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赫然写着“载?小丑,不辨菽麦”八个大字,35岁的章太炎敢骂当朝皇上,实在是惊世骇俗,胆气非凡! 毛泽东特别推崇章太炎的前半生,说他不愧为政论家。不是么? 他主笔《民报》时期所写的文章,锋芒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往……
毛泽东评点原文 ◎章太炎活了60多岁,前半生革命正气凛然,尤以主笔《民报》时期所写的文章锋芒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不愧为革命政论家;后来虽一度涉足北洋官场,但心在治经、治史,以国学家称著。鲁迅先生纵观其一生,评价甚高,但对他文笔古奥,索解为难,颇有微词。他出版一本论文集,偏偏取名《!书》,使人难读又难解。[1]章太炎简介章太炎(1869.1.12~1936.6.14),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因敬慕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而易名为绛,别号太炎。浙江省余杭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自幼习读,不但经学功底深厚,而且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事迹和著作中,接受了民族主义思想的熏陶。23岁时,他离家来到杭州西湖孤山的“诂经精舍”书院,成为在这里主持讲席的朴学大师俞樾的弟子,寒窗七载,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投身变法运动,并参加强学会,又到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其政治思想倾向虽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相似,但他不同意康有为神化孔子、建立孔教的言论,对时人称康为“教主”、“南海圣人”尤其不满;再加上在学术上他是古文经学派,康、梁是今文经学派,门户之见,有如冰炭,双方无法协作共事,甚至从口头辩论到动拳头。章太炎气愤不过,遂脱离《时务报》,与康、梁分道扬镳了。此后,他就往返于上海、杭州之间,从事社交和撰述活动。
1898年,章太炎受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聘请到了湖北。张的目的是借章太炎挫抑康、梁。章太炎开始对张之洞抱有幻想,希望张能替汉族向清朝贵族争得一部分权力,他积极为张之洞办的《正学报》撰写文章。然而,张之洞并非他所想像的人物。章写了一篇题为《排满论》的文章,可吓坏了张之洞,大叫“章疯子!反叛!反叛!”随即把他逐出武昌,从而打破了章太炎的幻想。章太炎从武昌回到了上海。不久,戊戌政变,章太炎遭通缉。他悲愤至极,撰写了《祭维新六贤文》,热烈赞扬谭嗣同等人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痛斥了慈禧太后的倒行逆施。为逃避追捕,决定避地台湾。离沪前夜,写下《杂感》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举头望天华,黯黯竟为何?浊流怀阿胶,谁能澄黄河?”到台湾后,任《台北日报》记者。1899年前,他把自己有关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和音韵等方面的散论辑成《絛书》,成为近代文化思想的名著。同年夏,东渡日本,同孙中山相识。三个月后,返回上海,参与《东亚日报》编务。1900年7月,在上海参加唐才常发起的“张园国会”。此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动员章太炎参加。但章太炎不同意他们一面排满,一面“勤王”的错误主张。他说“如果为了光复汉室天下,就不应该再拥戴满洲人做皇帝,如果你一定要这样做,我们就只好分道扬镳了。”当场,他就剪去发辫,换上西服,以示坚决反清的决心,踏上了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
不久,章太炎在上海发表了《正仇满论》一文,对梁启超的保皇立宪观点作了系统的批驳。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政治理论上第一次公开交锋的重要文章。此后章太炎经人介绍入苏州东吴大学任教,他继续宣传反清革命,被他的老师俞樾斥为“不忠不孝”。师生政见不合,便断了关系。从此与改良主义彻底决裂。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与孙中山正式结交,讨论中国的土地、赋税以及革命成功后的政治和建都等问题,受到很大鼓舞。1903年3月,重至上海,任教于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同年6月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康有为的言论逐条批驳,直斥光绪皇帝为“载?小丑,不辨菽麦”,对革命则大加赞颂,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大论战拉开了序幕。
此后不久,青年革命家邹容也从日本回国,住在爱国学社。他和章太炎同宿一室,两人一见如故,义结金兰。时章太炎36岁,邹容则不满19岁。章为大哥,邹为小弟。邹容写了两万言的《革命军》一书,请老大哥修改润饰。章太炎读后很受感动,说:革命的文字,应当使人人理解,这本书很好,不用修改。他还为《革命军》写了序文,推崇为“义师先声”。《革命军》刊行后,翻印了20余次,成为清末最受群众欢迎的通俗革命读物。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发表后,清朝统治者和上海租界的工部局相勾结,查封《苏报》,逮捕章太炎,章函告邹容,邹容不愿让章独遭迫害,来到巡捕房投案,结果邹容被判监禁两年,章太炎被判监禁三年。1904年章与狱外蔡元培等人联络,于同年在上海发起成立光复会,邹容在狱中病逝。1906年章刑满出狱,由孙中山派人接到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并被委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积极参加与改良派论战。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章太炎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分歧日益明显。他同意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政纲,但对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却有不同看法,很快就和孙中山疏远了。
