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不干预”不仅是一种政策倾向,更是香港历届政府尊奉的治理哲学。实际上,香港的“积极不干预”就是“干预不积极”或“无为而治”。在这一教条的阴影下,香港对经济波动的政策反应犹豫、被动,缺少先机抉择和系统规划,对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并无清醒认识与充分准备。在扶持本地金融机构的发展方面,香港政府更是极少作为。
金融业是香港经济的核心,然而本地金融机构所得到的政府扶持,无论是资金支持、信用担保还是政府项目的优先考虑上,长期以来都十分缺乏。这方面的缺欠直接导致香港金融业缺少具国际竞争力的本地机构,资本市场出现空心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今天没有一家有重大国际影响的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香港。香港金融地标之一的汇丰银行大楼,所有支撑都来自建筑外部,大楼内部没有任何支撑结构,每一块楼板均可拆卸运走,这不啻今日香港金融地位的一个微妙而深有寓意的象征。
跨国银行和证券资本逐利而来,固然可以带动资本市场的繁荣,但是扎根本土,同时拥有顶尖质素的金融机构,才是一个金融中心可以在风雨飘摇时赖以依托的基石。但是,在目前的国际金融大格局下,这种基石并非可以在短期内单靠市场力量自发形成。此时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画地为牢,囿于刻板、骄傲的教条,只能白白让宝贵机会流走。(www.xing528.com)
回想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特区政府坐视本地投资银行百富勤破产的悲剧,对比今天全球金融危机中世界主要政府广泛出手援救金融机构的现实,更加值得深思。经济史上,资本主义国家遇到危机时,常采用社会主义色彩的措施;而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僵化时,又求助于市场经济的效率和活力。放诸一国两制中的香港,政策制定者应有更充分、灵活的领悟,在新的形势下积极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