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探究

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探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格维度的智慧图书馆人员要素构建在以往的商业模式中主要是以产品推销为核心,而当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新的商业模式要求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还有馆员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保证自身符合智慧图书馆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也常常因资金不足不能够顺利发展,因此,智慧图书馆还可以进行商业运营以满足自身的良好建设发展,兼具公益与商业化的属性。

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模式探究

(一)人格维度的智慧图书馆人员要素构建

在以往的商业模式中主要是以产品推销为核心,而当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新的商业模式要求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

1.用户层面

用户是掌握消费主权的,在商业领域企业一直奉行“顾客就是上帝”的营销理念,在图书馆的传统思维中,资源才是主体,一直片面追求资源的量和存储形式,但是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用户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参与感。因此,现在图书馆尤其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要更好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习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强化用户信息的管理。用户的基本属性和行为信息是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挖掘的基础环节,智慧服务的后期步骤都要以此为基础支撑,因此,智慧图书馆应该重视用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确保用户的信息能够随时可用。

第二方面,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是用户被动地接受,服务模式单一,用户没有参与感,所以用户的积极性也不高,但是现在用户的需求需要有一个表达的渠道,用户的自主意识比较强,希望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甚至建设管理之中,因此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应该倾向注重用户的需求表达,比如在智慧图书馆中举办一些读者画展、图书馆设计竞赛等活动,收集读者对于书籍的愿望清单等,甚至可以开设智慧图书馆专用的微信群、论坛等交流平台,便于用户在此进行知识交流以及表达自己对智慧图书馆功能建设的需求等,以此增强用户的参与感。

2.馆员层面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紧跟时代要求,馆员作为智慧图书馆的管理者也要在思想和技能上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思维,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2015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要求,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专业馆员比例不低于半数,这是因为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智慧图书馆服务的质量,现阶段,智慧图书馆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不断引进,这就需要馆员熟练驾驭这些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还有馆员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保证自身符合智慧图书馆的需求。

(二)内容维度的智慧图书馆资源要素构建

当前智慧图书馆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资源的存储量已经足够多,但是馆藏资源的表现形式和获取的便捷程度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内容不能与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相吻合,比如现阶段公众比较感兴趣的全息投影技术、裸眼3D、虚拟现实技术等,如果图书馆还只是停留在纸质资源或者资源的数字化,自然不会对用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以原创内容为王时代的崛起,当前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是以内容作为产品来换取流量粉丝关注的公众媒体,这也宣示众媒体时代的到来。因此在这个时期,如何构建出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超级IP中,内容是其核心部分,原创内容的内容力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可转化性。这就要求内容能够以现有的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分享,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精准定位和推送,同时能够进行适度的跨界,使内容展现能够更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信息资源都以多样丰富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可以把符合当下意识形态和用户兴趣诉求的信息资源以多平台、多媒介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实现信息传播和内容复兴。

1.可连接性

首先,智慧图书馆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个性化服务,在首页界面上要有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服务板块,例如作者板块、儿童乐园板块、名家讲座板块等。其次,进行资源的多渠道展现及宣传,例如智慧图书馆官方在抖音等短视频媒体上进行个性的图书推荐、科学常识普及等,甚至可以邀请作者进行书籍宣传,提升图书资源和图书馆的知名度

2.可转化性

智慧图书馆首先需要把用户检索率高和常见信息资源的形式丰富起来,可以进行本土特色化和跨界合作运营,例如搜索引擎公司Bing和Jay-z的新书《Decode》的低成本合作共赢;其次可以通过连接外部数据库将原本单一的文字内容与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相关联,例如四大名著文字版与其相关视频链接、人物介绍与百度等外接搜索引擎相连等,这样的信息资源会层次感更丰富、表现力更强,也就更容易吸引用户;最后,通过当前热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资源的立体虚拟展示,增加用户的全方位体验,以此来提高智慧图书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流量维度的智慧图书馆服务要素构建

