百位有5种选择,十位有4种选择,共有5×4=20个;
若0不排在个位上,则2,4可以排在个位上,有2种选择,此时百位有4种选择,十位有4种选择(可以选0了),2×4×4=32.
所以,三位偶数共有52个,概率
在排列偶数的时候,0,2,4排在个位上对后续元素的选择和安排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分类不可避免了.分类讨论是一种自然和谐的选择,它是在解题过程当中“自发”的形成的.
本题中,如果研究其对立事件,可以必看分类讨论.
(6)如例13图②:
例13图②
长方体ABCD-A1B1C1D1的表面可如下图三种方法展开,分类讨论画出几何体的部分侧面展开图,利用直角三角形容易解得AC1的值.
路程可能如下.
方案1:将上底面和前侧面“摆平”,或者将下底面和后侧面“摆平”,答案为
方案2:将下底面和右侧面“摆平”,或者将上底面和左侧面“摆平”,答案为
方案3:将左侧面和后侧面“摆平”,或者将前侧面和右侧面“摆平”,答案为
所以,方案1为最佳方案,一共有两个路径.
如果这是个正方体,以上三种情形六个路径都是一样的,但是长方体问题便产生了偏移,答案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路径,发现问题可以分为六种三类.这样一来,既简化了分类,又捕捉到了最佳选项.
(7)a2+b2=5,b2+c2=13,c2+a2=10,三个方程三个未知数,很容易得到a=±1,b=±2,c=±3.
求ab+bc+ca的最大值、最小值,需要对a,b,c的符号进行分类讨论:一共有8种4对组合方式,我们会得到以下4个不同的答案.
当a,b,c的符号全正时,答案为11;
当a,b,c的符号全负时,答案与上面完全一样;
当a,b,c的符号两正一负时,有三种情形,答案为1,-5,-7;
当a,b,c的符号两负一正时,也有三种情形,与上面刚好对应起来,答案完全一致.
综上所述,最终的最大值为11、最小值为-7.
由△BCD的面积为4可得,即
①当∠BCD为锐角时,
△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BD=4.
△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即(www.xing528.com)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容易解得AC=4.
②当∠BCD为钝角时,
△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综上可得AC=4或
如例13图③,当由利用平方关系求解cos∠BCD的时候,严谨的思维方式应该提醒你:∠BCD很有可能为钝角.
例13图③
说明:当你的分类讨论成为数学研究的自觉意识的时候,你的严谨性、全面性、可靠性就提升到一个理想的高度了.
(三)有利有效性原则
在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分类讨论有利于问题的发展;同时,能够有效地获得问题的结论,不要为讨论而讨论.
尽管分类讨论是有效的,但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分类讨论,尽量减少讨论的类别和级别(层次).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可以更加简捷高效,也可以不断提高数学的逻辑概括能力.
例14 (1)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A为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曲线x2cos2A+y2sin2A=1上的点,都在圆x2+y2=4的内部,求角A的取值范围.
探究:(1)可以利用换元法去掉根号符号.
令x=sinθ,则
结果不甚理想,是否应该通过分类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呢?能避免讨论吗?
考虑到原函数的定义域:-1≤x≤1,
所以只要在x=sinθ规定即可.
此时,显然其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
(2)由题意,曲线x2cos2A+y2sin2A=1只有三种可能:圆,焦点在x轴或者在y轴上的椭圆.
将曲线的方程标准化:
如图,你可以在圆的内部画出符合题意的椭圆(或者是圆).你会发现,没有必要讨论其可能的三种情况,无论其表示什么样的椭圆,只要长半轴短半轴都小于题给圆的半径即可;如果曲线表示圆,也只需满足同样的关系即可.
例14图
要想研究三角形内角A的取值范围,最好得到其余弦的关系,因为余弦值与对应角度是一一对应的.
因为A为三角形内角,所以或
说明:该题说明三点.第一,很多分类的标准是在不得要领的时候,面对困难局面,靠认真观察分析才得到的;第二,在研究数学问题的时候,面对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坚持有利有效原则,对问题进行结构分析,很有可能避免分类讨论;第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与函数方程思想,往往事半功倍.
例15 设函数
(1)若a=1,求f(x)的最小值;
探究:(1)a=1时,
当x<1时,f(x)的取值范围为(-1,1),此时f(x)无最小值;
当x≥1时,最小值为,即整个函数的最小值为-1.
(2)分段考虑函数f(x)的零点.
当f(x)位于x=1左侧时,y=2x-a单调递增,其取值范围为(-a,2-a),
故只有当即0<a<2时函数f(x)在直线x=1左侧存在零点.
当f(x)位于x=1右侧(含x=1)时,考虑y=4(x-a)(x-2a)的两个零点为x1=a,x2=2a,分别与x=1比较.
划分区间讨论,可得函数f(x)在x≥1时的零点个数:
当f(x)的两个零点有一个在x=1左侧,一个在x=1右侧时,
0<a<2且a<1且2a≥1,也就是
当f(x)的两个零点都在x=1右侧时,则a≥1且0<a<2不成立,所以a≥2.
综上可得,当函数f(x)有两个零点时,a的取值范围是或a≥2.
说明:本题考查的数学思想既有数形结合更有分类讨论.这是一个分段函数,无论是求最小值还是研究零点个数,都是在两个分段区间上进行分类讨论.尤其是第二问,其实就是分析x=1的左右两侧各为函数整体贡献了几个零点.首先研究两个分段区间有零点的条件(左侧最多一个零点,右侧最多两个零点),看x=1的左侧产生几个零点是该题分类的唯一标准:若左侧一个零点,则右侧应该只有一个零点;若左侧没有零点则右侧,应该有两个零点.如此研究,在确保只有两个零点的情况下,锁定参数a的取值范围.这样的分类讨论简洁明了、有利有效;如果数形结合,可能更加直接有效.
