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数形结合原则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数形结合原则解决问题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但是,三个人总共解出了180道题,其中容易题是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三个数形结合原则解决问题

(一)等价性原则

数形结合的过程中,代数性质和几何性质的转换研究必须是等价的;否则,研究的就不是原来的问题了,解题过程要么会出现遗漏以偏概全,要么无意当中忽视问题的约束条件,放大了问题的研究范围,使得问题研究无的放矢.

要充分注意图形的局限性,它有时候不能完整地表现数的严谨性、全面性、一般性.这时,图形的性质只能是一种直观而浅显的说明,要注意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8 (1)圆与坐标轴都相切且过点M(1,2),这个圆的方程为_________.

(2)命题p:“当a>1时,关于x的方程ax=logax无实数解”.命题q:“函数y=x2与y=2x的图象共有两个交点”,判断命题p∨q的真假.

例8图①

探究:(1)容易发现:点M的纵坐标是横坐标的两倍.

如例8图①,圆心N刚好在点M的正下方,N(1,1),所以圆的方程为(x-1)2+(y-1)2=1.

其实,这是一个片面的结论:根据题意应该假设圆的半径为r,则圆心坐标N(r,r),则圆的方程可设为(x-r)2+(y-r)2=r2.

将M(1,2)代入可得r=1或r=5,

所以圆的方程为:(x-1)2+(y-1)2=1.或(x-5)2+(y-5)2=25,如例8图②所示.

(2)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函数y=ax(a>1)及y=logax(a>1)的图象,如例8图③所示,可见它们没有公共点,所以方程确无实数解,故命题p正确.

例8图②

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因为对不同的实数a,y=ax及y=logax的图象的延伸趋势不同.例如当a=2时,原方程无实数解;而当时,x=2便是原方程的解.这说明两图象向上延伸时,一定相交且交点就在直线y=x上.

上面的错判就是潦草作图,而画出了个以偏概全的图形,你能画出的图象吗?如例8图④,(2,2),(4,4)就是它们的交点.

指数函数与其反函数y的图象上,不仅在直线y=x上有一个交点,而且这两点也应在它们图象上,所以它们应该至少有三个交点.问题比我们的直观想象复杂得多!

例8图③

例8图④

函数y=x2与y=2x的图象其实有三个交点,但是如果草率作图会误以为只有两个交点.如例8图⑤所示.如果结合函数的变化率,后者指数函数在x>0时增长得更快,y轴右侧第一个交点后,还会再相交一次,y轴左侧一个交点,y轴右侧两个交点:(2,4),(4,16).这样一来,命题p∨q为假.

例9 椭圆方程为

例8图⑤

(1)点P在椭圆上,P到椭圆短轴的上顶点A的距离为2,这样的点P共有多少个?说明原因.

(2)过椭圆短轴的上顶点A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另交椭圆于B,C,若|AB|=|AC|,这样的直线有多少组?求其方程.

探究:如果画出图形,很容易发现:椭圆的上顶点坐标为A(0,1),当点P成为椭圆的下顶点P(0,-1)的时候,P到椭圆短轴上顶点的距离为2;当过点A的两条直线关于y轴对称且互相垂直的时候,|AB|=|AC|.此时它们的方程为y=x+1,y=-x+1.

这是问题的唯一答案吗?好像有点太过简单了,我们应该利用代数方法严谨推算,才能将答案“一网打尽”.

例9图

(1)设点P(x,y),|PA|=2,所以x2+(y-1)2=4.

,所以联立可得3y2+2y-1=0,所以y=-1或

代回原方程可得所求的点一共有三个:

(2)假设直线AB和AC的方程分别为:y=kx+1和0).

将y=kx+1代入椭圆方程可得(1+4k2)x2+8kx=0,

所以x=0或所以

同理可得

所以

所以k3-4k2+4k-1=0.

依据前面的图象可知这个方程肯定有一根为1,

所以上式可以因式分解为(k-1)(k2-3k+1)=0,所以

这样一来,所求的两条直线共有三组.

说明:上面几个问题的举证,完全得益于我们全面严谨的思考.代数推理和计算的严谨性,使它的方法总能把结论“一网打尽”,而几何方法很有可能以偏概全.

但是,如果仅仅考虑问题的代数特征,由于代数特征的隐蔽性和复杂抽象性,我们可能看不到它的全部信息而贸然下结论,也可能以偏概全导致失误.

例10 “x>1且y>1”是“x+y>2且xy>1”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探究:看到该题,可能考虑不到问题的全貌,往往可能误以为“x>1且y>1”与“x+y>2且xy>1”是等价的.

对后者的解仅限于表面的粗浅的理解,当然有些同学会根据几个特例反例来验证二者的非等价关系.其实,如果画出图形,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x>1且y>1”是“x+y>2且xy>1”的子集,答案明显为B.

例10图

说明:几何图形有形象、直观的优点,适合于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但在定量研究方面还必须借助代数的计算;特别是对于较复杂的“形”,不但要正确地把图形数字化,而且还要留心观察图形的特点,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充分利用图形的性质或几何意义,把“形”正确表示成“数”的形式,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计算.

