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打造基于情景感知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技术和服务间的融合与协作是关键:①服务创新是否由技术被动转化为技术驱动。技术是服务创新的源泉,但若智慧图书馆囿于技术堆砌,不仅体现不出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反而会使相关研究被技术的新颖性与科技感所吸引,从而使图书馆的一些价值与职能沦为“低位”,甚至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智慧图书馆对技术的态度不同于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将技术从需要耗费资源去“招待”的“客”的地位转化成为驱动图书馆服务创新、为图书馆职能深化提供全新灵感与支持的“主”的地位。即情景感知技术构建首先立足于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以技术视角驱动图书馆职能的深入开发与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着手构建实现职能的技术手段,将技术应用与服务创新完美融合,同步建设。服务获取是否由用户按需性主动变为图书馆技术性主动。智慧图书馆建设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便是更好地感知、挖掘、把握用户的需求,智慧图书馆将其服务及功能通过情景感知技术主动施加于用户,主动提升用户与图书馆互动的频次和深度,改进以往用户按需临时寻求服务的状态,这并不代表着用户被动接受服务,而是智慧图书馆利用情景感知技术感知并分析用户所需,并将服务提前提供给用户,从而激发用户的服务需求,提升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的依赖与认同,体现出智慧服务的内涵,正如上海图书馆刘炜在2017全国师范院校图书馆联盟会议的发言中认为的:“从技术的角度看,智慧图书馆提供的任何一项服务,如果能够自动提供并且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读者无需分辨是人还是机器提供的,就是智慧服务”。
(二)人文与智能共存的原则
图书馆内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用户及馆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依靠智能技术可以完成以往人工很难或者不能完成的大量工作,比如智能盘点比人工盘点更加高效,用户数据感知获取比人工调研获取更加精确。便利性使得读者及馆员或多或少产生技术依赖性,技术的使用率大大提升,但同时一些人文服务因为技术过于便利而淡化,例如咨询服务由馆员亲力亲为转化为依靠数据分析获取;图书馆引导服务由馆员带领讲解变为机器人问答;入馆教育由开办讲座换为足不出户的网络模拟;等等。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与区分的是,人文服务与智能服务并非对立项,图书馆的馆员可被技术取代,同时又可以被技术赋能;馆员的人文服务可以利用技术变得更加智能化;同样,依托技术的智能服务也可以通过专业馆员的操作变得更加人文,依靠AI技术的机器人馆员甚至可以提供人工无法提供的服务,有时比人工更“人文”,成为馆员能力的延伸。遵守人文与智能共存的原则,必须摒弃“情景感知=感知技术堆砌”的观念,摆脱当前技术研究理论化、表面化、独立化的现象,打造内涵充实,体验人性化,用户满意的情景感知服务模式。(www.xing528.com)
(三)开放与保密并行的原则
随着感知技术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入挖掘,图书馆获取了大量可利用的用户信息,一方面为图书馆推行精确化感知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也使得图书馆信息保密工作压力倍增,甚至一些弊端在数据获取与服务提供过程中逐渐暴露。图书馆需要获取海量读者信息,甚至隐私信息来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感知服务,在获取过程中可能会涉及隐私权,并且部分图书馆由于自身原因不能保证信息存取规范从而威胁到信息安全:一是由于个别馆员素质问题导致缺乏对信息安全的正确认识,二是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三是较为陈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监管。感知服务所获取的读者数据与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属于读者私人信息,智慧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如何更加开放获取读者信息的同时保护读者隐私,是情景感知服务构建的重要责任。情景感知服务获取读者信息需要依靠开放与保密并行的三种主要途径:①完全开放获取,比如读者的姓名、性别、读者卡号、入馆记录、借阅记录等,这些信息通过读者刷卡进入图书馆自动获取;②部分开放获取,比如读者的实时位置、服务使用日志、个人行为等,这些数据由图书馆的感知技术获取,即使读者未授权,图书馆考虑到感知服务质量以及馆内安全,通过传感器等自动获取,并设置条例;读者入馆即默认同意图书馆获取该信息;③授权获取,这类信息涉及读者的隐私信息,图书馆获取该信息必须得到读者的授权,比如读者关联第三方账号的数据及记录,读者的个人通信录,读者智能设备的应用读取等,读者未授权则图书馆不能获取,同时未授权的读者则无法获得相应服务。图书馆遵循原则的同时签订信息安全保证书,即未经读者允许不得与其他单位共享,并且图书馆需要强化馆员纪律,提高安全意识,升级安全设备,优化管理模式,从多方面保证履行开放与保密并行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