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函五常之性,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唯学术出于风俗,乃亦有转移风俗之力。自昔三晋多权变之士,故名、法、纵横之学出焉;燕齐多迂怪之士,故阴阳、神仙之术兴焉。平原之人善于思,故老庄之学起于陈宋;川泽之人富于情,故屈宋之文产于荆楚;唯鲁兼有其地性,故孔墨之学行于南北。至于晁错、诸葛亮之法家,则三晋之风也;东方朔、管辂之术数,则燕齐之风也;何、王、嵇、阮之清谈,则陈宋之风也;三祖、陈王之文采,则荆楚之风也。盖学术之发生,固随地分而异趣矣。然自晋室东迁,虏马南来,衣冠之族,会萃江左。下逮禄山倡乱,辽金入寇,胡元满清,并都燕京,向之上国,俄变夷风。是故晋代以前,北方之学,盛于南方。晋代以后,南方之学,反盛于北。诸子则有抱朴金楼,理学则有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经学则有顾炎武、惠栋、戴震。凡此数子,并能开拓学派,振动一世,求诸北方,更无其伦。夫同此一地,忽文忽野,则知学术之兴废在人耳。若夫三代以前,学术在上,人君以六经之道各随其民教之,民从上教,各随六经之性。故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至于后世,学术在下,则与政治相抗拒。政治虽衰,学术反盛,所以转移风俗,陶铸人才,有甚于政治之为之也。盖自王官失学,九流则兴,博士闻,古文乃起。以至魏晋之玄学,三唐之诗文,宋明之理学,清代之经学,无一不起于政治衰废之秋。若乃以学术为政治之附庸者,反不足观矣。是故立博士以明经,而经学衰;设官局以修史,而史学坏;以理学阿时君,而理学替;以诗赋取士,而文章滥。然则草偃风从之说,非所论于豪杰之士明矣!嗟乎!君子观于学术兴废之由,而知国政衰微,无害于学,知设社讲学,为不可缓。不然,国乱俗坏,邪说横行,六经之道,既坠于地,而炎黄姬汉之裔,亦终沦为冥蛮而已。
(原载《华国月刊》第1期,1923年9月)(www.xing528.com)
《华国月刊》由章太炎携汪中、黄侃等1923年9月创于上海,旨在“恢廓鸿业”、“甄明学术,发扬国光”,以挽“斯文之将坠”。孙之撰文,一言以概,即“学非官立,求正于野”。“政学”一体,有政无学;四野风俗,豪杰乃生。知学术兴废之所由,抑可续炎黄姬汉之后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