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中央电视台播放关于已故香港艺人梅艳芳艺术人生的节目《香港的女儿》,令我回想起在香港红磡体育馆观看她演出的情景。
由于不懂广东话,我几乎从不看香港歌星的演唱会。虽然我很欣赏梅艳芳塑造的一些银幕形象,但以前从未听过她唱歌,更谈不上喜爱,那次和太太一起去观看她的告别演唱会不过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令我好奇的不是她的演技和歌艺,而是她面对死亡的态度。此时的梅艳芳已病入膏肓,她的那次演唱会不仅是与舞台生涯的告别,而且是与人生的告别。演唱会一连八场,我们刚好赶上最后一场。
我坐在离舞台很近的位置,身边可谓群星闪耀。演出开始前不时有成排的娱乐记者过来用镁光灯给我前后左右的演艺明星拍照,我便随时得用手挡住刺眼的闪光。梅艳芳一出场,全场就安静了下来,她打扮得十分美丽,光彩照人。她演出非常投入,似乎是用她的生命在歌唱,浑身散发出令人窒息的艺术感染力。我虽然听不懂广东话歌词,却也被她的歌声深深打动了。“百变梅艳芳”果然名不虚传,她不断变换的服饰、发型、舞姿和歌声令全场的观众如痴如狂,整个体育馆都沸腾了。最后一幕,由刘德华、陈奕迅等歌星相伴,一袭白色婚纱的梅艳芳从舞台中央高高架起的楼梯顶端载歌载舞而下。唱到高潮时,她又独自款款登上那梯顶,向观众挥手告别。整场表演梅艳芳充满了生机活力,激情阳光,令人丝毫看不出笼罩在她身上的死亡阴影。但仅仅一个月之后,香港各大媒体就发布了梅艳芳病逝的讣告。
梅艳芳的勇气让我十分震撼。我没想到她是如此的坚强,能够视死如归,在死神面前歌唱人生。在我看来,梅艳芳面对死亡的坦然态度足可以与一些大彻大悟的哲人媲美。
第一位从容就义的哲学家大概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为了坚持他所信奉的真理而选择了死亡,在审判他的雅典人面前用一句无比平静的话结束了他的辩词:“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临喝下毒酒前,他与朋友们就死亡问题进行了一段极具苏格拉底风格的对话。他断言哲学就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因为死无非是灵魂与肉体相脱离,而哲学所追求的正是使灵魂超脱肉体。
《荷马史诗》中讲述的大英雄阿喀琉斯也曾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在他去参加特洛伊之战前,母亲告诉他:如果不去特洛伊,他就可以长寿,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但若干年后他将化作尘土,无人记得;如果他去特洛伊,他必将战死沙场,但会千古流芳。阿喀琉斯勇敢地选择了死亡,他去了特洛伊,脚后跟中了致命的一箭,成为了不朽的英雄。
真正令阿喀琉斯不朽的并非他旷世无双的武功,而是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使他成为一个有别于盲目杀戮的武夫而具有人性的真英雄。在希腊大军统帅阿伽门农交还阿喀琉斯心爱的女子,并许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恳求他出战时,这位大英雄却失去了往日的战斗意志,因为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Fate is the same for the man who holds back,
the same if he fights hard.
We are all held in a single honor,
the brave with the weaklings.
A man dies still if he has done nothing,
as one who has done much.
Nothing is won for me,
now that my heart has gone through its
afflictions in forever setting my life on the hazard of battle.
命运以同样方式对待,(www.xing528.com)
拼战的勇士,
退缩的懦夫;
等待他们的,
是同样的荣誉。
哪怕游手好闲,
哪怕累断骨头,
死亡照降不误。
我一无所获,心灵备受折磨,
总在冒险,在酷战中出入苦度。
思考生死问题的不仅是哲人与英雄,也包括普通百姓,甚至小孩子也不例外。我大儿子读小学时很用功,成绩优异,但到了初中就变懒惰了。我找他谈心,才知道原因在于他不明白人生的意义。他问我:既然人都要死去,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工作,为什么不及时行乐?我当时被他这个阿喀琉斯式的问题难住了。为了让儿子明白人生的意义,重新振作起来好好学习,我开始阅读关于生死问题的哲学、宗教书籍。也许是我理解力有限,仍然理不出头绪,最终还是从历史人物的生命之旅中找到一些线索:
英勇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证明了生命不在于活得多长久,而在于活得多精彩的道理。他只活了短短的三十三岁,但他东征欧亚的伟业和对东方文化的尊重,使他的名声战胜了死亡。
为德国统一立下历史功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给他初恋情人的信中坚持说人应当遵从自己灵魂的呼唤而非世俗的标准去生活。由于他热爱自由,所以不愿当唯命是从的军人;由于他珍惜尊严,所以也不愿成为奴颜十足的官吏。他因此最终选择辞去公职,回到乡间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务农读书。
受到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的普通一兵张思德则用他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说明“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使今天的我比少年时更能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不再惧怕死亡,也更加珍惜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