流量维度的服务要素构建一方面表现在提高智慧图书馆的影响力上,首先,智慧图书馆建立自己的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定期更新专题活动、新书推荐、知识问答、人生感悟等内容,在官方论坛中用户可以进行留言交流等互动,以达到共鸣和自主分享的目的,从而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其次,对于场馆硬件资源的利用上,可以举办各种艺术展览,营造一种特有的艺术氛围和场景,在前一部分讲到的用户基本属性分析中可以根据用户差异性举办相应的针对性活动,例如针对老男人的养生讲座,针对孕妇育儿讲座等,吸引具有特殊需求的用户。流量的另一个维度也可以解释为商业化运营,在我国无论是建设实体图书馆还是智慧图书馆,都是为了传播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文化水平,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所以图书馆一般是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益机构。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也常常因资金不足不能够顺利发展,因此,智慧图书馆还可以进行商业运营以满足自身的良好建设发展,兼具公益与商业化的属性。

基于上述的用户基本属性分析,在商业化运营上,智慧图书馆可以进行一些商业的活动来实现图书馆的盈利,比如与某些商业机构合作进行畅销书销售、在特定的社群中进行知识问答变现、针对不同专题开展网上书店、作者讲座后的签名售卖、展览场地租赁、网络广告、读者餐厅等方式收取费用。对于专业需求较高的用户,智慧图书馆可以作为智库来进行专业人工辅助检索、内容供应等方式获得收入,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群体,扩展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项目。

三、智慧图书馆场景构建

(一)智慧图书馆场景现状

智慧图书馆的场景既包括实体场景中图书馆的物理建筑空间的大小、电子设备、声光电温度湿度等物理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也包括虚拟场景中的社交网络、网站、阅读氛围、虚拟现实、文化交流氛围等等,好的智慧图书馆场景设计应该是具有自由开放,以人为本、知识富集等特点,用户可以在智慧图书馆场景中可以亲身参与个性化活动所组成的场面,包括学习、讨论、演讲等交流场景,核心还是要以人为本,注重用户的体验和感知。以下从智慧图书馆的实体场景和虚拟场景进行现状分析。

1.实体场景

在传统理念中,图书馆是提供传统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场所,设计布局没有太大的讲究,核心还是以资源为主,但近代图书馆的建设开始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相继设立了一些表现用户体验的建筑布局,比如读者自修室、青少年儿童专区、名家画展展览区等等。在硬件上也应用了RFID标签、自助导航等设备,逐步实现资源的数字化和设备的现代化,但问题是对于用户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图书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当地用户的实际需求。其次是设备连通性不足,没有发挥出设备“1+1>2”的功能,也就是物联网建设欠缺,先进设备的应用与智慧图书馆的要求还有差距。

2.虚拟场景

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用户希望在获取资源的时候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资源的便捷获取,甚至是智慧图书馆的推送即用户所需。但是目前图书馆网站的服务还是以资源检索、分类导航入口为主,这就不符合移动互联网思维下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所以在移动阅读这个虚拟场景上,智慧图书馆要做的就是构建一些能够使用户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平台,比如微信、微博的官方平台,每天在推送一些用户喜闻乐见的信息之外,还能够根据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同时在这些移动终端提供一定的检索和阅读功能,保证用户能够“一端多用”,提升便捷程度。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不足,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制造很多的场景,比如现在虚拟会议、虚拟展览、虚拟讨论会、虚拟培训等等,在虚拟场景建设中,虚拟现实是重要一环,从资源表现角度来讲,虚拟现实能够实现虚拟藏书空间,资源表现方式新颖、逼真,用户体验的感觉比较强烈,同时在问卷中用户也表达出特定的场景能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资源的接收;从智慧图书馆自身来说,场景建设有利于增强智慧化程度,吸引更多的读者。

