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却又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只活了28岁的青年人,成为初唐四杰,留下那么多名篇佳句,这又说明了什么? 毛泽东详加圈点,侃侃而谈,发人深省……
毛泽东评点原文
◎这个人(指王勃———引者注)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说得对的。为文尚骈,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七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反对的只是少数。[1]王勃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天资聪颖,六岁能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经》,撰《指瑕》十卷,纠其讹误。十四岁写《滕王阁序》,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世传为神助。因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牵连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
(676),王勃南下渡海探亲,溺水受惊而死。
王勃一生以文为重,亦以文见斥。为人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早年急于自荐入仕,受挫后淡于功名,曾潜习医书。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还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旧习,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羁春》、《山中》、《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兴象婉然,气骨苍然,首启盛唐、中唐妙境。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豪门贵族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风格清新明丽,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永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试 析
毛泽东对王勃的评价见于一条批语。这是毛泽东在读《初唐四杰集》时,在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一文的旁边写的,整个批注长达1000多字。
这条批注有考证、有评价、有议论。从内容看,大约写于1958年之后,60年代之前。
毛泽东这则批注,先是考证了《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的写作时间,毛泽东认为:王勃此文,“是去交趾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寿州,或是江都。时在上元二年,勃应有二十三四了。”作《滕王阁序》时,王勃“应是二十四五六”,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十三岁,或十四岁”。当然,这是一个迄今仍有争议的问题。
毛泽东在批注中说:《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诗文,都是在北方———绛州、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等地作的。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之地而已。广州较多,亦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安南)就翻船死在海里了。这说明毛泽东对王勃的作品很熟悉。他还熟悉王勃的生平遭际。他读过《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王勃传》。《新唐书·王勃传》中写道:(www.xing528.com)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毛泽东读这篇传记时,曾在这段记载下面用红铅笔画着着重线。《旧唐书·王勃传》说,“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始终不能脱离逆境,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批注时毛泽东自然联想到王勃的经历,他写道:
“他作过沛王李贤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因为他为英王的斗鸡写了一篇檄某王斗鸡的文章。在虢州,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批注之后分析了王勃及其作品。
毛泽东还特别喜欢王勃的《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此文集中体现了王勃为文的风格。全文用严谨的对仗,和谐的声律,精练的语言,细腻优美地描绘了湖光山色:“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何其文采斐然,光昌流丽! 接下来便发泄怀才不遇,遭遇危艰的牢骚:“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毛泽东读后,在“老当益壮”这一警策之句后面画着圈,以示赞赏。特别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佳句由衷喜爱。60年代初,他在和子女们的一次谈话中,一边背诵这篇诗序中的佳句,一边评议,兴之所至,来到书桌前,悬腕挥毫,为他们书写下这一具有诗情画意的千古佳句。
毛泽东还批注过王勃的其他诗文。如《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毛泽东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这首诗的天头上面,情不自禁地批注了一个“好”字。在凝集着真挚友情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下,连画三个大圈。
还是在那段批语里,毛泽东接着赞扬王勃:“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
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写到这里,毛泽东借题发挥,笔锋一转,阐述自己一向的观点:“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精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我们近来全民性的四化运动(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充分地证明我的这个论断。由王勃在南昌时年龄的争论,想及一大堆,实在是想把这一大堆吐出来。1958年党代会上我曾吐了一次,现在又想吐,将来还要吐。”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一生都反对压制青年人,反对瞧不起低贱的人,相反,总是鼓励青年人勇于创造,勇于同名人、同老年人斗争。
毛泽东在这个批语中说的,他在1958年党的代表大会上“曾吐了一次”,是指他于1958年5月8日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破除迷信”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举了古今中外的29个年轻有为和有发明创造的例子。其中也谈到:作《滕王阁序》的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也是一个年轻人;晋朝的王弼,做《庄子》和《易经》的注解,他18岁就是哲学家,他死时才24岁。毛泽东又说:举这么多例子,目的就是说明青年人是要胜过老年人的,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为大学问家所吓倒。在这个讲话之前的两个月,毛泽东在成都的讲话中也谈了这方面的思想观点。当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参加了这次会议,他的记录是:
“从古以来,创立新思想、新学派、新教派的人,都是些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们一眼看出新东西,同那些老古董作战,而没有不遭到反对的。马丁·路德即如此。
安眠药是德国的一个司药发明的,但遭到压迫,后来是法国人承认的。大发明家瓦特是工人出身,爱迪生是卖报的报童出身,第一个发明电的富兰克林只读过三年书,高尔基也只读过两年书。可见不进大学也能成为大发明家、大文豪。问题在于方向对不对。总之年轻人一抓住真理就藐视那些老古董。难道历史不是这样吗? 我看是这样。孔夫子是如此,耶稣是如此。他们都在年轻时即成名。释迦牟尼只19岁就创立教派,孙中山年轻时就搞革命。那时他有多少学问? 学问是后头在革命中去研究、学习而丰富起来的。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学说时年纪也很轻,30岁左右已经形成,实际上20多岁即已开始。在我国古代,贾谊死时三十几岁,王弼死时24岁,李贺死时27岁,夏完淳死时17岁,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岳飞被冤杀时才39岁。李世民起事时,18岁就当了总司令。近代的梁启超也是在二十几岁,就把七八十岁的老翰林搞得望风披靡。总之,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人推翻学问多的人,总是青年胜过老年。因为青年人精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而有学问的老年人,出了名,患得患失,顾虑多,迷信也多。” [1]同年5月18日,毛泽东又在一个文件上批示:“此件印发大会各同志阅读。
请中央工业交通部门各自收集材料,编印一本近三百年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发明家的通俗简明小传(小册子)。看一看是否能够证明:科学、技术发明大都出于被压迫阶级,即是说,出于那些社会地位较低、学问较少、条件较差、在开始时总是被人看不起、甚至受打击、受折磨、受刑戮的那些人。……如果能够有系统地证明这一点,那就将鼓舞很多小知识分子、很多工人和农民,很多新老干部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总之,从毛泽东对王勃的评价,以及对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历史人物的赞扬,和他与此相关的讲话、批语,说明毛泽东喜爱人才,尤其喜爱青年人才。希望青年人像历史上有作为的青年人才那样,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干,艰苦创业,奋发有为,在青年时期就做出大事业来。当然,也要注意爱惜身体,如果过早去世,则是损失,令人惋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