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和住房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流动人口研究

社区和住房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流动人口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城中村或棚户区中租住公房的流动人口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最差,其次为在城乡接合部租住公房的流动人口。从各个社区内部来看,结果显示住在未经改造的老城区的流动人口有着最优的心理健康平均水平,住在城中村或棚户区的流动人口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最差。

社区和住房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流动人口研究

雷克斯和摩尔提出的“住房阶级论”,将住房来源分为六类:整套房子拥有者、拥有整套房子但需要抵押者、租赁公房者、租住私房者、贷款买房但用租金还债者和租住临时住所者,其理论认为不同住房类型群体居住在城市空间中的不同区位(杨菊华,张娇娇,吴敏,2016)。根据此理论,表4-9进一步将流动人口按社区类型和住房类型进行交叉分析,并对社区类型和住房类型进行重分类。将社区类型分为城市社区(包含别墅区或商品房社区、经济适用房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和工矿企业社区)、未经改造的老城区、城中村或棚户区、城乡接合部、农村社区和其他,将住房类型分为已购住房(包括已购政策性保障房和已购商品房)、租住公房(包含政府提供廉租房和政府提供公租房)、租住私房(包含租住私房、租住单位或雇主房和借住房)、单位/雇主提供免费住房、就业场所、自建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表4-9显示已购住房的流动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城市社区(74.38%),租住公房的流动人口数量较少并主要居住在城市社区(86.84%),租住私房的流动人口在不同社区分布比较均匀。

表4-9 社区类型与现住房类型交叉分析

图4-7进一步对不同社区中不同住房类型的流动人口平均心理健康进行分析,颜色越深的柱状图表示该住房类型占所在社区类型比例越高。从整体来看,当不考虑其他类型社区和其他非正规居所时,居住在老城区中的已购住房流动人口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次为同样居住在老城区中的租住公房和居住在城中村或棚户区的就业场所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在城中村或棚户区中租住公房的流动人口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最差,其次为在城乡接合部租住公房的流动人口。从各个社区内部来看,结果显示住在未经改造的老城区的流动人口有着最优的心理健康平均水平,住在城中村或棚户区的流动人口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最差。具体而言,城市社区中自建房和已购住房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未经改造的老城区中已购住房和租住公房的流动人口有着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城中村或棚户区住在就业场所中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对城乡接合部而言住在自建房和就业场所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在所有住在农村社区的流动人口中住在单位/雇主提供的免费住房和已购住房的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较好。

图4-7 不同社区和住房类型流动人口平均心理健康柱状图(www.xing528.com)

(深色柱状表示此住房类型在该社区占比轻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