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谏逐客书》改变了秦王十年以后的政治走向。至少,秦国轰轰烈烈的逐客活动因它而偃旗息鼓了。它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
毛泽东评点原文 ◎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一个国家统一的程度很差。
◎在范老的书上,对于法家是给了地位的。就是申不害、韩非这一派,还有商鞅、李斯、荀卿传下来的。
李斯简介李斯(?~前208),楚上蔡人(今河南省上蔡县)。年轻时,任郡里的小吏。与韩非均拜荀卿为师,学“帝王之术”。学成,认为六国皆弱,自己在六国难以建功立业,乃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西入秦。初为丞相吕不韦的舍人,担任侍卫宫廷郎。
他趁机游说秦王政,劝秦王“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乃任命他为长史,不久拜他为客卿。秦王采纳他的建议,派谋士持金玉游说六国,离间六国君臣。
这时,韩国派郑国来游说秦王,劝秦王兴修水利,以分散秦国的人力物力。后来,韩国的这个计谋被发觉,秦国的宗室大臣都说各国入秦的人都是来离间秦国的,“请一切逐客”。当时,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并已到了骊邑。途中,李斯上《谏逐客书》。
秦王采纳他的意见,解除了逐客令,并进一步信任李斯。时在秦王政十年(前237)。
前221年,秦始皇采用李斯先灭韩国,然后对其他诸侯国各个击破的策略,统一了全国。李斯由廷尉升任丞相。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李斯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的建议,主张立郡县;又认为,私学盛行,对法令制度“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因而提议禁私学,废《诗》、《书》、“百家语”及六国史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些意见,均被采纳。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货币以及平定四方外族,李斯都是积极的辅佐者,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斯的儿子们都娶了秦公主为妻,女儿们都嫁给秦的诸公子,他的大儿子担任三川郡守。李斯一家,富与贵都到了极点。
秦始皇死后,他与管理皇帝车驾的中车府令赵高一起,矫诏逼公子扶苏自杀,立幼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农民起义后,他又劝二世更法令,“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以致“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
二世二年(前208),赵高诬告李斯及其儿子李由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市,三族同时被夷。服刑时,他哀伤地对次子说:“我想跟你牵条黄狗,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还能够吗?”父子相对哭泣而死。
试 析
秦王下逐客令,不久又解除这项命令,根据现在的史料,完全是因为李斯上了一纸《谏逐客书》。可见它确实“有很大的说服力”。
文章首先开宗明义,率直表明“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态度鲜明,毫不隐讳曲折。(www.xing528.com)
接着,文章列举秦王政的四代祖先———缪公、孝公、惠王、昭王等政绩辉煌,“皆以客之功”的历史事实,得出客无负于秦的结论;从正面说过之后,又以“向使”一转,从反面说明,疏士不用,必然“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正反两面都肯定了客卿的历史功绩。
文章追述了“过去”之后,第三部分正视“现在”。但写“现在”,出乎意料,作者不写人,而写物。这是作者构思的极聪明之处。文章罗列了大量的珍奇宝贝,从器物玩好到声色美女,使秦宫中“快意当前”,却均不产于秦。然后,文章从物推论到人,指出秦国“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重物轻人,这本身已是荒谬的,更何况会带来严重政治后果,所以作者得出了“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举重若轻,轻捶而重响,这是纵横家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四部分,先从“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的类比中,提出“王者不却众庶”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的见解,提出了“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主张。然后,文章从一般说到个别,这“个别”便是秦国“弃黔首”、“却宾客”,与五帝三王大相径庭。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使天下之士裹足不入秦”,这实际上是“资敌国”,“业诸侯”,削弱了自己,帮助了敌国,逐客之误,也就不言自明了。
文章最末如水到渠成,归结到“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的基本立意上来。然而,作者余意未尽,又补充了两笔:一是“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说众人,也是表白自己;二是再次强调“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乃危国之道,临走前向秦王敲起了最后一次警钟。
全文全是从一个“利”字写来,用客则秦强,逐客则秦弱。对于具有“挥剑决浮云”的壮志的秦王来说,这个“利”字,确是击中了他的内心要害。《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李斯这篇申述政治主张的奏议,是秦代散文中的名作。它排比铺张,颇具战国纵横家言辞的风格,而文辞修整,音节和谐,气势酣畅,显示出散文辞赋化的倾向,则又下启汉初贾谊、邹阳等人的文风。
李斯是很有文才的,除《谏逐客书》外,还有写给二世的《论督责书》,但不甚注意文采,表现出峭拔的风格。他为始皇歌功颂德的六篇刻石铭文———峄山碑文、泰山碑文、琅琊台碑文、之罘碑文、东观碑文、碣石碑文,都苍劲峭古,质朴有文,为后世碑铭之祖。但人们对他赞助始皇焚书坑儒,却不以为然。唐张继作《读峄山碑》诗云:
六国平来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
谁知颂德山头石,却与他人戒后车。
又有证山作《李斯》诗云:
古今都付劫灰余,牵犬东门祸已储。
偏是铭山文字好,不知平日读何书?
前人都是称赞李斯“擅才华”、“文字好”的。这正可与毛泽东的“有很大的说服力”的评论相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