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中华民族20世纪的第一个伟人。他的贡献是巨大的,遗产是丰富的。毛泽东毕生对他由衷的敬仰和推崇,率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事业,誓将遗愿化宏图。毛泽东对孙中山评价之高、论述之多,有力地宣传了孙中山,教育了民众……
毛泽东评点原文
◎孙先生的伟大在什么地方呢? 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纲领与统一战线政策,实为处在半殖民地国家的大革命家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不但如此,孙先生的伟大,还在他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与革命精神,没有这种毅力,没有这种精神,他的主义与政策是不能实现的。如像刚才读过的《总理遗嘱》开头一句所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间,经过了多少艰难曲折,然而孙先生总是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当着多少追随者在困难与诱惑面前表现了灰心丧志乃至投降变节的时候,孙先生总是坚定的。孙先生是坚持其主义的。在他一生,他的三民主义只有发展而无弃置。……所有这些,同他的不怕艰难挫折、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毅力或革命实践精神相结合,就表现了孙先生的伟大革命家模范。[1]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1]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2]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孙中山幼时即参加生产劳动,了解人民的深重疾苦。在青少年时代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已成为该地一个华侨资本家,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疏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为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并决定在广州起义的计划。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它的建立表明孙中山正式走上革命的道路。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走日本,赴檀香山,后又游历美国、欧洲。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事后用英文写成《伦敦被难记》。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看到西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小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他要求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设想实行某些社会改良政策以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祸患”。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也增强了孙中山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信心。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继续领导革命党人驳斥改良派反对革命的各种错误论点,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在这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和同盟会影响下的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即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在清帝退位后,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辞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其组织成分益趋复杂,孙中山虽被推举为理事长,但实际上并未负起领导责任。1913年2月,孙中山赴日本访问,3月,得知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立即返回国内,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再度逃亡日本。(www.xing528.com)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发动“三次革命”。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6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1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于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定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伟大的希望,他对俄国革命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愿和俄国革命党团结共同斗争。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从此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中国国民党的会议,指定了有中国共产党参加的改进案起草委员会。1923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表示要依靠人民群众完成革命事业,提出要修改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部分守旧的国民党人反对联俄、联共,反对改组国民党,遭到孙中山的批驳。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和党纲、党章草案,在孙中山领导下完成了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各项准备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共产党人在这次大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会吸取苏联建党的经验,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孙中山总结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认识到革命必须要有武力,而这个武力又必须与国民相结合,成为国民的武力。1924年5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制度,培养军事干部,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1924年10月,应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来电邀孙中山北上商量解决时局的办法,12月底,孙中山扶病到达北京。由于段祺瑞、张作霖对解决国是毫无诚意,孙中山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留下了“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嘱。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他的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
试 析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史上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他在政治思想和革命精神等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是世纪伟人,赢得了中国人民世代的爱戴和景仰。
毛泽东对于孙中山,是将他作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先驱推崇的。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深情地赞美孙中山及其他仁人志士,指出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而在这四位人物中,孙中山是最为杰出的一个,他也是毛泽东在上面列举的人物中唯一见过的一位。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毛泽东曾列名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并曾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农民部工作过。在这期间,他听过孙中山的多次讲演,后来毛泽东谈到听孙中山讲演的印象说:“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孙中山,他说:“孙中山这个人我见过,在座的同志看见过他的还有。他是1925年逝世的。当他致力于国民革命三十九年的时候,我见到了他,那时他已将近六十岁。国民党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座的林老(指林伯渠)也是参加的一个。我们以共产党员的资格出席国民党的代表大会,也即所谓‘跨党分子’,是国民党员,同时又是共产党员。”(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第98页)1964年10月,毛泽东还在一次谈话中谈到见到孙中山时的一点印象,当时孙中山正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严重的疾病在折磨着他,说话显得哆嗦,“他不允许别人与他多说”。
毛泽东对孙中山是由衷敬佩的,非常推崇的,推崇他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立下的不朽功绩,推崇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精神,推崇他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斗志,在195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文章《纪念孙中山》中,毛泽东指出,孙中山是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同中国改良派进行尖锐斗争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丰功伟绩。“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人。”1953年3月,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南京,专程前往中山陵,凭吊孙中山先生陵墓。关于凭吊情况,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有一段描述:
登上墓顶的平台,台中便是祭堂。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在中山先生的坐像前举行了默哀仪式。而后自左向右认真地观看篆刻在四周墙壁上的《建国大纲》。
陈毅见毛泽东伫立已久,怕他受累,便上前说道:“主席,还有几个地方呢!”
“噢,噢。”毛泽东满口应允,却依然一块一块的读碑文,直到读完才走进祭堂后的墓室。墓室光线幽暗,气氛肃穆。柯庆施站在毛泽东身旁,小声介绍说:“这穹窿状的墓室,直径约16米,室顶图案是国民党的党徽。”毛泽东抬头细细地望了一阵,说:“那中山先生遗体安放何处?”“这上面的白色卧像是大理石刻制的,安放孙中山先生遗体的紫铜棺就在卧像下面5米深处。”柯庆施指着孙中山卧像回答说。
毛泽东点头表示明白。他朝孙中山卧像久久凝视,半晌没有说话,仿佛在思考什么。然后,无限感慨地长吁一口气,又背着手,绕着墓穴转了一圈。
毛泽东走出祭堂,来到外面宽大的平台上。他双手叉腰,举目远眺,良田沃野,尽收眼底。山上山下松涛滚滚,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他不言不语,徜徉良久。蓦地,他好像想起了什么……
50多年前,毛泽东在谈到“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时”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这里毛泽东是将孙中山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看待的。
孙中山为振兴中华所作的努力是卓绝的,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因而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毛泽东对孙中山多次作过科学评价,这些评价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孙中山的遗志由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理想有的已经变成了光辉的现实,中华民族正在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