图形虽然直观、形象,但它只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甚至有些图形是有误差的,并不准确,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简单地根据图形获取答案;就是要用到图形,我们在作图时也要注意细节的精准,要注意函数图象的延伸趋势,甚至结合代数推理进行确认.

几何作图不能代替代数证明,证明某些代数结论,其实也就是证明其相应的几何特征;如果用直观图形来证明,其实是一个逻辑循环,用结论来证明结论显然不可信.

(二)互补性原则

在数形转换的过程中,不要刻板地、单纯地使用代数法或者几何法,组合拳更有威力.既要进行几何的直观分析,又要进行相应的代数的抽象探求;既要关注问题的代数特征,又要联想问题的几何含义.仅仅研究问题的几何背景或者代数意义,往往举步维艰;代数几何双方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才能使解题更精准更高效.

例11 小明、小林和小颖共解出100道数学题,每人都解出了其中的60道,如果将其中只有1人解出的题叫作难题,2人解出的题叫作中档题,3人都解出的题叫作容易题,那么难题比容易题多几道?

探究:如图:

假设容易题数为x,中档题数为y,难题数为z.

由题意结合图形可得x+y+z=100.……①

但是,三个人总共解出了180道题,其中容易题是正中间部分,被数了三次,中档题在图中被覆盖过两次,最边缘的部分为难题,所以3x+2y+z=180.……②

此时,我们应该把目光从图形上转移到上述两个方程上来,兼顾到结论,消去y是正常选择:①×2-②可得z-x=20,也就是难题比容易题多20道.

说明:结合图形能比较容易地发现两个方程,兼顾到结论的要求,在代数结构中,把y消掉,很可能就得到结论了.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措施.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的优雅转换,真让我们开心!

例11图

例12 自行车选手甲、乙、丙三人同时从A点出发沿着AB,BC,CA三条直线段行进,选手甲在这三条直线上行进的速度分别为12,10,15(km/h),选手乙在这三条直线上行进的速度分别为15,15,10(km/h),选手丙在这三条直线上行进的速度分别为10,20,12(km/h).若三名选手同时到达终点A,求sinA+sinB+sinC的值.

例12图

探究:问题有九个数据,真有些难以招架.在这种情况下,审题的第一步就是画图,把题目中的所有信息“搬运”到图形上,面对图形以及“搬运”来的代数数据,条件和结论的所有信息“尽收眼底”一目了然,数形结合便势在必行了,如图所示.

问题中有两类未知量,“每段路程(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和三个人在每一段上所用的时间”,如果研究时间,由九个未知数(太多),兼顾到结论,我们更应该关注三条边长(三段路程三个未知数).由于三人总用时相等,这本身就是一个方程组,所以:

这是一个方程组,去掉分母是一种化简……合并同类项也是一种化简……消元更是一种化简……

把b看成已知数可得

显然,三条边长符合勾股定理

说明:不断地在图形和问题条件结论之间进行转换,图形分析和方程组的研究方式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就能得到不同的启发,从而使得问题的解决更有方向、更有确定性.

例13 求函数y=x2+|x-a|+1的值域.

探究:

这是一个连续函数,它在x=a处也是连续的.去绝对值化为分段函数,再按直线x=a相对于两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分类讨论,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在图象和函数表达式之间不断地跳转.几何图象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代数计算与之形成互补,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当时,如例13图①知

(2)当时,如例13图②所示知y≥f(a)=a2+1.

(3)当时,如例13图③所示知,

综上所述,当时,值域为

时,值域为[a2+1,+∞);

时,值域为(www.xing528.com)

例13图

说明: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两大数学思想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函数图象的动态观察,结合代数表达式的分析,二者形成互补,我们对问题的整体性就有了明确认识.

例14 函数

(1)求f(x)的单调区间;

(2)f(x)在x∈[1,2]的最大值;

(3)若函数的定义域为{x|x≤-1或x≥1}且f(x)最小值为,求k的值.

探究:(1)由可得x≥k.所以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k,+∞),而(-∞,0)和(0,k)为减区间.

(2)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发现f(x)在x∈[1,2]的图象为下凸函数,如图所示,

所以其最大值为f(1)与f(2)中的更大者,

最大值:

(3)结合函数的图象,当x≤-1或x≥1的时候,函数的最小值与极小值点x=k在定义域中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

当k≥1时,函数最小值为f(-1)=1-2k3与f(k)=3k2的更小者,显然它不可能等于

例14图

当0<k<1时,函数最小值为f(-1)=1-2k3与f(1)=1+2k3的更小者1-2k3,所以,则

总之,

说明:请看本题的数形结合多么和谐自然.利用代数方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很自然地就转到几何图形上来了,在几何图形上明确思路以后,我们又可以回到代数方法上去,进行更细致、更准确的推算.

