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姚雪垠:悲剧艺术大师,中国爱国科学家评传者

姚雪垠:悲剧艺术大师,中国爱国科学家评传者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来,姚雪垠很会写文章。要对姚雪垠予以保护,让他继续写下去。解放战争时期,姚雪垠在上海还写了记述爱国科学家的传记文学《记卢诳轩》和短篇小说《人性的恢复》等。姚雪垠长于写悲剧,《李自成》是他创作上进入成熟时期后写作的,在悲剧艺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99年4月29日,姚雪垠病逝,享年90岁。

姚雪垠:悲剧艺术大师,中国爱国科学家评传者

他是成名很早的作家,没想到50年代后期被打成右派,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但他从此埋首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写作发表了多卷本小说李自成》。他忘不了,毛泽东对他的支持和教导……

毛泽东评点原文 ◎前不久,一位名为姚雪垠的作者在《新观察》上发表了一篇散文,题目叫《惠泉吃茶记》,你们看过没有? ……我建议你们去找来看看。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讲求艺术技巧。看来,姚雪垠很会写文章。但他的文章也有毛病,阅后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恐怕作者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吧! [1] ◎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上册,我已经看过了,写得不错。……要对姚雪垠予以保护,让他继续写下去。[2]姚雪垠简介姚雪垠(1910.10.10~1999.4.29),现代小说家。原名姚冠三,出生于河南省邓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父亲上过开封优级师范。由于家境窘困,母亲准备在他出生时溺婴,幸为曾祖母所救。从小爱听外祖母讲故事,还由此激发了想像能力和文学兴趣。

邓县地处豫西南,环境闭塞落后,水旱灾害与瘟疫频仍,土匪遍地。姚雪垠9岁那年,土匪攻破寨子,姚家房屋和衣物都被烧光,从此随父母逃到邓县城内居住。在县城里,先读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背诵过大量古文并习作文言。暇时爱听艺人说《施公案》、《彭公案》、《三国演义》等书。

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中学。同年冬,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与二哥和其他两名学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旋又被一个土匪小头目认为义子。在土匪中生活约100天的这段特殊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自传体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

此后四年多,除去樊城鸿文书院读书的几个月外,基本上失学在家。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许多“五四”新文学作品,也读了一些俄国作家的小说。家庭的缺少温暖与社会的黑暗重重,形成了姚雪垠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曾两次到具有进步色彩的军队中去当兵。

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与此同时,在《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的笔名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和其他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劳动者受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入学后不久,即参加进步活动,和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读了清代朴学家、《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性论著,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年暑假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学生生活,从事创作,先后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这些作品展现了内地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图景和被压迫者奋力反抗的斗争画面。

由于受文艺大众化、大众语讨论的影响,1936 年曾收集家乡口语,编为《南阳语汇》。 

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辗转来到开封,与别人合办《风雨》周刊,任主编;在此前后,还发表论文杂感数十篇。并曾赴徐州前线采访,随后写成书简体报告文学《战地书简》。

1938年春去武汉,不久参加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抗日的进步的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差半车麦秸》。

次年又在《文艺新闻》上刊出气氛悲壮的《红灯笼的故事》。后两篇曾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并被译为英、俄文。《差半车麦秸》和稍后的中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之所以受到文艺界的重视,原因之一是成功地运用活泼生动的群众口语,写出了农民在抗战中的觉醒与变化。

抗战胜利前后,姚雪垠转向故乡童年的题材,完成了自传性长篇小说《长夜》,并写了《我的曾祖母》、《外祖母的命运》、《大嫂》等一组散文。《长夜》以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姚雪垠在上海还写了记述爱国科学家的传记文学《记卢诳轩》和短篇小说《人性的恢复》等。1948年以后,先在高行农业学校,继在私立大夏大学教书,同时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这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1951年,姚雪垠回郑州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因中南地区作家协会成立,迁居武汉。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分子”以后,在逆境中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www.xing528.com)

《李自成》是“长河式”的小说,从崇祯十一年写起,全面地反映明末李自成起义由困厄转到兴盛,复由胜利走向失败这一历史悲剧的发展过程。作品不仅着力描绘了农民军和明王朝之间这场生死大搏斗,而且写出了当时十分激烈地进行着的民族战争,还写出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几支义军之间的矛盾,李自成部队内在的矛盾,写出了明末社会上各个阶级、阶层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农民大起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化。人物从帝王、后妃、百官到义军将军、战士、各类市民、穷苦百姓,乃至清方首领与文臣武将,地域从西北高原、中州重镇、北京城内到僻远山村、关外城池,场面从战地厮杀、牢狱交锋、密室定计、边寨平叛到宫廷宴饮、相府风光、京城灯市、军中婚礼,笔墨无不触及。作者力图对一个时代的生活作出总体式的反映。就所写社会内容的复杂宽广、生活色彩的丰富多样而言,《李自成》达到了当代作品很少企及的地步。

姚雪垠长于写悲剧,《李自成》是他创作上进入成熟时期后写作的,在悲剧艺术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自成》是姚雪垠史学准备、生活积累、理论素养、艺术经验各方面集大成的产物,是几十年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正因为这样,《李自成》第1卷在60年代前期出版后深得好评;第2卷曾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李自成》被译成多种外文。

