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台梭利课程:自由、作业和秩序的关键支柱

蒙台梭利课程:自由、作业和秩序的关键支柱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今为止,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蒙台梭利课程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仍然可以见到。总之,“自发冲动、活动和个体自由”,这些都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因素。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蒙台梭利认为,自由不仅能使儿童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还能使作业符合儿童的兴趣,使之专心于作业,从而达成良好的秩序。蒙台梭利设计了16套教具,用于对儿童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课程:自由、作业和秩序的关键支柱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被誉为在世界幼儿教育史上,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蒙台梭利早年从事医学工作,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1907年,在罗马的贫民区开设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将对智力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运用于正常儿童。以后,蒙台梭利在国内外相继开设了训练班,培养了许多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在1914年至1935年期间,蒙台梭利教学法盛行于欧洲,后因法西斯政权的禁止,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欧洲的推行受到阻碍,二战以后,蒙台梭利再次受到欧洲各国的欢迎。20世纪60年代,由于亨特和布鲁纳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早期的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教育改革的呼声中曾风靡美国。迄今为止,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蒙台梭利课程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仍然可以见到。

(一)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与她的儿童发展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蒙台梭利认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儿孤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完善,那我们可以把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说成是一种‘实体化’”[7]。一方面,蒙台梭利十分重视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她认为,正是这种内在的冲动力,促使儿童不断地发展;另一方面,蒙台梭利也相信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蒙台梭利坚信,遗传是第一位的,对儿童而言,生命力的表现就是自发冲动,因此,蒙台梭利将对儿童的自发冲动进行压制还是引导,看成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在蒙台梭利看来,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得到了表现和满足,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还表现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例如,儿童对颜色、声音、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在两岁至四岁,而行为规范的敏感期则在两岁至六岁。这样,环境和教育就成了十分重要的事了,因为如果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蒙台梭利进一步认为,每个个体儿童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必须与敏感期相符合,应以不同的教育去适应不同的节律,即要实施个别化教学,让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因此,儿童的自由成了教育的关键

总之,“自发冲动、活动和个体自由”,这些都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因素。

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感官教育符合该时期的心理发展状况;从教育学的角度讲,从感官教育能引发出算术、语言、书写、实际生活能力等。

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蒙台梭利认为,自由不仅能使儿童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还能使作业符合儿童的兴趣,使之专心于作业,从而达成良好的秩序。自由、作业和秩序是通过作业而协调统一起来的,而以自由和作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秩序,明显不同于以常规压制和命令训练而产生的服从。

(二)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以培养儿童成为身心均衡发展的人格为目标,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儿童把内在的生命力表现出来,在作业过程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在自由和主动的活动中让儿童自我纠正,使儿童在为其设置的环境中成为具有特质的人。

在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教育内容由4个方面组成,它们是: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蒙台梭利教具、对儿童进行观察和引导等方法,对儿童实施教育。

日常生活练习旨在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精神,学习实际生活的技能,并促进儿童注意力、理解力、协调力、意志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儿童自身有关的日常生活练习主要是儿童的自我服务,包括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洗手、梳头、洗手帕等;与环境有关的日常生活练习主要是做家务工作,包括扫地、拖地板、擦桌椅、摆餐桌、端盘子、开关门窗、整理房间等。

图4-1-1 蒙氏教具—色彩盒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旨在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官的训练,增进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考察、辨别、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蒙台梭利设计了16套教具,用于对儿童的感官训练。每一套教具都是按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设计的。例如,在色彩盒(Color box,有时也译为色板)系列中,儿童在操作第一个色彩盒时,只需把三种颜色的多个色板与相应的基本色红、黄、蓝相匹配。而到操作最后一个色彩盒时,儿童则需要将九种颜色的色板按最暗到最明亮的顺序排列成七个色度,如图4—1—1所示。

