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打造完善市场体系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打造完善市场体系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慢,引发了国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迅速推出扩张性货币政策力保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市场上的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持续逾三十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已告结束。因此中国亟须建立真正的市场运行规则,进一步大幅减少政府官员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从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打造完善市场体系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慢,引发了国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迅速推出扩张性货币政策力保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市场上的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持续逾三十年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已告结束。

笔者则认为无论是中国政府的激进调控政策还是市场经济学家的悲观结论都很值得商榷。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从政府最高决策层到社会各界都应对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的源泉和前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首先,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非治理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问题的良药。中国政府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曾因采取激进经济政策而造成严重资产泡沫,对此教训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成外币,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次级债数量也十分有限,2008年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并无直接影响。中国经济所受影响几乎完全集中于外贸渠道。由于金融危机的拖累,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大幅减少,这使政府决策者担忧,认为这会导致GDP增长速度的大幅下滑,于是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求拉动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这一政策的错误在于政府决策者没有注意到构成GDP中外需部分的是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而非出口本身。由于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大量用于加工出口商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由国外进口。当出口下滑时,中国的厂商会相应减少进口,进口减少的速度甚至可能大于出口减少的速度。事实上,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前几个季度,中国的净出口是在增加而非减少。这意味着GDP的外需部分仍然保持增长势头,无须恐慌。

但是中国政府却在此时推出了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这一方面推动了大量低效率的基建投资和政府工程,另一方面又导致进口需求大量增加,使中国的净出口迅速由正变负。这一局面迫使政府推出更激进的信贷政策以抵消外需大幅下降对GDP的负面影响,这又导致了流动性严重过剩,引发房地产等资产和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升。政府今日所面对的房地产泡沫等问题,实由于对中国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关系认识不清,误判形势,政策失误所致。

事实上,针对出口下降所造成的企业减产减员问题,政府应当推出重点针对就业而非GDP增长的政策。四万亿信贷扩张计划所拉动的政府主导型工程耗资巨大,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反而不如扶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宏观政策南辕北辙,一方面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造成近年“国进民退”的现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政府现在再次采用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图阻止经济下滑,其作用就如饮鸩止渴,必将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反弹等一系列宏观经济失衡的恶果。

相信政策制定者们也都明白在目前的情况下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是一步险棋,但之所以“铤而走险”,很可能是受市场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悲观论调的影响,认为经过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难以为继。对中国经济增长信心不足,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恶化,便仿佛陷入了内外交困,不得已只好“两害相较取其轻”,只顾眼前,不计长远。(www.xing528.com)

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进行了似乎很全面的分析,从中国经济现状(包括人口结构环境制约)到国际经验无所不包,并证诸西方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断言中国经济已不可能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笔者认为,这些宏观分析忽略了中国经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目前中国经济的最大特征是它仍然处于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中国经济过去三十余年高速增长的根本源泉在于这一市场化转型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还远没有完成。只要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迅速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经济今后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仍能继续获取“改革红利”,保持高速增长。

市场经济体系包括市场主体和市场规则,在这两方面中国经济都很脆弱,因此存在巨大的潜力可挖。市场主体指企业与消费者。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民营企业的影响和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近年来的“国进民退”,使这一过程出现了曲折和反复,许多民营企业家开始减少或退出生产与流通,甚至将在国内积累的大量资产转往国外,造成国民财富的严重流失。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改革开放之初已大幅增加,他们已成为世界各国积极争取的观光客。但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如何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保障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放心经营,大胆开拓,如何使普通老百姓分享更多的中国经济增长成果,增强消费能力,已成为中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

市场规则在中国的完善依然任重道远。虽然中国在宏观层面已建立起了市场机制框架,但“魔鬼在细节”,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都常深切体会到求政府官员办事的难处,许多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视为当然的事情,在中国不走门路就办不顺利甚至办不成。于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见官矮三分”,民营企业家大量送红包,走后门,有的甚至以巨额资金行贿。这一方面腐蚀了干部队伍,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家失去了人格尊严。这些现象造成了老百姓仇官仇富,市场不发达,社会不和谐。因此中国亟须建立真正的市场运行规则,进一步大幅减少政府官员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从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这又回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大家就曾对此展开激烈争论。以前政府高喊计划的口号,却迅速推进市场化改革;现在大家众口一词谈市场,但计划经济的遗症仍随处可见。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需要桥归桥,路归路,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市场体系。但以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无论是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还是市场规则的进一步完善都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过去三十年改革的奇迹就是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强力推行下取得的。今天的中国领导人面对着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必须运用政府的权力去积极完善市场体系,最终达到减少政府权力,使市场主体在合理的规则下自由竞争的目的。这需要领导者的大智慧,大勇气,还需要历史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无论是中国的儒家,还是古希腊的先哲,都将建立理想国的希望寄托于贤人明君。现代政治理论则强调法治与制衡。但任何良好的政治体制仍然需要政治精英们去推动建立。在中国这片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更需要有英明的领导者去领导推动新秩序的建立。这就是即将确定新一届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中共十八大令所有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人瞩目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