武昌起义爆发后归国,他与黎元洪及立宪官僚广通声气,其言论行动大都对革命不利。公然鼓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要求解散同盟会,并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出任会长。1912年3月,中华民国联合会改为统一党,他任理事,表示拥护袁世凯当大总统,建都北京。他先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直到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的案件发生后才南返,宣布辞职,参与策划讨袁。从1913年8月起,章被袁世凯软禁在北京。1917年7月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他往来于香港、广州、云南、贵州等地,想争取西南军阀的支持。旋因护法军内部矛盾重重,失去信心,于1918年10月退隐上海,后迁苏州设国学讲习所。此时,章太炎的思想日趋保守,他反对新文化运动,鼓吹“尊孔读经有千利而无一弊”;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更为一些军阀歌功颂德。但是,章太炎毕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主张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强烈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不顾年老体弱,为抗日奔走,同时,以老病之躯,努力著书讲学,以发展民族文化为己任。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寓所,享年69岁。
章太炎一生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版本繁多,后辑为《章太炎全集》,现已陆续出版。(www.xing528.com)
试 析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行列中,章太炎是一位博学多识的人物。
鲁迅对他有一个评价:“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史上的还要大。”这是很中肯的。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太炎所写的著名政论文章,全文8000余字,以反清为宗旨,针对康有为《与南北苏州诸华商书》所散布的保皇立宪主张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驳斥了康有为所谓“满汉不分,君民同治”的观点,论证革命是最大的权威,只有流血革命才能实现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革命是补泻兼备的良药”,并以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抨击封建专制的罪恶。文中斥光绪帝为“载?小丑,不辨菽麦”。文章虽然过分强调满汉矛盾,带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但它旁征博引,笔锋犀利,充满民主革命精神,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宣传革命的重要文献。
章太炎的这篇名作,以其鲜明的民主革命立场和笔锋犀利的文字,深得毛泽东的赞许,曾经多次阅读,仅逄先知经手,建国后他就要过4次。逄先知回忆说:
“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有关《苏报》案的材料,毛泽东就要过四次:1958年2月,1961年7月,1963年3月和7月。”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到章太炎和邹容。他说: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值得一看,其中有两句:“载?小丑,不辨菽麦”,直接骂了皇帝,这个时候章太炎年纪不大,大概三十几岁。
成都会议结束后,3月29日,毛泽东自重庆乘江轮东下,30日到达三峡。毛泽东一边欣赏三峡风光,一边对同行的《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和秘书田家英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纸,都是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当警察拿着黑名单拘捕章太炎时,他挺身而出,说:‘别人都不在,要抓章太炎,我就是。’从容入狱。”毛泽东还说:“章太炎活了60多岁,前半生革命正气凛然,尤以主笔《民报》时期所写的文章锋芒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往,不愧为革命政论家;后来虽一度涉足北洋官场,但心在治经、治史,以国学家称著。”寥寥数语,高度评价了章太炎的一生,言谈之中洋溢着毛泽东对这位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钦佩之情。
毛泽东如此评价章太炎,既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也旨在提倡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应学习当年章太炎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战斗的文风,敢于坚持真理,勇于革新,不怕坐牢,不怕杀头。
章太炎的一生,经历了近现代中国众多繁纷复杂的历史事件,他的表现也是复杂多变的,但就其主导方面看:他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以笔代剑,给腐朽反动的清政府和昧于时势的康、梁保皇派以沉重的打击,传播了革命思想,壮大了革命队伍,为中华民国政权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他作为坚强的爱国主义者,每当民族危难的时候,都能挺身而出,捍卫自己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他还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国学大师,一生著述宏富,在经学、史学、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均有建树。总之,章太炎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