1999年4月29日,姚雪垠病逝,享年90岁。试 析

毛泽东知道姚雪垠这个人,是在1957年。这年春季的一天上午,毛泽东在办公室听取有关人士对文艺情况的汇报,他听完周扬和茅盾的发言后,突然问:“前不久,一位名为姚雪垠的作者在《新观察》上发表了一篇散文,题目叫《惠泉吃茶记》,你们看过没有?”周扬、茅盾都说没有注意到,毛泽东于是说:“我建议你们去找来看看。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讲究艺术技巧,作者姚雪垠,何许人也?”“30年代就是作家,现在的政治态度为中间偏左。”周扬回答后茅盾接着补充道:“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写过轰动一时的小说。”“看来,姚雪垠很会写文章。”毛泽东评价道:“但他的文章也有毛病,阅后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恐怕作者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吧!”过了不久,毛泽东在其办公室听取新闻界人士汇报情况的时候,又一次谈到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消息传开后,文化界、新闻界人士纷纷找《新观察》查阅。

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是一篇游记散文,发表在《新观察》1956年第17期上,近4000字。记叙作者到无锡游惠山吃惠泉茶的一段经历。毛泽东读后印象很深,以至几个月后还记忆犹新地谈起。这篇散文对“我”的感觉写得很细腻,对吃茶时所看到的其他慕惠泉茶名来吃茶的游客的神态描写得也颇生动。

姚雪垠以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而名扬海内外。全书贯穿阶级斗争观点,力图揭示农民战争的一般规律。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多次得到毛泽东的鼓励和关怀。该书在1963年出版第1卷,作者即给毛泽东寄呈一部。毛泽东认真读了这部小说,并因此对姚雪垠有了更深的印象。

为了写作《李自成》这部长篇小说,姚雪垠兢兢业业数十年,刻苦勤奋地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史料、古籍,积累了难以数计的卡片、资料。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使他能将历史化为小说艺术。他笔下创作的农民起义中众多的历史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据姚雪垠回忆:

在创作《李自成》的艰苦历程中,每逢我最迫切需要的时候,都得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亲自关怀和支持。没有他老人家不止一次地关怀和支持,虽然在1963年已经出版了《李自成》第一卷,以下各卷的写作计划肯定没有完成的可能。最使姚雪垠难忘的是“文革”中的事。他说:“毛主席两次保护了我。”1966年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毛泽东正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他一边抽着雪茄烟,一边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他举起手来,向前来列席会议坐在后排座位的王任重招了招手,王任重马上来到他身边。毛泽东对王任重说:“任重同志,我想起了一件事情,要你去办! 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上册,我已经看过了,写得不错。你告诉武汉市委,要对姚雪垠予以保护,让他继续写下去。”当天晚上,王任重按毛泽东的指示向中央“文革”小组做了传达,第二天又从北京打长途电话给当时的武汉市委书记宋侃夫,原原本本地传达了毛泽东的上述指示。

在十年动乱的岁月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任意践踏文艺园地,文艺界的知名人士能免遭摧残的,寥若晨星。毛泽东想到姚雪垠,主动关照武汉市委的这几句话,无疑至为宝贵,成了姚雪垠的“护身符”。同年8月下旬,红卫兵去他家扫“四旧”,由于工作组的暗中嘱咐,对他长期积累的资料、卡片、书籍、稿件、笔记等没敢乱烧乱毁,对姚雪垠虽然批斗过,但没敢乱打乱罚,当时他继续写作《李自成》的条件固然艰难,但还能够进行。倘若上述资料、书稿被付之一炬,《李自成》的写作就无从谈起,难以设想了。因此,姚雪垠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说:“这是毛主席对我的第一次保护。”1974年前后,“四人帮”搞的那套“评法批儒”的黑风刮起,《李自成》第1卷已经写完正在修改,第2卷在1965年写完大部分后,正在补写。繁重的写作计划,没有一个较为平静的环境是不可能完成的。好心人建议姚雪垠给毛泽东写信反映这一情况,姚雪垠深以信件无法直接投递为虑,担心落入“四人帮”手中反会带来严重后果。他慎重考虑后,决定先给北京一位友人写信,请他设法帮助把信直接送交毛泽东,很快收到同意设法相助的回信。

1975年10月间,姚雪垠知道毛泽东视力不好,便用大开宣纸毛笔大字写了一封长达1600多字的信,向毛泽东汇报他的写作计划完成进度,同时诉说了他的写作困境。他在信的结尾写道:“敬爱的主席! 我原先除写《李自成》之外,还有一个写太平天国的计划,也作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今转眼间已经60多岁,身体也不十分好,而《李自成》尚未完成一半。我希望再次获得你的支持,使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李自成》,争取在75岁以后写长篇小说《天京悲剧》。为了替党的文学事业多尽点微末力量,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利益占领历史题材这一角文学阵地,填补起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历史长篇小说的空白,我将不断地努力追求,直至生命终止。即令最后完不成我的写作计划,我也不会丧失我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的作家的雄心壮志,任何时候都不会将意气化为寒灰。但是我相信,主席是会给我的工作以支持的。”姚雪垠写这封信时正是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的时候。信,很快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亲自批给政治局传阅。他在信上批道:“同意他的计划,给他提供条件,让他把书写完。”这年12月,姚雪垠从武汉来到北京,继续进行《李自成》的创作。从1977年开始,《李自成》各卷得以陆续问世。姚雪垠深有体会地说:“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毛主席第二次保护了我。”遗憾的是,毛泽东十分关心的这部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主题的历史长篇小说还没有全部出齐,他就与世长辞了。

姚雪垠是当代的小说大家。毛泽东慧眼识人才,从一篇4000字的散文游记中看出了姚雪垠的杰出才华,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当姚雪垠投身《李自成》的创作遭到困难时,又是毛泽东给他以宝贵的关怀和鼓励。这作为文坛的佳话,将会永远地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