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二月末的某一天。凌晨,天还没有亮。在大阪湾的岸边,填海造地而成的公园小路上走着十几个男人。雨停了,不久之后,云层渐渐地泛起一层微光。鸟儿们开始叽叽喳喳地鸣叫起来——听起来它们似乎还不想起床。有船从我的眼前驶过。船上如果有人看到我们的话,也许会把这一伙人当做刚刚上岸的偷渡者吧。
科学家、发明家藤村靖之先生主持着“发明创业学堂”。这正是学堂集训的某个早晨的情景。按照藤村校长的提议,学生们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起床了。待在原地不动的话会很冷,所以大家不停地走来走去兜着圈子。藤村的脸上泛起有些害羞的笑容,他将这个早上的集会称作“视觉探索(vision quest)”。视觉探索,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种成人仪式。在这个仪式中,少年必须在荒郊野外度过许多天的流浪生活,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痛苦的试炼后,他将看到一种视觉幻象(vision)。印第安人认为,这种幻象就是来自上天的启示。
对此,藤村是这样说明的: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把人类的地位排在其他生物的前头——这就是作为征服民族的我们;而另一类人,则是不将人类与其他生物分出高低等的原住民族。我们的这次“视觉探索”,就是“模仿原住民族,试图把被百分之九十五的欲望、不安、恐怖包围着的现在的自己,在一瞬之间解放出来”的活动。他说完这话,接着又补充道,“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哪怕解放出百分之五十来也好”。——“莫名其妙!这话听起来好可疑喔”,学生们听了藤村的话,有点难为情似地笑了。不过大家还是六点钟就早早起床,毫无怨言地在黎明的公园里走来走去。大家的脸色都十分严肃,仿佛真的在等待视觉幻象降临一般。
发明创业学堂的学生中人数最多的,要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了,其次是各大公司的职员,还有来自前沿科技企业的精英工程师。此外,NPO活动家、大学生等也参与其中。在集训开始以前,藤村对我说道:我们这个团体的成员虽然来自三教九流,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在心里想着“不管怎样,总之我想找点好事情做做”这样。
集训的第一天开始于藤村的讲课。课堂上,藤村对迄今为止数个月以来,每月两次举行的研讨会内容作了要点回顾。我一向认为,面向公司职员的研讨会是生硬而死板的;不过这里轻易地击碎了我的想象。研讨会的氛围,看起来简直和街道组织的联欢会、假日木匠或者园艺爱好者的同好会差不多。不论是藤村的讲话,还是学生们的反应,都充满了俏皮话和笑声。
发明和创业的出发点,在于“做好事”的想法(即发明的社会意义),与自己的“爱好”相重合的地方,藤村如是说。如果你只想着“做好事”,那就坚持不了多久。试着问问自己,你是为了什么而发明,为了什么而创业的吧。我想,每个人都能给出不一样的理由。现在,我们姑且把那些理由粗略归结为“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吧。好,那么所谓的幸福是什么呢?这又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对此人们大概能讲出五花八门的道理来吧。不过我们用不着理会它,总之试着为“幸福”下个定义看吧——比如“又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又受到了别人的尊敬,而且还能因此获得利润”这样。
从“做好事”的想法和“爱好”出发,接下来,我们还得让发明成为一项“事业”。来把自己定义为可以生产出利润的企业家吧。因为如果没有盈利的话,难得的“好心”和“爱好”就都无法持续下去。而这一点,就是我们与政治家或志愿者不同的地方。
说到底,还是在鼓吹拜金主义吗?“不”,藤村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按照藤村的说法,仅仅为了赚钱而搞发明的话,是什么也做不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拜金主义的原则是“为了赚钱,做什么都可以”。因此为了寻找一个赚钱的好点子,人们通常会东张西望。这种“三百六十度,不论哪个方向都行得通”的自由,会损耗发明者的集中力;而这种集中力,正是发明的原动力。另外,拜金主义的本质,存在于“你追我赶”的无休止竞争当中。而这种“你追我赶”式的竞争,恰恰发生在一条早就被人铺设好的道路上。人们拼命奔向同一个方向,所要竞争的无非是谁会暂时领先而已——这又是一个与发明相矛盾的保守性原则。当今的企业,几乎都醉心于所谓的 “尖端科技”,孜孜不倦地追逐着流行的技术。如果运气足够好的话,他们就能赶上潮流的顺风车,将仿制出来的山寨货推销出去。惯用这种思路的人,是不可能搞出发明来的。
听了这话,我想起了藤村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来设想一下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某个尚未通电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人,在对爱迪生的发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发明”出了电灯泡。那么,恐怕没有人会将这个电灯泡当成一件新发明吧。可它难道真的不是一件发明吗?藤村讲这个故事,大概是想说明“搞发明”与“立足潮流先端”的不同之处吧。的确,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中,到处都充满了新奇的“尖端产品”。不过事实上,真正的新东西却很少,很贫乏。“毋庸置疑,发展中国家是‘落后’的”,发达国家的人们总是这样想。不过,这所谓的“落后”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假定发展中国家,会沿着发达国家跑过的赛道,向着“时代尖端”赛跑。可是,这个假定就一定是正确的吗?(www.xing528.com)
藤村继续上着他的课。当企业的概念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定商品的概念了。至于搞发明,则是更靠后的事情。其实,藤村教给大家的这套流程,和一般的发明程序是不同的。不过对一个打算通过发明创业的人来说,这套程序却能帮他定好着眼点,并让其精神变得更加集中。“一件商品,能体现出制造它的人的思想。”这样说着,藤村讲出了几件奇闻轶事。学生们大笑着听完了他的故事。
有个大学教授,利用液晶“发明”出了可以“一年四季观赏”的人工萤火虫。一个大企业的项目团队,正在研发名为“自动化之家”的,连开门都用不着住户亲自动手的住宅。某企业的御用科学家,“发明”出了添加化学药剂以达到抗菌效果的内衣。藤村经常会遇到搞出这种东西的发明家,他们来拜访藤村,希望能得到一些意见。据说,每当遇到了这种人,藤村只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会让自己最爱的宝贝孩子,用那件东西吗?”