(三)有利性原则

不要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具体解题时,一要考虑是否可行和是否有利;二要选择好突破口,适时转化;三要挖掘隐含条件,尤其要注意几何背景下的数量关系和代数语言里包含的几何图形.当我们使用代数法进展顺利的时候,可以暂时放弃几何方法;当我们在几何计算或证明方面得心应手的时候,也应该乘胜前进.只有当代数方法(几何方法)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才应该考虑方法或者知识的转换.

例15 ,a,b∈R且a≠b,求证:|f(a)-f(b)|<|a-b|.

探究1:直接联想到几何模型而进行数形结合.

因为a≠b,不妨设a>b,构造如图所示的Rt△OAP,其中OP=1,OA=a,OB=b,

例15图

AB=a-b.

在Rt△OAP中,有|PA-PB|<AB,

所以|f(a)-f(b)|<|a-b|.

探究2:采用分析法,

要证|f(a)-f(b)|<|a-b|,

也就是要证

面对上面的“呆板”的结构特征,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求变:

上式等价于(分子有理化),

也就是

该不等式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正确.

说明:上面两种方法,第一种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把一个代数问题转化成了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过程简洁明快,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第二种方法采用不等式证明的常规思路——分析法,通过分子有理化对问题进行变形,问题也得到顺利解决.

你认为上述两种方法都完美无缺吗?找到它们的遗漏并进行补充修正,这就是研究型阅读,批判性学习可以使你更快地成长.

我们是否应该对a,b的符号分类讨论一下呢?

研究数学问题的时候,不要提前设定某一种固定的方法,应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的发展化简的过程中逐步确定其研究方法,否则会走入形而上学的死胡同.

例1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0,0),B(3,0),C(4,3),D(0,4),P为动点,则点P到上述四点距离和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探究:如果从代数角度考虑,假设点P(x,y),构建距离和的目标函数……四个根号两个自由变量,难以为继,所以考虑转换成几何问题是一个有利的选择.

显然,点P在四边形的内部,连接PA,PC,显然当它们“拉直”(共线)的时候,PA+PC最短,如图所示.

例16图

同理,连接PB,PD,当它们共线的时候,PB+PD最短.

综上所述,当P为四边形对角线交点的时候,PA+PC+PB+PD的最小值为两条对角线长度之和,该值为10.

说明:其实,读完这道题,我们就能“听见”数形结合的“声音”了,使用几何方法一气呵成,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例17 求函数f(x)=(x2-3x+1)ex的最小值.

探究:f'(x)=(x2-x-2)ex≤0可得函数的单调减区间为[-1,2],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1)和(2,+∞),所以函数的极大值为f(-1)=,极小值为f(2)=-e2.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画出函数的大概图象,但是这个图象可能是不确切的.我们可以根据代数表达式,进一步分析函数的性质,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函数的图象.

例17图

由表达式可以看出函数只有两个零点.

在极大值点的左侧,也就是x<-1的时候,f(x)>0恒成立,结合图象不难得到函数的极小值就是最小值,如图所示.

说明:很显然,该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结合函数表达式反映出来的代数性质的分析,不断地对函数图象进行修正和完善,充分体现了有利性原则.

例18 已知函数f(x)=x3+3|x-a|(a∈R).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若f(x)在[-1,1]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记为M(a),m(a),求M(a)-m(a).

探究:(1)因为,所以

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函数y=3x2+3与y=3x2-3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可以发现:

例18图

当a≤-1时,恒为正数,f(x)在R上是增函数.

当-1<a<1时,f'(x)在(a,+∞)上为正,在(-1,a)上为负,在(-∞,-1)上为正,

所以f(x)的增区间为(a,+∞)和(-∞,-1),减区间为(-1,a).

当a≥1时,f'(x)在(1,+∞)上为正,在(-1,1)上为负,在(-∞,-1)上为正,

所以f(x)的增区间为(1,+∞)和(-∞,-1),减区间为(-1,1).

(2)当a≤-1时,f(x)在[-1,1]上是增函数,f(x)=x3+3x-3a,因此M(a)=f(1)=4-3a,m(a)=f(-1)=-4-3a,M(a)-m(a)=4-3a-(-4-3a)=8.

当-1<a<1时:

f(x)在[-1,a]上单调递减,f(x)=x3-3x+3a;

f(x)在[a,1]上单调递增,f(x)=x3+3x-3a,

所以m(a)=f(a)=a3

M(a)为f(1)与f(-1)的较大者.

由于f(1)-f(-1)=-6a+2,

因此,当时,M(a)-m(a)=-a3-3a+4.

时,M(a)-m(a)=-a3+3a+2.

当a≥1时,f(x)在[-1,1]上为减函数,f(x)=x3-3x+3a,

因此M(a)=f(-1)=2+3a,m(a)=f(1)=-2+3a,

故M(a)-m(a)=2+3a-(-2+3a)=4.

说明:这是一个难题.可以看出,导函数的图象对指导原函数单调性和最值研究意义重大.第(2)题几乎完全利用第(1)题的图象和单调性结论,可以避开三次函数的图象直接进入问题的本质,这又一次体现了有利性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