(二)基于场景五力的智慧图书馆场景建设核心因素分析

基于场景五力的智慧图书馆场景建设注重的是情景感知、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和个性化的匹配服务,因此,智慧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核心过程就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利用移动设备、定位系统、传感器等技术设备对用户的基本属性和行为习惯进行碎片化收集;利用大数据与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发现用户的喜好和潜在的需求;利用智能平台或者App客户端向用户的移动设备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所以,构建这样的场景就需要场景五力的以下核心五要素支撑。

1.可穿戴移动设备

对于很多人而言,智能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是智能手机,但是现如今可移动穿戴设备发展非常迅速。库朱尼普研究公司研究公布,可穿戴设备从2013年的1500万台增加到2018年的9000万台,可穿戴设备是可穿戴技术嵌入移动设备的终端,具有感知、监测、存储、分析等诸多功能,能够实现人机智能互联,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智能化的可穿戴设备可以不依靠人的操作来实现娱乐、社交、健身等一系列的功能,未来更多的智能化设备会往可穿戴设备方向发展。

在智慧图书馆中引入可移动设备的设备和技术,主要是更好地获取用户信息,使用户能更便捷地接收信息服务。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基础是实现了物联网建设,在用户进入智慧图书馆,个人的可穿戴设备与图书馆内的设备进行信息交换,馆内设备接收用户基本信息以后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息分析之后,可以匹配和推送适合用户的服务。另一方面,用户有可穿戴设备之后,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接收信息服务,比如用户表达出书籍名称需求之后,后台可以通过可移动设备为用户提供藏书路径导航,这也是一种差异性的服务。某些资源的展示可以实现实时服务,直接发送到用户的可移动设备之中。在这种场景中,可以实现人、环境和资源的无缝衔接,捕捉到的用户需求和用户习惯更加准确、真实。作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支撑技术,可穿戴设备可以作为移动终端来对用户进行功能导航,这不仅包括用根据用户指令做出的被动导航,而且可以通过信息用户挖掘来主动地推送一些信息的导航服务,实现用户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提高用户的黏性,充分体现智慧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2.定位系统

定位系统是现如今应用比较普遍的技术,我们经常使用的卫星导航就是基于起点定位到终点定位的过程,当我们输入目的地之后,智能设备会自动识别用户目前自己的具体位置,而且精度较高,然后导航软件会给用户规划合适的到达路线供用户选择,整个导航过程是一直处于一种定位→导航→定位的循环过程,最后就会形成实际的行走路径。目前,智能手机是我们出行必备的工具,当然智能手机也是定位设备的主要代表,但是科技飞速发展目前很多的穿戴设备也是具有定位功能的,这种定位不一定是基于GPS或者北斗导航系统,而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能够进行用户位置感知、路径信息存储并发送的功能。

在场景的研究中,陈超提出“无定位,不场景”的口号,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是在场景的利用中,如果没有定位,感知不到用户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就不能利用场景来进行接下来的服务。所以在智慧图书馆的场景建设过程中,势必要引入定位系统,原因如下。

第一,当用户在智慧图书馆内需要找资源的时候,用户的移动终端与智慧图书馆的设备进行连接,用户即使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所在,但定位系统能够知道用户与目的书籍的路径,因而能够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导航服务,这样就节省了人力、物力。

第二,用户佩戴定位设备,或者进入智慧图书馆后有设备能够对每一位用户的活动路径进行追踪,这样智慧图书馆就能够获取用户的行为数据,比如经常去的图书区域,在某些区域的停留时间及频率,然后将这些信息传回后台进行数据挖掘,换句话说,定位系统是最后分析用户潜在需求、进行精准服务的重要基础步骤。

第三,当用户不在图书馆时,用户可以利用定位设备随时查询离自己最近的图书馆等知识服务平台,甚至是一些在线的智慧服务,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个便捷、及时的知识查询服务。

