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来,我国旧有学术,始则受其打击,暂见动摇,继乃以彼邦科学之法,整理国学。于是途径大辟,反与西学相得益彰,而国人研究国学之声浪,亦愈高矣。
近来各处多有国学研究院、国学专修馆之设,其中内容多未深悉,不敢妄论。就我所知,最足以注意者,莫若无锡之国学馆及清华大学之研究院,深有讨论之价值。
国学馆创办于民国九年,开班于十年春季,主其事者为吾师唐蔚芝先生。肄业生定三年毕业,授以经、史、子、集。上课授受,及一切办法,均与学校无异,惟每月文课以三与十八两日为试期,颇有旧时书院之气味而已。然作文限于半日,有教师在堂监考,仍与学校无大异也。
教师虽分授经、史、子、集,然考试时教师皆可自由命题,题目多四五条,至少二三条,不必定在其所授课之范围之内。学生作文,亦极自由,止于数题之中而择其一题耳。
清华研究院始于去年秋季,主其事者为梁任公、王国维诸人,同重演讲,尤重于咨问。学生分题研究,而有专门教授为之指导,定一年毕业。
以上两者自开办以来,已成绩斐然可观。观国学馆之《演讲录》及清华之《实学杂志》,已可见其一斑。其毕业生之著述,则尤有足多者,兹不赘言。
虽然,余谓此二者规模尚未能宏大。国学馆作文必在课堂,无论一日半日,为时均太速,虽可以养成敏捷之文才,然实苦无时日以为深湛之研究,故其结果则文学之士多,而实学之人才较少。(www.xing528.com)
清华研究院之分题研究办法,固有充分研究之时间矣,然修业期限,止于一年,则未免太过短促。离校以后,贫贱者逼于饥寒,富贵者流于逸豫,此士之恒情也,能免此几何人乎。则其成就之数,当亦有限矣。
吾意当招收国学已有根柢之学生,其修业期限至少当四年。先两年如无锡国学馆教法,而稍变通之。每日授课四小时,每月月考二次。以一次在堂,有教授监考,以训练敏捷之才;以一次预先两星期出题,任其从容研究,以养成精博之才。两年以后,略如清华研究院,注意临时讲演及专门指导,而以整理国学书籍为最要之课程。
我国古籍之渊博,已为世界所以公认。考订训诂,至清代诸儒已大放光明,古籍已泰半可读,然或为专家之书,或为札记之体。札记难于采掇,专家则不便初学。今即就正续《皇清经解》而论,有极适合于中学生及大学生治学之书乎?盖亦甚希矣。故吾尝谓四书、五经,中国向来家弦户诵之书也,然至今日而欲求一适合于教学之本,不迂腐,不烦碎,提纲挈领,取精用宏者,殆甚难其选焉。如是而欲学生稍有国学之根柢,不亦难乎。
故吾谓今日而有欲设立国学研究院者,莫急于整理古籍。宜聘宏通之士为教授,发凡起例,令诸生整理,或令人为一书,或数人十数人合为一书,略如孙诒让《墨子闲诂》,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之类,为参互博采,由经而至子、史、集类,次弟编订,复由教授监定,刊行于世。其昔人已经整理,而历时已久,新知日益者,如《墨子闲诂》、《荀庄集解》之类,亦不妨再作补正,以便学者。如是则肄业者既有根柢,又因编订古籍,而益增其学,其所得成绩,亦于海内有莫大之供献。由是为之,十年之后,中国文化必大有进步,岂区区执书讲解与命题作课者,所能望其肩背乎。是不得不深有望于当今提倡国学者矣!
〔原载《中国学术讨论(第一集)》,群众图书公司,1927年〕
陈柱(1890—1944),字柱尊,民初国学倡导者,精周秦诸子学,曾任职无锡国学专修馆。著文漫议既有国学教育之得失,倡整理古籍为要,经验之谈,或可参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