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对社会联系(social tie)的研究开始得较早,但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以及分类方法。W.D.Abbott(1990)认为,社会联系源起于交换理论,即社会联系开始于社会网络中某一个体对另一个体资源的需求。在此基础上,Thoits(2011)将社会联系定义为人们与其社会网络成员发生的联系和接触。Berkman,Glass,Brissette等(2000)认为,社会联系的特征包括面对面联系的频率、非视觉联系频率(frequency of nonvisual contact)、组织参与或出席频率、联系的互惠性(reciprocity of ties)、关系的多重性(multiplexity)、持续时间(duration)和亲密关系(intimacy)。
学界对社会联系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从建立社会联系的人的相似程度来划分,可将社会联系分为组内联系(intragroup ties)和组间联系(intergroup ties)。组内联系为相似的人之间的联系,组间联系指不同的人之间建立的联系(Ling Na,2016)。McPherson,Smith-Lovin,Cook(2001)将组内联系又称为同质性(homophily)。“同质性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意味着相似的人之间发生互相接触的概率比不同的人之间要大。”这种基于相似的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往往会通过互惠作用来提高社会联系中人们的健康水平(Ibarra,1993),基于同质性的互惠作用较为均衡,并会带来更好的健康效益(Gallo,1982),比如移民和来自同一文化根源的人有紧密的社会联系,这种关系会促进移民的社会融合和经济融合,并提升其幸福感(van Kemenade,Roy,Bouchard,2006)。另外,组间联系则能帮助移民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Ling Na,2016),并为他们带来更多提升健康水平的资源和机会(Cattell,2001),比如Y.Y.Kim(2001)指出,跨文化的社会联系增多可以促进移民融合,并提高移民的心理健康水平。(www.xing528.com)
(2)从联系发生的地域来划分。对流动人口而言,一方面,他们在流入地建立本地社会联系(local social ties),与此同时,他们和家乡的人也保持着紧密的情感联系和经济联系,即家乡联系(trans-local social ties)(Jin,Wen,Fan,et al.,2012;Cheung,2013,2014)。本地联系会提供陪伴关系以及物质和情感上的支持(王毅杰,童星,2004),Yue,Li,Jin等(2013)认为,流动人口的本地联系是一种基于流入地的特殊社会资源,这种联系可以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尤其是在他们进入流入地后面临社会支持缺失、社会网络重建等问题时。
另一方面,家乡联系对于中国流动人口而言也十分重要。因为户籍制度的约束,中国流动人口很难在流入地定居,只能频繁地在家乡和流入地之间往返,而且很大一部分流动人口最终还是会回到家乡(Jin,Wen,Fan,et al.,2012),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社交工具使得流动人口很容易和家乡的人保持联系(Cartier,Castells,Qiu,2005)。除此之外,流动人口回家以及参加家乡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加强其与家乡的联系。流动人口进入流入地之后的心理适应与调整的过程主要依赖于家乡联系(Chan,Huxley,Chiu,et al.,2016)。Cheung(2014)认为,当流动人口的本地联系和家乡联系增加时,社会压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就会削弱,而在这之中家乡联系起的作用更大。从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e)的角度来讲,家乡联系往往意味着流动人口选取家乡人作为社会比较的参照组,与其相比,流动人口有着明显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Jin,Wen,Fan,et al.,2012),因此家乡联系所产生的社会比较结果往往优于本地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