3.大数据与大数据计算

现在是一个数据说话的时代,故事与场景的背后是可量化的数据。大数据以其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的5V特性成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基础技术。智慧图书馆运行会汇集用户基础数据、资源数据、用户行为数据以及社交网络的访问等数据,这也就构成了智慧图书馆的基础数据。我们如何应用大数据和大数据计算,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真正能够做到挖掘数据信息、让数据说话。利用大数据和大数据计算就是要通过图书馆和用户留下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用户习惯、兴趣爱好、行为特征等等,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对“你是谁”和“你曾做过什么事”的分析来预测“你将要做什么或者需要什么”的过程,通过对每一个用户进行精准地分析,就能够实现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智慧图书馆的大数据运用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1)基于大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

用户的行为主要是指用户在智慧图书馆内所留下的基本属性信息,检索痕迹、借阅信息、行走路径、下载内容等行为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能够预测用户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也就是智慧图书馆的“智慧”之处。通过对来馆人员,包括进入智慧图书馆官网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分析甚至预测那些没有来馆人员的需求是什么,是否他们也需要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以及调查预测某一区域用户需求的共性和文化价值水平等。进行针对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需要有一套连贯的系统,首先要确保的是用户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其次是分析方法有科学依据,保证结果是有效的。智慧图书馆可以效仿“支付宝App”每年最终进行的消费账单年报,年报通过对用户一整年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和聚类,最后详细地展示消费者消费的具体时间、领域、金钱、次数等,给予消费者一种回忆的情怀。智慧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对用户每年甚至每月的访问信息制作月报年报,然后推送给每一位用户,用户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成长,这样既达到了目的,又有感情因素的加持。

(2)基于大数据的资源数据分析

智慧图书馆内存储着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料、专利信息、科学数据等大量的资源,这也是图书馆大数据的一部分,对于图书馆资源的分析,有利于整合资源,推进资源的智慧化利用。对于智慧图书馆内部的业务信息(包括资源采集、信息检索、文件传递)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目前智慧图书馆内部资源的配置情况,实现服务内容和收益的最大化,确定未来图书馆建设的优先发展事项和发展方向,优化服务流程并为智慧图书馆的决策和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在智慧图书馆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服务过程中,用户信息的分析和服务的推送是核心部分,针对数据资源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建立以学者为中心的知识网络,通过已有大量文献资源的分析基础,在用户学者进行相关检索的时候,就能够全面准确地获取以此为关键词的相关知识信息网络,包括发表论文、出版机构、作者信息、研究热点等等,为读者提供有效的科学研究保证。其次,智慧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智库”的功能,可以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将来为企业、政府等用户建言献策,扩大资源的利用率,成为真正智慧的知识服务机构。

4.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类似于人的感官的一种感觉系统,不同的传感器有其对应的功能,具有听觉、视觉、嗅觉等功能的传感器现在普遍的应用在各个领域,物联网的建设基础就是以传感器作为人与物交流的媒介。传感器的应用拉近了人与机器的距离,例如手机上的重力传感器能够检测到人的运动,3D红外识别传感器可以识别用户身份。现在的设备一般集成了多个传感器,相互交叉以实现多样的功能。传感器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

第一,智慧图书馆利用传感器能够在无形当中获取用户的基本属性和行为信息,避免了询问登记等烦琐的过程并且能够保证精确度。传感器的应用是相对于智慧图书馆主体而言的,前面讲到的可穿戴设备是相对于用户而言的,所以传感器之间的信息互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传感器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智慧化,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智能节能减排系统就是集成了环境检测系统、智能灯控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空气循环系统、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等为一体的综合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光感和红外传感器来检测图书馆内部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信息,如果现实的指标超过了限定数值,就会自动地做出相应的措施并通知管理员。智能灯控系统能够检测到用户是否使用灯光,落座亮灯,离开灭灯,以此达到节能的效果。智能温控系统通过在空调上安装智能温控设备来检测馆内的温度湿度等信息,按照设定好的数值进行温湿度的自动调节,并将现阶段的数据发送给管理员,使馆内保持舒适的环境。空气循环系统的使用可以保证馆内的空气流通,除去馆内书籍等散发出来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同时保证馆内合适的湿度,有利于书籍的保存。远程自动抄表系统是对馆内水电等可量化资源进行监控和记录存储地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定时或者实施的信息记录,便于管理员进行资源消耗对比,及时做出节能调整。