例16 已知函数f(x)=(x+1)lnx-x+1.
(1)若xf'(x)≤x2+ax+1,求a的取值范围;
(2)证明:(x-1)f(x)≥0.
探究:
(1)xf'(x)≤x2+ax+1等价于lnx-x≤a,也就是a≥(lnx-x)max.
令g(x)=lnx-x,则;当0<x<1时,g'(x)>0,g(x)为增函数;当x≥1时,g'(x)≤0,g(x)为减函数.x=1是g(x)的最大值点,g(x)≤g(1)=-1.
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1,+∞).
(2)采用分析法:要证明原结论,分两种情况,
只要证明x≥1时f(x)≥0,0<x≤1时f(x)≤0.
导函数结果不甚理想,再来一次!
可得0<x≤1,
所以在[1,+∞)上单调递增,在(0,1]上单调递减,
进而x=1时其最小值为1,
所以f'(x)恒为正数,即f(x)为增函数.
可以尝试着画出函数f(x)的图象,相信你马上就能找到感觉.
又由f(1)=0可得:
x≥1时f(x)≥0,原结论正确;
0<x≤1时f(x)≤0,原结论也正确,
所以原结论正确.
说明:恒成立问题往往转化成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问题;求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问题,往往将该字母系数与其他变量分离开来,从而转化成恒成立问题.
在第二问中,观察分析结论的结构特征,要证(x-1)f(x)≥0.其实,数形结合地联想一下,只要证明函数y=f(x)是一个增函数且其图象经过定点(1,0)即可.而这可以有目的地避开分类讨论,只不过我们在规范表述的时候,表面上采用了分类讨论的语言罢了.
例17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方程=1(a,b是不相等的两个正数)所代表的曲线是( ).
A.四条直线
B.正方形
C.非正方形的长方形
D.非正方形的菱形
探究:分类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是研究该题的基本方法.
当x+y≥0且x-y≥0时(第一、四象限角平分线之间)原方程可化为
在第一、四象限角平分线之间,它表示一条线段,分别与x+y=0和xy=0联立方程组可得交点坐标为D(b,-b),A(a,a).
当x+y≥0且x-y<0时(第一、二象限角平分线之间)原方程可化为
在第一、二象限角平分线之间,它表示一条线段,分别与x+y=0和xy=0联立方程组可得交点坐标为B(-b,b),A(a,a).
当x+y<0且x-y≥0时(第三、四象限角平分线之间)原方程可化为
在第三、四象限角平分线之间,它表示一条线段,分别与x+y=0和xy=0联立方程组可得交点坐标为C(-a,-a),D(b,-b).
当x+y<0且x-y<0时(第二、三象限角平分线之间)原方程可化为
在第二、三象限角平分线之间,它表示一条线段,分别与x+y=0和xy=0联立方程组可得交点坐标为B(-b,b),C(-a,-a).
画出图形可以发现四条线段的端点首尾相接,分别是A(a,a),B(-b,b),C(-a,-a),D(b,-b).显然,四边形ABCD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的中点都是原点)且互相垂直,也就是四边形ABCD为菱形;又因为a≠b,也就是两条对角线长度不等,所以这是非正方形的菱形,选D.
说明:分四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看起来比较烦琐,但是分析和计算都是同构的,所以问题的难度并不是太大;而且,这样的分类讨论对问题的发展肯定是有效的,对获得问题的整体思路也是有利的.
另外不难发现,把x换成-x、把y换成-y方程都是不变的,所以本题的曲线关于坐标轴都是对称的.这样一来,问题还可以进一步简化.
例18 设f(x)是定义在区间(-∞,+∞)上以2为周期的函数,对k∈Z,用Ik表示区间(2k-1,2k+1],已知当x∈I0时,f(x)=x2.
(1)求f(x)在Ik上的解析表达式;
(2)对已知的正整数k,求集合.
Mk={a|使方程f(x)=ax在Ik上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探究:(1)因为f(x)是以2为周期的函数,
所以2k也是f(x)的周期;
又因为当x∈Ik时,x-2k∈I0,
所以f(x)=f(x-2k)=(x-2k)2,
即对k∈Z,当x∈Ik时,f(x)=(x-2k)2.
(2)方法1:当x∈Ik时,利用(1)的结论可得方程:
(x-2k)2=ax.
因为目标元素为a,所以应该得到
进而
由题意可得,函数y=a与的图象有两个交点,
后者是一个传统的“对号函数”,定义域为(2k-1,2k+1].
最低点(2k,0),它的两个端点分别是:
如例18图①,容易得到
例18图①
故所求集合
方法2:当x∈Ik时,利用(1)的结论可得方程(x-2k)2=ax,整理得x2-(4k+a)x+4k2=0.
它的判别式是Δ=(4k+a)2-16k2=a(a+8k).
数形结合一下:
令g(x)=(x-2k)2-ax(它的零点就是目标方程的根),g(x)=x2-(4k+a)x+4k2的图象,如例18图②所示.
可以发现,上述方程在区间Ik上恰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a满足:
例18图②
化简得
a是未知数,k为已知数,容易得到
故所求集合
说明:尽管这道题特别像一个分类讨论题,但是我们却巧妙地避开了,解答过程十分简练.
第一问里,我们没有盲目地对k进行讨论,而是把它看成一个已知数,利用函数的周期性,完成由已知区间向目标区间的转化,直接给出了x∈Ik时f(x)的通式.
同样,在第二问里面,我们也没有对a和k进行分类讨论,而是利用函数与方程思想进行数形结合.多种数学思想共同发力,问题得到圆满、简练的解决.
善于讨论、敢于讨论而又能巧妙地避免讨论,数学能力的成长永无止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