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意义方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应该在保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同时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但如何衡量城镇化的质量存在一定难度,已有研究大多从经济发展、城镇体系格局、生态资源利用、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来衡量(张引,杨庆媛,李闯,等,2015;吕丹,叶萌,杨琼,2014),本书拟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角度,提供衡量城镇化质量的新方法,从而促进城镇化的高品质发展。
在理论意义方面,首先,虽然西方学者对移民的心理健康已有丰富研究,但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跨国移民,而中国流动人口受到制度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中国的户籍制度、社会特色等因素使得西方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流动人口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本书将从理论上探究西方关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研究是否适用于中国流动人口。(www.xing528.com)
其次,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不同城市在城镇化率、社会经济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对单一城市的研究缺乏普适性。比如,对国内部分城市和地区(重庆、厦门和江浙地区等)的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水平(胡荣,陈斯诗,2012;胡荣华,葛明贵,2008;蒋善,张璐,王卫红,2007;章芳,李祚山,卢淋淋,等,2011;闫凤武,2011)。但对另外一些城市(上海等)的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城市居民并无显著差异(Jin,Wen,Fan,et al.,2012)。然而,由于流动人口自身的流动性等因素,使得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研究相较于对其他人群存在数据和理论上的困难。因此,国内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仅关注一座城市,较少从全国样本尺度来研究。因此,本书将采用全国层面抽样数据,并比较流动人口在区域、城市、社区、住房等四个空间维度的流动特征和融入社会有关因素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