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原官职放弃,文章毁于非官之地

屈原官职放弃,文章毁于非官之地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有次,屈原起草宪令,尚未定稿。怀王逝世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结果,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于秦。子兰因而又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再次诽谤屈原。屈原及其诗歌的影响极为深广。屈原的作品被介绍到国外,已有170多年的历史。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推举他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加以广泛的纪念。对屈原其人,毛泽东尤为推崇。

屈原官职放弃,文章毁于非官之地

屈原,既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又是我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是忠良耿介之士,却屡受欺压、不公。

他不甘命运摆布,上下求索。他忧国忧民,饱和血泪,吟成的《离骚》、《天问》、《哀郢》等名篇,成为千古绝唱,熔铸进中华民族精神毛泽东青年时代起就研究他,推崇他。

毛泽东评点原文

 ◎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

屈原高据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

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离骚》中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正则,是“平”字的引申义;“灵均”则是“原”字的引申义。

屈原在楚怀王时担任左徒。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和历史传说,都相当熟悉;他通晓国家盛衰兴亡的缘由,对春秋以来各国的历史,特别是楚国的历史,也很了解;他又擅长应酬交际的辞令,所以他很得怀王的信任。在朝廷内与怀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便接待宾客,办理与诸侯交往的事务,如两度出使齐国。有次,屈原起草宪令,尚未定稿。与他同列的上官大夫靳尚心怀嫉妒,与他争宠,想夺走他的草稿,他不给。上官大夫靳尚于是向怀王进谗言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无人不知,每颁布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别人都制定不出来’。”怀王昏庸,不加辨明,发怒疏远了屈原。屈原被逐放到汉北。他痛心怀王听闻闭塞,轻信谗言,见事不明,又痛恨小人陷害公正的人,使公正的人不能容身,极为忧愁深思,于是写成了《离骚》。

怀王逝世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在此之前,秦王曾提出要与楚王会面,商议两国联姻之事。屈原劝怀王不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而子兰却劝父亲怀王成行,说:“奈何绝秦欢!”结果,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于秦。

因这件事,楚国人都责备子兰,同情屈原。子兰因而又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再次诽谤屈原。屈原在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被流放到江南地区,辗转流离于沅水、湘水一带达九年之久。他愁肠百结,“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万般哀痛,忍无可忍,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农历五月五日,身投汨罗江中,以表明自己忠君爱国的情怀。

屈原还担任过管理宗族事务、教育宗族子弟的三闾大夫。三闾,是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的地方。屈原在三闾大夫任职期间,曾为培育人才付出过辛勤的劳动,但是年轻人也多不知进取,使他大失所望,增加了痛苦。

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天问》、《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共二十五篇。据《史记》“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句,则屈原还有《招魂》一篇。但,有些学者怀疑《九章》中若干篇及《远游》、《卜居》、《渔父》等,非屈原手笔。

屈原及其诗歌的影响极为深广。首先是他的人品的影响,这在后文中详谈;其次是他的作品的影响。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创作(如民歌等)向个人创作的巨大转变,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

屈原的作品被介绍到国外,已有170多年的历史。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推举他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加以广泛的纪念。

试 析毛泽东对《离骚》等作品从年轻时候起就爱读,1913年10月至12月,他在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写了一本听课笔记———《讲堂录》,用九行纸直书,共47页,94面,而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全文。在《离骚》正文的天头,还写了自己对各节内容的概括。对屈原其人,毛泽东尤为推崇。1918年春,送纵宇一郎东行,他的赠诗中便有“年少峥嵘屈贾才”这样的句子;43年以后,他又写了咏屈原的诗,盛赞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

1915年5月,毛泽东与罗章龙第一次会晤于长沙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他们海阔天空地谈了两三个小时,其中一个议题是“我们对于《离骚》颇感兴趣,曾主张对《离骚》赋予新评价”。会晤后,罗章龙作《长沙定王台初晤二十八划生》云:

“白日东城路(《椿园诗草》作‘城东路’),鯼丽且清。风尘交北海,空谷见庄生。(www.xing528.com)

《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 抗日战争时期,遍地烽火,在相对安静的延安,毛泽东读的书中,便有《楚辞》。

建国后,他更是三复四温,明末陈第撰《屈宋古音义》,是他常看的本子。在这个本子上,他用红蓝铅笔密密麻麻画了许多圈点。1957年12月,他要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和有关研究《楚辞》的著作尽量收集给他。工作人员请何其芳列了一个目录之后,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收集了50多种这方面的书。对这些书,他集中阅读了一段时间。

1958年,中共中央南宁召开工作会议。1月8日,雷达部队发现有国民党的飞机向南宁方面袭来,全市实行灯火管制,毛泽东却不进防空洞,点上蜡烛,聚精会神地看《楚辞》。

1959年10月23日,他准备外出巡视时,要工作人员为他带去的书共一百来种,其中有《屈原古音义》和朱熹的《楚辞集注》。1961年6月16日,他又指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楚辞集注》。

不但自己看,毛泽东还劝别人看。1951年7月7日,他与周世钊、蒋竹如两位老同学在中南海划船,谈起屈原和他的祖先屈瑕时,说:“《左传》和《楚辞》虽是古董,但都是历史,有一读的价值。”1958年9月,毛泽东与张治中一起去南方视察,一到合肥,就借来了《楚辞集注》,并问张治中:“你读过《楚辞》吗?”然后同张治中及在座的曾希圣、罗瑞卿等人由《楚辞》谈到《论语》,由这两本书的集注者朱熹谈到宋明理学。他对张治中说:“朱夫子是你们安徽人。” 毛泽东不但劝同学、同事读《楚辞》,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会上,以主席的身份,号召与会者都读《楚辞》。1958年,中共中央南宁会议期间,他批示印发《离骚》给全体与会者,1月16日,他在会上说:“学《楚辞》,先学《离骚》。”1959年7~8月,中共在庐山召开第八届第八次中央委员会。会议期间,他叫秘书编了一本评价《楚辞》的书刊目录,共几十种,经他审定后,印发给了全体代表。

