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幼儿教育理论:活教育的背景

新时代幼儿教育理论:活教育的背景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陈鹤琴针对当时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基于以上四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他结合当时的国情,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时代幼儿教育理论:活教育的背景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这句出自陈鹤琴先生的名言,曾经是我国无数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办园宗旨。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曾经赞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起筹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担任该校指导员和第二院院长。1923年,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从1920年开始,他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是我国最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学者之一。此外,他对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智力测验和推广新文字运动,也都做过不少创造性的实验和研究,并发起和组织过全国性的教育研究团体。

1924年《新教育》第八卷第二期刊登了陈鹤琴的《现代幼稚教育之弊病》,文中陈鹤琴认为当前我们中国的幼儿园大部分是抄袭外国的,我们的学前教育一直墨守成规,存在四种弊病。

第一,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

陈鹤琴认为,幼儿生来是无知的,与环境、社会接触后才会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与环境和社会接触越多,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

倘使我们不给他玩弄沙土,他断不会知道沙土的性质;倘使我们不让他与猫狗等动物相接触,他哪里会知道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倘使我们不带他到街上去观察人民的生活,他哪里会晓得民生的艰难;倘使他没有别的小孩子作伴侣,他哪里能够学得做人的道理。

有一天我问一个六岁的小孩子:“你曾看见过松鼠吗?”她说:“看见过的。”我再问她:“有多少大?”她举起两手的食指来在空中摆着,两指相距约两寸许,回答说:“这样大。”我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见的?”她说:“在书上了。”她就把一本油印的读本拿来给我看,图中那只松鼠画得非驴非马,不像一只松鼠。

你看这个小孩子完全得了一种谬误的观念,她看了这种书上的死图,就得了这种谬误观念。要知道图是代表事物的,不能当作事物的。若要教小孩子知道松鼠这样的动物,我们最好带领他到树林中去看活松鼠,次之把松鼠拿了来给小孩看,务使他得到一种正确观念。

——陈鹤琴《现代幼稚教育之弊病》(www.xing528.com)

第二,功课太简单。

这里面说的“功课”与当下的“功课”内涵是不同的,陈鹤琴口中的“功课”实际是指幼儿园的活动,他认为当时的幼儿园活动太单调,无外乎是图书、玩沙、玩土、折纸、团体游戏、唱歌和积木这几种。幼儿每天都玩这几样东西,这要归咎于幼儿园创设的活动类型太少。

第三,团体动作太多。

陈鹤琴认为,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教育方式对待所有的孩子,而是应该因材施教,或者是小团体教育。陈鹤琴认为,在他的观察中,幼儿园的教育大部分是混龄教育,这就导致了在团体活动中,总是有幼儿不能够融入其中。毕竟年龄阶段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有的会跑会跳,有的才刚会走路,对不能融入团体活动的幼儿来说,这样的团体活动是在浪费时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团体活动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管幼儿是否感兴趣、不管幼儿此时此刻是否有参与团体活动的意愿,都要求全体幼儿共同参加,可以说这一点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四,没有具体目标。

陈鹤琴认为,当时的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目标不明确,导致办园标准没有统一,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他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办幼稚园究竟为什么?我们教育我们的儿童究竟要教养到什么地步?什么技能、什么习惯儿童应当养成的?什么知识、什么做人态度儿童应当学得的?”以上这几个问题直击当时的幼儿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1]

陈鹤琴针对当时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基于以上四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他结合当时的国情,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专家在陈鹤琴的负责下,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为基础,进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编订工作。在此期间,鼓楼幼稚园先后出版了《课程》《读法》《设备》《一年来幼稚园单元教学》《儿童故事》《儿童歌曲》《儿童游戏》《儿童节奏》《儿童生活写真》等书刊,这些实验成果成为后来颁布《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1932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7月修订),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2]《幼稚园课程标准》分为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和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幼稚教育的总目标是:增进幼稚儿童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力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开设的课程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七项,每项还详细规定了具体的目标、内容及课程最低限度的要求。教育方法共有十七条,详细地指出了儿童在园学习生活的组织策略。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标准,它是既吸收西方的教育思想,又基于本土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科学性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精神的一个标准。伴随《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单元教学的课程成果成为幼儿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先声,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的幼儿教育实验,推动我国幼儿园课程向中国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