有件事是不能忽略的:一件商品,不仅能体现出其制造者的思想,同时也能体现出其购买者或使用者的思想。因此,这也关系到市场销售的问题。迄今为止,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的市场销售,简单来说就是这么一回事:“一群思维陈旧的人,向另一群思维陈旧的人,以一种陈旧的办法,卖一些旧的东西”,藤村校长概括道。这是面向大企业的市场销售原则。在该原则横行的世界上,“崭新的东西不可能畅销”成了各大企业的常识。比如,某家企业要销售一款“新型”汽车。这只不过是把一种早就人尽皆知的,名为“汽车”的旧东西,以一种“推出新产品啦”的陈旧营销手段,卖给一群早就等在那里的购买者而已。而发明创业者的市场营销,则是“一群‘新鲜人’向另一群‘新鲜人’,用一种新鲜的方法,卖一种新鲜的东西”。从教科书式的常识来看的话,这个原则几乎是不可能成立的——它简直像一个奇迹。“我们这群人,就是为了制造奇迹才聚集在这里的吧”,藤村校长说道。听了这话,学生们报以了爽朗的笑声。
为什么蠢东西往往会卖得很好?“因为消费者都是蠢货”,一直以来,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总是这么想。不过,蠢东西卖得好,难道不是生产者、销售者所造成的结果吗?事实上,消费者一点也不傻,只不过他们没办法自己生产产品罢了。因此,消费者们只能从市场上已有的东西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换言之,只要有选项,消费者就有选择的能力。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得出一个努力的方向,即商品的生产者们应尽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候选项目。同时,技术员则应当向消费者们,坦白那些一直以来都被隐瞒着的、在业界成为常识的事实。比如,他们应该告诉消费者,“在任何方面都表现优异的完美商品”是不可能存在于世的,等等。不论是研究员、技术员还是生产厂商,都有必要更加谦虚地面对消费者。在做生意的时候,把自己看做一个有缺点的人,求得消费者的宽容。
本来,不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应该都是有鉴赏能力的。不过,藤村说,其实这两者的鉴赏能力并不分别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一方提高了,另一方也水涨船高;一方降低了,另一方也跟着下降。为了证明这一点,藤村举出了几个例子。在30年前,生产企业并不会向肥皂配方中添加防腐剂。即使在当时,人们也早已知道防腐剂能够预防肥皂的皲裂,而且添加防腐剂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想做就能做到。不过,却没有人那么做。为什么呢?也许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往肥皂中添加防腐剂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吧。——我们姑且认为,当时的人们尚未对防腐剂如何影响地球环境有着详细了解。不过即便如此,从肥皂制造商的鉴赏能力来看,防腐剂也算不上什么好东西。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即使不加入防腐剂,消费者们还是会买肥皂。这也可以说明,在“肥皂的评价标准”上,消费者和生产者达成了共识。
闻起来香不香,会不会产生裂纹,颜色好不好看——这些属性对一块作为商品的肥皂来说,本来并不重要。如果要排个顺序的话,气味、光滑度、颜色的重要程度,大概只能排在第五六位的样子。人们决不会让这些属性,与重要程度排在前三位的属性相抵触,或者为了它们而牺牲掉更重要的属性[2]。而现在的人们,则已彻底丢掉了判断孰轻孰重的眼光。如果有生产厂商愿意和消费者一道,再次将这种眼光培养出来的话,那么,在这努力当中,就隐藏着新型商业模式的巨大可能。
好,在和校长一起复习完之前研讨会的重点内容之后,终于到了学生们着手发明的时间了。大家分成三四人的小组,花掉整天时间,专注于探讨每一个问题:从社会意义、企业概念、商品概念、设计发明,到市场营销理念,就这样慢慢地推进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队的讨论,都要一次又一次地在全体会议中被重新评议,接受校长的批评,慢慢地推敲、打磨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