智慧图书馆利用这些传感器组成的不同的系统,能够实现自身的自动化和智慧化管理,减少了人力的应用,降低了操作错误率,以此传感器是智慧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重要硬件设备基础,只有硬件跟上需求,智慧图书馆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

5.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指企业通过各种社会化的渠道方式(网络、媒体平台等)与用户建立起来一种新的沟通交流的关系,这就颠覆了传统的“需求—供给”的营销模式,在智慧图书馆中应用社会化思维,能够改变以往用户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使用户主动地参与到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和建设中,提高用户对智慧图书馆的认可度,也有利于智慧图书馆整合现有的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碎片化阅读和场景时代,尽管讲座、宣传、展览仍然是图书馆进行营销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时代,于是,很多的图书馆开始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原因首先是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基数大,在社交网络中几乎包含了所有属性的用户群体。其次,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因为爱好、兴趣、生活方式等聚集在一起,这就有了他们共同的关注点,这也就是智慧图书馆进行营销的突破点,在这样的群体中智慧图书馆不断地推出符合他们共性的新产品和服务,在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群体,逐渐地形成一种良好的用户惯性。

那么如何运用社交网络的优势来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呢?首先,这就需要图书馆首先在微信、微博和论坛当中建立自己的网络论坛专区,甚至在官网是直接链接到这样的网络社区,图书馆在社区中可以利用目前的一些新书、名家讲座、展览等活动创造话题和场景,刺激用户在网络社区中进行讨论交流,促进用户与图书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逐渐地形成社群效应。其次,智慧图书馆可以安排专人进行社群维护,用户在网络社区中提出的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建议和反馈要及时的落实,更要展现在社群网络中,让用户有参与感,调动他们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调动社群的活跃性。

最后,在这样的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更愿意说出有利于他们需求,这些需求就是图书馆未来建设的重点。在社交网络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用户直接表达的需求和喜好,这些海量的数据就可以成为丰富的大数据挖掘基础,在社交媒体的场景化条件下,用户在线交谈可以直接表达诉求,明确自己的爱好和期望目标,在数据挖掘之后,这些信息就会成为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源泉。

(三)基于场景五力理论的智慧图书馆场景模型构建

空间是构成场景的必备要素,空间的本质是对在不同场景的不同用户之间进行一种信息的隔离,空间可以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但是长期以来,图书馆的建设还是侧重于物理空间的建设,甚至只是空间布局的改变。新时代的智慧图书馆在本质、服务理念、管理理念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不仅要注重观念提升与空间更新。还要加强空间的人性化建设,使读者在接受知识服务的同时能够有更好的享受,在调研问卷中,用户也表示适配的空间场景有助于他们知识的接受;在智慧图书馆空间的人文化建设上,不同区域可以有不同的人文气息,比如报告厅要有学术气息、展览室要有艺术气息等;空间的智能化,用户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或者移动设备实现定制属于自己的小场景、实现会议室自助预约等服务。所以智慧图书馆的场景构建不仅在实体空间上要满足用户信息行为的需要,还要在虚拟空间的建设上践行“以人为本”的宗旨。

1.实体空间场景构建

进入到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知识获取时间和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图书馆以单一提供纸质资源的服务方式已经显得跟不上时代,针对这种现状,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都在寻求解决办法,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了更好地践行智慧服务的理念,智慧图书馆的实体空间建设应该扩展建立以下几个实体功能空间。

(1)多媒体资源学习空间

新媒体时代,传统图书馆都在进行信息数字化改造,这不仅仅是在硬件设备上的更新,同时也是在资源上的一种数字化变革,传统的纸质资源正在向表现形式更为丰富直观的多媒体格式转变。因此,智慧图书馆要建设成为一个展示多媒体资源的学习空间,要配备展现多媒体资源的视听设备,使用户以一种更为轻松、娱乐、多样的形式来学习知识。

