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感知技术的相关概念
情景(境)感知源于普适计算的研究,最早在1994年由Schilit提出,他把情景感知应用程序描述为四个类别:邻近选择、自动情景配置、情景信息和命令、情景触发操作。经过多年发展,情景感知已从某种概念发展为一种算法与技术集群,在百度百科中它被通俗定义为:“一种新生代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应用软件,它可以依靠收集到的信息对主体行为进行更细致的‘猜测’,从而帮助主体完成日常工作。”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设备以及各种感知设备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王苑等人认为,情景感知的过程就是通过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识别用户的信息和所处的环境,分析用户的情景信息,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有针对性的业务服务,情景信息的感知和获取在于多种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包括动态、温度湿度、光学等传感器,以及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其他采集终端包括智能移动设备、RFID、红外感应器、Bluetooth、GPS等。最后将获取的情景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处理获得需要的信息,利用信息达到定制化服务效果。[2]
情景感知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较为先进的一种技术,依赖于人工智能,高科技电子设备,目前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技术发展的初衷是为了利用技术提供更好的服务,情景感知也不例外,在国外,情景感知服务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情景获取、建模和系统框架、情景感知应用、感知推荐系统等方面,在电子商务、新闻传媒、影音推荐、图书馆服务等领域都已得到深入发展。例如Apple Watch智能手表可以实时感知佩戴者的当前运动状态、位置、实时/静息心率等,根据情景信息向佩戴者推送相关信息;也比如在图书馆服务领域,通过多感知设备、红外探头等实时监控、采集读者的情景信息,这种多触点的数据采集,就像为图书馆模拟了一层敏锐的、实时感应的皮肤,可以对图书馆的场景管控、安全预警等工作方面实现预见性的调控,实现监控和管理一体化的智慧图书馆感知服务。
(二)智慧图书馆情景感知服务的实现形式
情景感知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打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技术优势体现在情景感知凭借自身一体化技术集群、泛在化感知设备、打造出个性化、自主化、融合化特点的感知服务,情景感知在智慧图书馆应用的技术优势通过不间断的情景信息传达过程、摆脱独立的技术分布、感知数据的融合处理等方式作用于馆员与读者,弥补了当前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现象存在的理论化、表面化、独立化等不足之处。
1.一体化技术集群(www.xing528.com)
情景感知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关联多种感知设备所构成的技术集群,应用于智慧图书馆的基础技术比如RFID、蓝牙技术、智能感应器、红外摄像等感知元件构成整个馆舍的感知网络,可以使读者获取音视频,系统也可获取读者动态信息等元数据,以感知元件为基础配置的更高级的智能设备比如虚拟现实设备,智能感知机器人馆员完成了信息的处理,服务的提供等,由基础到高级递进,感知技术各个元件与设备和读者馆员之间共通感知,共享信息,构成了情景感知一体化技术集群,避免了技术应用互不关联,各自独立的问题。
2.泛在化感知分布
泛在化即“无时无刻不在”,对情景感知技术来说,最能体现泛在化特点之处便是通过合理布局感知设备,情景信息采集24小时续航,感知功能便可实现区域全覆盖,时间全覆盖,由泛在化的感知设备分布达到泛在化感知服务的效果,更可以利用感知泛在化的特点打造更加深入的感知服务,如图书馆读者与智能移动设备之间的情景感知泛在化服务、智慧图书馆无处不在的环境感知识别与空间情景再造等。
3.融合化服务手段
一体化、泛在化感知设备所构成的情景感知服务,势必显现情景融合的特性,以智慧图书馆为例,一方面感知设备实现馆内全天候、全范围覆盖,用户与图书馆资源情景信息随时捕捉,为感知服务获取海量动态数据;另一方面感知设备互通互联,共同获取和处理情景信息,因此每层服务之间都不会独立存在,在情景信息层面互联共享,在服务手段方面互为依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