毛泽东对屈原的作品似乎特别钟情,1958年1月12日晚上,他再次捧读了《离骚》之后,余兴未尽,提起笔给江青写了封信说:“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三天之后(16日),他在党的庄严的会上,公开号召干部们学《离骚》。

毛泽东钟情于屈原,主要是钦佩他与守旧的腐朽的贵族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即认为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七雄中惟秦、楚版图最大,国力最强,两虎争霸,胜利者便可以成为一统中国的得主。楚国曾以“纵长”的资格,与魏、韩、赵、燕等国组成联合战线,攻打秦国。当时的国际局势,正如苏秦为赵合纵说楚威王时说的,“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屈原从楚国的利益出发,主张联齐抗秦,并两次亲自出使齐国。但是,楚国国内也有反对这种主张的。历史事实证明:联齐抗秦路线被破坏后,楚国就一天一天由强转弱了! 楚怀王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庸愚者,最典型的一件事是怀王十六年(前313)被张仪欺诈。张仪恭维了一番怀王之后,答应把秦国夺去的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归还给楚,条件是要怀王北与齐绝交。“群臣皆贺,而陈轸独吊”。陈轸指出,先绝齐交然后去要回土地,一是得罪了齐国,二是可能被张仪欺骗。怀王不听。待秦齐和好后,张仪却对去取六百里地的楚使说,“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怀王大怒,派出全国兵力攻秦,结果大败于丹阳、蓝田,折兵八万多人,韩、魏两国也趁机袭取楚国的邓邑(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南)。怀王十八年(前311)张仪再次出使至楚,怀王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但怀王又轻听上官大夫靳尚和爱姬郑袖的花言巧语,不但放走了张仪,而且与秦约为婚姻。屈原出使齐国回来,对怀王说:“何不诛张仪?”但此时张仪已离楚,怀王派人去追,已追不上了。怀王二十七年(前302),他不听屈原等人的谏阻,第二次受骗,竟然亲身去秦国议论两个王室联姻之事,被秦扣押,客死他乡。

继位的襄王比怀王更庸愚,忘记了父仇国耻,做了秦王的女婿。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派大将白起率军南下,攻破楚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襄王君臣狼狈逃至陈城(故城在今河南省淮阳市)。此后不到50年光景,楚国便被秦国灭亡了。屈原在流放时,面对这种国破家亡,河山残败的局面,痛苦万状,乃作《哀郢》,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眷念和返回家土的愿望:“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屈原不仅坚持正确的外交路线,而且他知道,要使楚国强盛,必须改革内政。

他有美好的政治理想,要效法尧、舜,达到太平盛世,“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他心目中的“美政”,是要求君圣相贤。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公晋文公、楚之三后等,贤相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都热烈颂扬,而对桀、纣、羿、寒浞、浇等则力加鞭笞。他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鉴戒,努力改变楚国的现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反对旧贵族的局限,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即不分贵贱,选贤用能,和修明法度,依法办事。这是与贵族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弊政针锋相对的。屈原的政治主张,是与他热爱楚国、关心民间疾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除了圣君贤相、举贤授能、遵循绳墨之外,屈原的主张中还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本思想。他在《离骚》中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在《九章·抽思》中,他说:“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屈原处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化的大变革时期,他的这些思想和主张是为新社会的诞生大声呐喊

屈原为实现自己的内政外交主张,曾对怀王、襄王父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然而,他们昏庸无能,被贵族守旧势力包围而又执迷不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

因此,屈原极其痛恨贵族群小,指责他们“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各兴心而嫉妒”,更“缅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作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对于他自己培养过的年轻人的变质,尤为痛心和惋惜。他曾寄厚望于他们:“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乎吾将刈。”然而,结果却是“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以上种种从国王到臣下、从老年人到青年人的恶劣状况,正如毛泽东在自己的诗中所归纳的:“艾萧太盛椒兰少。”屈原的《离骚》、《九章》等作品,不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是向腐恶势力宣战的檄文,是直指昏君佞臣的“刀子”。

屈原的高贵品质,还在于坚贞不屈,“苟为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江》)所以,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三致意焉”。他宣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于六十一二岁时,“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悲剧,是力难回天的悲剧;也是抗议,是以死相争的抗议。毛泽东说,屈原是骚体作家中“高居上游”的第一人,他“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这正是对屈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高度肯定。千百年来,屈原所得知己,其实何止毛泽东一人?

毛泽东对屈原的继承是多方面的。例如,他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1900多年前,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过:“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毛泽东的话,正是司马迁这个意思的发挥。《离骚》者,离忧也。屈原遭谗被逐,忧愁幽思,对楚国的政治现实与未来发展,想得更多更深了,对社会和人民,了解得更多更深了,因而当他“发愤以抒情”时,他就能写出内容深刻、感情充沛的好作品来。许许多多的历史事实表明:“文章憎命达。”那些状元、榜眼、探花不一定留下影响后代的作品,倒是命运多舛而有丰富社会生活的作者,却传下了动人心弦的千古名篇。推而论之,毛泽东认为,干部下放劳动,更广泛深入地接近社会和人民群众,就可以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工作能力。

1958年1月21日,毛泽东在南宁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结论报告时,引用了《离骚》中的几句话:“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固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然后指出:“以上是判断问题。”他认为,要做到“文件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就先要解决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屈原作品的娴熟与运用的灵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