(2)知识交流空间

智慧图书馆归根结底是进行知识服务的场所,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化的多媒体资源,都只是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两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在交流碰撞之后就可能形成多种思想”,所以,智慧图书馆不应该仅仅是提供知识的场所,而且提供知识交流甚至产生新知识的场所。例如:在图书馆中设置“学术交流报告厅”“辩论交流室”等等,以满足用户进行知识交流的需求。

(3)科技创新实验空间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长期以来,图书馆仅仅是作为一种被动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但是并没有成为一个激发创新能力的摇篮。所以,现代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应该去承担这个功能,比如大学校园里设立的“创客空间”,这种场所就为大学生培育和展现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图书馆也可以设立一个“创新成果展示空间”,用户可以去参加创新竞赛活动,进行学术研讨、展示自己或大或小的发明创造等。另外,在智慧图书馆中要设立先进科技和设备的“高科技体验空间”,比如展示最新的3D打印、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技术等,让用户亲身体验,培育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用户创新的意识。

2.虚拟空间场景构建

虚拟空间是区别于实体空间的一种抽象不具体的信息隔离场景,智慧图书馆的虚拟空间建设主要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体验空间和智慧图书馆网上空间。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涉及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技术等,虚拟现实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辅助以其他设备,能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甚至是触觉上的体验,虚拟现实能够通过虚拟环境,来实现跨越时间、空间的场景体验;而智慧图书馆网上空间主要是图书馆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官网,针对网上空间的场景构建主要是指能够让用户在享受知识服务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人文、文化气息,使用户有一个更容易接受知识的场景。针对智慧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阅览空间

虚拟阅览空间是对资源以一种动态或者三维全息的视景展示给用户,让用户产生一种沉浸式的感觉,实现对传统信息资源的虚拟化呈现,这一点有望以后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远程服务。在虚拟阅览空间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不用的场景选择,也就是说能让用户按照自己的逻辑在资源中进行“穿梭”,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资源过于抽象的弊端。

(2)虚拟馆藏空间

未来有望通过智能的可穿戴设备实现异地进入虚拟图书馆,虚拟馆藏空间就是将实体图书馆中的场景以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全方位的展示,用户可以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书籍选择和阅读,可以像在图书馆中一样进行浏览路线选择,甚至读者可以模拟自己取书、还书上架的操作。另外,利用虚拟馆藏空间,可以实现针对珍贵文物及作品的远程浏览,这样既能保证用户能够近距离的感受远在天边的珍贵文物,又能够保证实物不会遭到难以预料的破坏。

(3)虚拟学术空间

在现实中,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往往需要专家学者共赴一地,浪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如果能在智慧图书馆中建立虚拟的学术会议空间,那么用户可以选择在就近的智慧图书馆中进行虚拟会议,通过全息投影,专家彼此可以看到三维模式的人像,使因距离无法参加会议的用户可以规避掉这个障碍,而且会议可以不限人数,扩大会议的实际效果。实际应用中,不仅可以实现多人的大规模虚拟会议,而且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虚拟交流,这样的服务面向对象就比较广泛,能够实现虚拟“面对面”的服务。

(4)远程虚拟服务

远程虚拟服务主要是针对在官网进行资源检索的用户,首先,智慧图书馆的官网本质上就是一种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虚拟资源的虚拟服务,但这里讲到的虚拟服务是指官网服务能够包含一些虚拟空间的功能。例如用户通过在家中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实现远程的以上三种服务,增加便捷性和可接受性。其次,远程虚拟服务还包括应用智能机器人来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问题,智能机器人可以实现资源导航和问题解答,这样也就减少了人工服务的成本,增加智慧化和趣味化。

【注释】

[1]曹静.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9.

[2]陈海燕.智慧图书馆生态与场景的构建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08):68—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