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国防部资助,美国国防部研究工程局承建,通过一个网络把美国的几个军事及研究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这就是互联网的开始——阿帕网。198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把TCP/IP软件集成到该校研制的BSDUNIX中,使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具有了TCP/IP网络通信功能,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投资,运行BSDUNIX的计算机就可以方便地互联起来,诞生了真正的互联网。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意识到互联网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决定资助互联网的发展和TCP/IP技术,开始建设使用TCP/IP协议的NSFNET,由于美国国家科学资金的资助和鼓励,很多大学、政府科研机构甚至私营的科研机构都纷纷将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网,最终NSFNET取代了ARPANET成为互联网骨干网。
随着用户数的飞速增加,NSFNET的通信能力很快饱和。因此,NSFNET不得不再次考虑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1989年,连接13个地点的T1级主干网开始运行T1级主干网能以1.544Mbps的速度传输数据。这一时期,互联网以100%的速度迅速向世界各国发展,法国、欧洲、日本相继建成自己的网络。在中国,中国科学院等一些单位通过长途电话拨号方式进行国际联机,进行数据库检索,这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到1994年底为止,互联网已连通了世界上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接互联网的子网有3万多个32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其发展如此迅速,以致目前已无法说清楚网上究竟有多少用户。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电子邮件交换阶段
1987—1993年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起步阶段,国内的科技工作者开始接触互联网资源。在此期间,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为首的一批科研院所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科研课题,通过拨号方式使用互联网的E-mail电子邮件系统,为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1986年,由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合作,启动了名为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的国际互联网项目。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通过拨号X.25线路,连通了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
随后,CANET开始向我国的科研、学术、教育界提供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198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通过其国际合作伙伴——美国斯坦福加速器中心主机的转换,实现了国际电子邮件的转发。1990年,有关部门合作实施了基于X.400的MHS系统CRN(Chinese Research Network)项目,通过拨号X.25线路,连通了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也和加拿大UBC合作,实现了基于X.400的国际MHS系统。因而,国内科技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公用电话网或公用分组交换网,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邮件服务。1990年10月,中国正式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登记注册了最高域名“CN”,从而开通了使用自己域名的互联网电子邮件。继CANET之后,国内其他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也相继开通了互联网电子邮件联结。(www.xing528.com)
(二)全功能服务阶段
从1994年开始至今,中国实现了和互联网的TCP/IP连接,从而逐步开通了互联网的全功能服务;大型电脑网络项目正式启动,互联网在我国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网络(CSTNET)目前有两个网络国际出口,一个主要为高能物理所内科研服务,不对外经营;另一个是1994年5月与互联网连接的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CASNET是中科院的全国性网络建设工程。随着NCFC的成功建设,中国科学院系统全国联网计划——“百所联网”项目于1994年5月开始进行,1995年底基本完成了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并接通互联网。CSTNET是以中国科学院的NCFC及CASNET为基础,连接了中科院以外的一批中国科技单位而构成的网络。
目前接入CSTNET的单位有农业、林业、医学、电力、地震、气象、铁道、电子、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近20个科研单位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科技管理部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于1994年启动,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建设。其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中学连接起来,改善教育环境,提供资源共享,推动我国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所高等学校承担建设,网络总控中心设在清华大学。CERNET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级层次结构。CERNET网管中心负责主干网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运行。地区网络中心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武汉、成都等高等学校集中地区,这些地区网络中心作为主干网的节点负责为该地区的校园网提供接入服务。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原邮电部系统的CHINANET于1994年开始建设,首先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国际节点,完成与国际互联网和国内公用数据网的互联。它是目前国内覆盖面最广,向社会公众开放,提供互联网接入和信息服务的互联网。1994年8月,原邮电部与美国Sprint公司签订协议,通过Sprint出口接通互联网。1995年2月,CHINANET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出口,3月北京节点向社会推出免费试用,6月正式对外服务。CHINANET也是一个分层体系结构,由核心层、区域层、接入层三个层次组成,以北京网管中心为核心,按全国自然地理区域分为北京、上海、华北、东北、西北等8个大区,构成8个核心层节点,围绕8个核心节点形成8个区域,共31个节点,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我国互联网的骨干网;以各省会城市为核心,连接各省主要城市形成地区网,各地区网有各自的网管中心,分别管理由地区接入的用户。各地区用户由地区网接入,穿过骨干网通达CHINANET全国网。
原电子工业部系统的中国金桥信息网从1994年开始建设,1996年9月正式开通。它同样是覆盖全国,实行国际联网,并为用户提供专用信道、网络服务和信息服务的主干网,网管中心设在原电子部信息中心。目前CHINAGBN已在全国24个省、市发展了数千本地和远程仿真终端,与科学院国家信息中心等各部委实行了互联,开始了全面的信息服务。中国的国家信息化在各部门、各领域的分布,在社会信息化方面,已有“金智”“金宏”“金信”“金卫”等工程投入建设和局部运行;在地区信息化方面已有“上海信息港”“天津信息港”“海南信息港”“深圳信息港”等工程开始启动和服务。还有中国经济信息网(简称中经网)、中国医学信息网、国家科技信息网等,为国内外各方面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2020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八次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这说明,目前我国网民的增速已由最初的高成长期进入稳健的增长期,互联网正从“科技发烧友”向大众化发展,互联网行业正步入成熟的商业发展阶段。[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