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市中心,从早上就开始下着冷雨。向窗外望去,能看到星期天寂寞的十字路口,和覆盖其上的高速公路架桥。目之所及,皆是灰色钢筋混凝土的国度。
星期天,从一大早开始,这狭小的房间中就聚满了人。他们多是些二三十岁的女士,不过也有几位男士和年长些的女士坐在其中。另外,还来了一位十多岁的女孩子。
“大家早上好!”终于,明亮的嗓音在房间中回响起来。自那一瞬间起,所有人都忘却了窗外世界的存在。
这是一场怎样的讲习会呢?面向演示用的厨具,背对着板书用的白板,大谷由实子站在那里。这就是“未来食生存讲习”的开始。一种不可思议的紧迫感包围着房间。听讲的学员中,每个人都抱有不同的危机感和烦恼,可以说他们是为了“求生”而来的。不过与此同时,他们的眼中却闪烁着光芒。因为这场讲习会,给人们带来了一种预感:“食”——食品、饮食活动——将开启新的未来篇章。
大谷的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既不是营养学专家,也不是烹饪专家。”听得此言,学员们有了些微的困惑。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明知道有一天肯定会死,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出生于世?在不知不觉中,这个问题开始与每天都要重复的‘吃饭’之事重合起来,不断地被提起。于是我开始想,‘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东西。接下来我想把它们分享给大家。”
大家愣住了。不过,在我们心中,期待远比不安膨胀得更大。
“首先,我希望大家先把头脑‘初始化’一下。请你们把现有的营养学知识、自然食品的相关知识等等,全都原封不动地收拾到一边去。然后,请想起那些我们的细胞在久远之前就知道的事情——那就是作为拥有生存意志的生命体的我们,本来具备的东西。让我们试着从那里重新开始吧。不是让你们学习新的东西哦。‘智慧’应该是一直存在于那里的,只不过被盖上了盖子而已。我们就是要把那个盖子打开。并不是要把脑子想出来的东西强塞给身体,这么做可是一种虐待哦。让我们仔细听听身体的呼声,然后就从这里开始吧。”
眼见着,学员们的脸色变得明快起来。
就这样,为期三天的讲习会,开始了它的第一课。主题是,“想起那些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试着去感受它们”。
首先,是太阳。光、热,以及能量的源泉。植物及其光合作用。能源问题,臭氧层破坏与紫外线。
接下来是空气。释放出氧气的植物型生命体和消费掉氧气的动物型生命体。森林。空气污染,碳循环的不畅,还有过敏症的问题。
水。水占有我们身体的十分之七。如果不补充水分,人四天后就会死掉。山,河,海,云,雨。水的循环。水体污染,以及逐渐恶化的缺水问题。
然后,还有土。微生物矿物质和有机物。拥有生命的土。食物是被土壤养育而成的。土壤污染。地表土的流失与沙漠化。
太阳、空气、水、土,它们不只帮我们延续生命而已。不如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太阳、空气、水、土的化身。可以说,我们就是太阳,是空气,是水,是土。在一天又一天中,我们通过“吃”这个行为,实现着自身与太阳、空气、水、土的一体性,并表达着它。(www.xing528.com)
这里有两个表述“吃”本来意义的词语,“身土不二”和“一物全体[2]”。“吃”,就是把土地的生命力纳受到身体里。曾经,我们走到某个离家不远的地方,从土地里采集食物;而我们的生命,正是被它们养活的——这就是“身土不二”。不仅如此,食物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吃”这种行为,就是把那个完整的生命,纳入自己身体的行为——这被称作“一物全体”。
从土地上分离的,匿名的,无条理的,不连贯的与不平衡的,部分的,分散的,没有生命的种种“食品”;被从关系性中抽象出来,成为单独个体,被分类、还原为营养价值数字的,作为可替换的普遍记号的种种“食品”;把分散的碎块组合起来,加工,甚至掺入各色人工添加剂,才得以制成的种种“食品”。凡此种种,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本来”的食物。
大谷说道:在我们居住的街道上,超市的货架、餐馆的菜单、冰箱的冷藏室、饭桌,都被“可食用侵略者”占领了——它们都是些“长着一张食物般的脸孔,实际上却不是食物”的家伙。换言之,本来的、真正的食物,从我们身边消失了踪影。现如今,“吃”这件事本身,正处于危险之中。
“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忧虑,正如雾霭一般覆盖着现代社会,并逐渐蔓延开来。参加大谷讲习会的学员,多是因为自己或家人的疾病而开始关心“食品安全”的。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已对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有了较深的了解。不过,大谷女士口中的“饮食危机”,指的不仅是食物本身的污染而已。“最近,人们终于开始认识到化学添加剂、过度加工将污染食物本身的危险了”;尽管如此,却远没有认识到“饮食习惯污染”的危险。正因为人们的饮食习惯扭曲了,被污染的食品才得以横行。这样看来,只要我们不改变现有的饮食习惯,追求“食品安全”就只能成为妄想——这就是大谷女士的思考。[《未来食——有滋有味地在环境污染时代中生活下去(未来食——環境汚染時代をおいしく生き抜く)》]。
那么,包围着我们的饮食习惯污染,正处于怎样的状况呢?我们现在的饮食生活,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大谷列出了以下七点:
一、“全体食品(具有完整生命、作为完整生物的食物)”变成了“部分食品(分散的、碎片化的食物)”;
二、地方性食品变成了进口食品;
三、适量饮食变成了过剩饮食;
四、粗茶淡饭变成了饕餮宴席(大餐、酒席、零食等取代了日常饮食);
五、手工烹饪的家常菜变成了工厂生产的方便食品 (通过机器加工,实现了规格化食品的大量生产);
六、天然食品变成了人工食品(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被应用于包括栽培、保存、加工、运输等在内的食品生产全过程);
七、以植物性食品为中心的饮食生活,变为以动物性食品为中心的饮食生活。
大谷说,我们面对的课题,就是将这七个变化的箭头扳回相反的方向。因此对大谷而言,“未来食”不仅意味着关于食品或烹饪方法的提案——它试图对包括食品及烹饪方法在内的饮食生活全体,进行一次重新评价与研究。因此,这不仅是“关于生活方式的新提案”,更成为社会变革的号召书。
“在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各地,恢复本来的饮食习惯——扎根于地方水土的、在地区内自给自足的、养育生命的饮食习惯——都是当务之急。……全面回归不依赖于工厂的饮食生活,选择那些从离自己不太远的地方采摘来的,被当地气候、水土养育而成的农作物,然后亲自烹调它,食用它。这才是在‘可食用侵略者’的进攻中,保护自己的唯一办法。并且……这个方法也能让我们找回在不知不觉中放弃的某种‘生命的喜悦’。”(《未来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