在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中,触觉训练最为主要,因为蒙台梭利相信幼儿常以触觉替代视觉或听觉。触觉训练有辨别物体光滑程度的训练、辨别物体冷热程度的训练、辨别物体轻重程度的训练,以及辨别物体大小、长短、厚薄和形体的训练等,触觉训练的教具有立体几何体、触觉板、温度筒、重量板、布盒,等等,如图4—1—2所示。视觉训练包括识别物体量度、形状和颜色的训练,视觉训练的教具有各种几何图形板、立体几何体、颜色板、圆柱体组、粉红塔(图4—1—3)、长棒,等等。听觉训练包括辨别音高、音响和音色的训练,听觉训练的教具有音筒(图4—1—4)、音感铃,等等。味觉训练包括识别不同味道的训练,味觉训练的教具有味觉瓶(图4—1—5)。嗅觉训练包括提高嗅觉灵敏度的训练,嗅觉训练的教具有嗅觉筒(图4—1—6)。

图4—1—2 蒙氏教具—触觉板

图4—1—3 蒙氏教具—粉红塔(www.xing528.com)

图4—1—4 蒙氏教具—音筒

图4—1—5 蒙氏教具—味觉瓶

图4—1—6 蒙氏教具—嗅觉筒

蒙台梭利将肌肉训练看作是有助于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有助于儿童动作的灵活和协调、也有助于儿童意志的锻炼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的活动。蒙台梭利设计了专门的器具,如攀登架、绳梯、跳板、摇椅等,用作对儿童的肌肉训练。蒙台梭利还设计了有音乐伴奏的走步、跑步和跳跃练习以及徒手操,用以锻炼儿童的肌肉力量,发展儿童的节奏感。此外,蒙台梭利还通过儿童的自由游戏,让儿童在玩球、铁环、棍棒、手推车等过程中得到肌肉的锻炼。

初步知识的学习包括蒙台梭利认为的幼儿可以学会的阅读、书写和算术。在算术教学方面,除了运用感觉教育的教具外,蒙台梭利还设计了一套算术教学的教具,一起用于对儿童实施的算术教学。算术教学教具的运用是与教学目的匹配的,例如,为了让儿童理解0—10的数字和数量,可运用的教具有数棒(图4—1—7)、砂数字板、纺锤棒和纺锤箱,等等;为了让儿童认识十进位的基本结构,可运用的教具有金色串珠(图4—1—8)、数字卡片,等等。在阅读和书写的教学方面,书写的练习常常先于阅读的练习,通过触觉的训练,儿童可以自然地练习书写;蒙台梭利还设计了字母教具,让儿童通过练习,使视觉、听觉、触觉和发音结合起来,以学习辨别语音和拼音、阅读单词和理解短句。

图4—1—7 蒙氏教具—数棒

图4—1—8 蒙氏教具—金色串珠

(三)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教师扮演的角色首先是观察者。蒙台梭利把教师称作为“指导员”,她说,应用她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身体发展。蒙台梭利相信,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学习和研究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对儿童的从最初不协调的活动到自发、协调的活动的观察。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观察应着眼于儿童的成熟程度,通过对每个儿童不同刺激引起注意的时间长短的观察做出判断。当然,观察不是最终目的,观察为的是对儿童进行引导,在必要时及时给以指导或适当的刺激,为的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成自我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为儿童提供榜样。由于在活动中教师很少对儿童直接传授知识,教师的榜样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的榜样作用需要教师的自我完善,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的期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

(四)对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评价

在世界教育史上,蒙台梭利是真正以优秀教师而闻名的罕见的教育家之一。蒙台梭利的长处可以粗略地归纳为对儿童的爱、信任和尊重,细致而耐心的观察,机智、及时的指导。蒙台梭利课程模式迄今为止仍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影响,说明该课程模式有其吸引人之处,例如,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强调了个别化的学习,特别是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使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又如,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强调儿童主动学习和自我纠正,能使儿童身心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皮亚杰在评价蒙台梭利时曾经说过:“蒙台梭利对于智力缺陷儿童心理机制细致的观察变成了一般方法的出发点,而这种方法在全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8]

应该看到,蒙台梭利主要还是一个偏重于实践的教育家,从严格意义上讲,对蒙台梭利而言,还谈不上完整的教育思想,因此,“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提法似乎更为妥当。

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决定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带有相当程度的机械的和形式化的色彩,该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比较被动的和消极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还有人批评该课程模式偏重智力训练而忽视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