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毛泽东评点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毛泽东评点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否对李白所有的诗都喜欢呢?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愿望,参加了京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李白是一个多产诗人。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毛泽东说李白有道士气,又说其作品“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可能是指这种精神状态。李白还是一个复杂、多色彩的人物。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毛泽东评点

毛泽东喜欢“三李”,李白居其首。喜欢他的哪些方面呢? 是否对李白所有的诗都喜欢呢? 毛泽东多有评说。

毛泽东评点原文 ◎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1] ◎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让人们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2] ◎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3]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东)。其先代在隋末流寓于西域,他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今吉尔吉斯境内)。5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少年时即观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其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因此居住安陆时间较长,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李白不愿像当时一般士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官位,而企图通过隐居山林和广泛的社会结交来培养声誉,获得帝王赏识,不依常例擢用。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贺知章见其文,赞叹为“天上谪仙人”。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朝政,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政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得罪了权贵,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于天宝三年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代表作有《长干行》、《横江词》、《乌栖曲》、《蜀道难》、《子夜吴歌》、《行路难》、《梁园吟》等。

李白在长安遭受挫折,心情苦闷。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真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瞞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愿望,参加了京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瞞不听肃宗的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中途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安史之乱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安史之乱后有《永王东巡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

李白是一个多产诗人。诗歌虽散失不少,今仍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他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比做“中天挫折”的大鹏鸟。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试 析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喜欢唐朝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其中又最喜欢李白的诗。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约见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交换文艺工作意见时,有人问他:主席喜欢古典诗歌,您是喜欢李白,还是喜欢杜甫? 毛泽东回答说:“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毛泽东喜欢李白诗歌,首先是推崇他那洒脱豪放的艺术气质。这种艺术气质反映的是一种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各种世俗规范的人生价值观。在李白笔下,总是充满着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浓烈情感。毛泽东说李白有道士气,又说其作品“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可能是指这种精神状态。李白还是一个复杂、多色彩的人物。他青少年始即有强烈的入世济世的雄心大志。他的悲剧在于,他的个性不能为时人所容忍,因而又导致他的才华不能充分发挥,他的追求难以实现。于是,他转而为悲愤之鸣。这样,他的诗歌又往往从洒脱飘逸中渗进忧愁烦恼。(www.xing528.com)

毛泽东特别喜欢李白构思奇幻的情感。《梁甫吟》是他反复阅读、多次圈画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被唐玄宗召进长安,过了三年布衣翰林的客卿生活,满怀“济苍生”、“巡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未受重视,反被统治阶级排挤出长安后所作。

他借“梁甫吟”的乐府古题抒发个人忧国伤时的情感。全诗气势磅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诗中大量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有为之士遭受的挫折,比拟自己的怀才不遇,控诉权奸当道的黑暗政治。诗人用“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暗示皇帝身边被小人包围,使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诗人并不绝望,从全诗一开头的“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到最后“《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钩,大人)磃当安之”。看得出他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应因受挫折而气馁。毛泽东喜爱这首诗,早在60年代,他就曾在5页红格信纸上,凭记忆手书过这首诗。在他晚年患眼病时,又特意让人用一寸大小的楷体字,将全诗抄录在七页十六开的毛边纸上,右上角,有他用铅笔画着读过两遍的圈记。这似乎表明,毛泽东晚年对李白这首政治上失意后的悲愤之作,从感情上、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都有着更深的理解和同情,表露出特殊的倾心。

毛泽东对李白的那些运用夸张手法,表达自己喷薄奔放、一泻万里的思绪和心态的诗,也是十分欣赏的。如《将进酒》,毛泽东批注为“好诗”。这首诗虽然流露了诗人有人生短促、及时行乐消极情绪,但“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对自我充满信心的道白,充分表达了李白面对人生的积极方面,鼓舞了千古几多志士仁人! 毛泽东还欣赏李白那些强烈追求个性解放,不畏权贵,不崇拜偶像的诗。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封建社会尊为圣人的孔夫子,傲然嘲笑直呼其名;《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一身傲骨;《宣州谢緿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诗句,反映诗人怀才不遇,极端沉重而又不甘消沉的苦闷心情。毛泽东在好几本诗集中,对这些诗句都多次圈阅,反复吟诵。

《蜀道难》也是李白构思奇妙,极富感染力的代表作。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全诗手法夸张,语句奔放,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险阻巍峨的山川。全诗在开头,结尾和中间,三处赞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中借用其他事物来衬托蜀道之难,如“黄鹊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在是把山高道难写到了极境。毛泽东批注:“此篇有些意思。”1975年,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 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让人们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毛泽东还活用李白的诗来欢送战友上前线。1935年1月下旬,遵义会议后,在贵州土城,红军与国民党军激战,形势对我不利。这时,朱德决心亲临火线指挥作战。毛泽东集合军委纵队的同志列队欢送朱德,还领头喊口号:“欢送朱总司令上前线!”“红军英勇,战无不胜!”朱德快步走向毛泽东。毛泽东也赶紧走上前几步,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朱德激动地说:“不必兴师动众,不必兴师动众。礼重了,礼重了。”毛泽东当即说:“理应如此,理应如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嘛。

祝总司令多抓俘虏,多打胜仗!”毛泽东这里引用的是李白《赠汪伦》的诗句,全诗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李白这类感情真挚,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诗句也是很喜欢的。

毛泽东还把李白的诗,作为振奋精神的思想武器。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他忍受着自身的巨大痛苦,多方关心儿媳刘松林。1959年刘松林生了一场大病,8月6日,毛泽东写信用李白的诗鼓励她说:“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毛泽东对李白也有过批评。那是1973年7月3日,毛泽东与人谈话时说到秦始皇和李白。他说:“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毛泽东停顿了一下,提高声音说起李白在《古风》第三首中赞美秦始皇的功业: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 尽想做官! 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毛泽东似乎不赞成李白超越时代、超越客观的历史事实及其影响来感叹秦始皇的最终结局(“金棺葬寒灰”)。毛泽东不无挑剔地指出李白在自己诗歌中抒发的傲视一切的勃勃雄心,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处境(想为官而不得)之间的深刻矛盾。可以说是点出了古代大多数有成就的诗人们的普遍命运。这虽然反映出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压抑人才的痼疾,但从诗人的角度看,也是书生式的空好议论的必然结果。尽管如此,李白,毕竟是毛泽东最喜爱的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