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队伍素养要求: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人才队伍素养要求: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新思想观念观念虽然无形,但是对提升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四)优化队伍结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至少需要以下四种类型的专业人才,特别需要兼备两种以上特质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人才队伍素养要求: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一)创新思想观念

观念虽然无形,但是对提升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需要培育以下7种新思维。

1.开拓思维

树立追求理想、崇尚科技、奋力改革、不断开放、不畏艰险、不甘落后、奋勇拼搏、图存图强的开拓意识,破除守旧、畏难、不作为的落后意识。

2.战略思维

战略是对事业发展全局性、长远性的谋划,战略眼光是大视野,战略目标是大手笔。为此要将档案信息化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如经济繁荣、知识管理、文化传播等紧密联系起来,将社会需求作为档案信息化的目标,形成科学的“顶层设计”。

3.策略思维

策略是又快又好地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当前针对档案信息化的薄弱环节,应当实行“内合外联”的策略,即对内实行档案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以整合的实力提升外联的能力;对外实行与外部信息系统的外联,将优质档案信息资源接收进来,辐射出去,使档案信息系统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枢纽。

4.人本思维

档案信息系统要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即以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工作者应用度、满意度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为此,信息系统要尽可能满足用户,特别是社会大众的需求,且做到操作简便,界面友好,富有人性

5.开放思维

网络化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只有开放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化的优势。因此,档案信息系统要积极致力于与各种社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无缝对接,在互联中获取更多的数字档案资源,在网络化服务中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6.忧患思维

电子档案的存储密集性、传播快捷性、技术依赖性和表现虚拟性,使其失真、失全、失效、失密的风险日益增大,而且数字化带来的灾难通常具有一瞬间、毁灭性的特点。由此,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警钟长鸣,一手抓技防,一手抓人防,两手抓、两手都要过得硬。

7.辩证思维

档案信息化会遇到许多矛盾的对立面和统一体,如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数据的存入与取出、配置的集中与分散、信息的共享与保密、文件的有纸与无纸、资源的增量与存量等,需要我们用联系的方式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处理好对立统一的关系,避免非此即彼或顾此失彼的僵化思维方式。

(二)重构知识结构

按照档案信息化的需要,现代档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需要做以下补充。

1.信息鉴定知识

信息时代的档案信息在规模上是海量的,在门类上是多维的,在价值上是多元的。档案工作者只有具备电子档案信息内容价值和技术状况的鉴定知识,才能及时、准确地捕捉和收集具有档案价值的信息,并根据其重要程度划定保管期限。

2.科学决策知识

档案信息化迫切需要科学规划。档案工作者只有具备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科学战略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的能力,才能把握大局,把握方向,登高望远,运筹帷幄,才能避免信息化走弯路,受损失。

3.宏观管理知识

档案行政是档案信息化的直接动力。档案工作者应当具备组织、指挥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业务能力,有关档案信息化法规、制度、标准、规范的专业知识以及从档案业务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上依法行政执行力

4.需求分析知识

档案信息系统建设须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为此,档案工作者应能对档案信息的现在用户和潜在用户、当前需求和未来用户需求、本单位内部需求和社会大众需求,进行全面的、前瞻的分析,并对档案信息系统的信息需求、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范的表达。

5.系统开发知识

为了实现档案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档案工作者必须全程、深度参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为此,档案工作者需要学一点软件工程的理论和软件开发的技术,学会用信息技术的专业语言与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准确表达档案工作者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

6.系统评价知识

评价是系统维护和改进的前提。档案工作者要具备评价档案信息系统质量的能力,能从档案管理和计算机技术的专业角度,评价档案信息系统的间接效益和直接效益,评价系统管理指标、经济指标和性能指标,并能对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三)提升操作技术(www.xing528.com)

1.信息输入技术

能够采用传统的键盘输入技术,先进的语音、文字、图像识别输入技术,数据导入、导出转储技术,数码摄影摄像技术,快速、准确地输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

2.信息加工技术

能够采用信息检索工具,从指定的网页、服务器、脱机载体中采集档案信息;按照档案的形式和内容特征进行分类;按照档案的内在联系进行组件、组卷或组盘;采用自动或手工方式对档案进行著录和标引以及对档案元数据进行采集、封装和管理。

3.信息保护技术

熟悉或掌握数据库管理、数据组织、数据迁移、数据加密、数字签名、脱机存储、网络访问控制、数据容灾以及维护电子档案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技术。

4.信息处理技术

熟悉或掌握文本编辑图像处理、视频编辑、文件格式转换、数据下载或上传等技术。了解或掌握档案多媒体编研技术,能围绕特定主题,将编研素材编辑制作出档案编研成果。

5.信息查询技术

能够按照用户查档要求,正确选择检索项、关键词、主题词分类号,并正确组织检索表达式,对在线或离线保存的文本、超文本全文信息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打印、下载程序、转发等处理。

6.信息传输技术

信息传输技术包括采用电子邮件、短信、微博、微信等手段接收和传播文本型、图像型、声音型、视频等各类档案信息。

(四)优化队伍结构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至少需要以下四种类型的专业人才,特别需要兼备两种以上特质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1.研究型人才

档案信息化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研究型人才是理论的探索者和实践的导向者,其主要责任是:研究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探索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和电子档案科学保管、远程利用的方法;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提出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主持或参与档案信息化科研工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指导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培养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目前,档案信息化研究者主要由档案信息化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构成,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却又各自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不足。最好是两方面研究者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

2.管理型人才

档案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和精细的过程控制。管理型人才的主要责任是:掌握国内外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经验教训、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标准;组织、指挥、督促、指导本地区及本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协调档案信息化建设和其他外部信息系统建设之间的关系;培养和使用档案信息化人才资源;有效筹集和合理使用信息化建设资金等。目前,各机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职能多数由档案管理人员担任,他们具有传统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通常缺乏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又由于公务繁忙,缺乏接受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机会,可能造成档案信息化管理上的缺位或错位。由此,亟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现有档案行政干部的信息化素养。

3.操作型人才

档案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多、操作性强,需要一大批既懂档案管理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操作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责任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档案数据积累、归档、组卷、分类、编目、扫描、保管、鉴定、检索、数据备份等操作,他们的工作重复、枯燥,容易因疲劳、烦躁而出差错。而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操作能力,直接关系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质量和价值。对他们的素质要求是具备强烈的信息安全意识、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例如纸质档案扫描,只要求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以及必要的图像处理技术。操作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短期的突击培训,而更主要靠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4.其他型人才

(1)法律人才

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网站建设,可能涉及保密、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合同管理、网络安全等法律问题,需要具有相关法律知识的人才提供法律支持。

(2)外语人才

外资、中外合资企业的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信息资源通常涉及大量的外文,需要外语人才。

(3)数据库管理人才

数据库定义、运行维护、资源配置、权限设置、数据迁移等都需要数据库管理的专业知识,此项工作通常由本单位信息技术人员担任,如果数据库服务器设在档案部门的,档案部门也需要配备这样的专业人才。

(4)多媒体编研人才

如果本单位需要大量从事多媒体档案编研工作的,则需要配备必要的多媒体档案编研人才,以便从事对多媒体档案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人才结构的落实,关键在档案部门的岗位设置。由于各单位受人力资源编制的限制,从实际出发,以上人才岗位的设置,既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如果是兼职的话,不宜兼职过多,以免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挥。[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