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诗歌鉴赏实录-现代诗歌鉴赏课堂教学实录

现代诗歌鉴赏实录-现代诗歌鉴赏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8年出版《街头创作集》,翌年3月创作《黄河大合唱》。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现代诗歌鉴赏实录-现代诗歌鉴赏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一、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反复的修辞手法;精练形象的语言

三、学唱三首诗。

一、字词

澎湃:本来形容波浪互相撞击,这里是特定语境下词语的移用。

体魄:体格和精力。

二、作者介绍

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笔名光未然、华夫,1913年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出版《街头创作集》,翌年3月创作《黄河大合唱》。1940年后写出长篇叙事诗《屈原》《阿细的先鸡》《阿细人的歌》等。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主编。曾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

三、《黄河大合唱的写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重点难点分析

我的中国心

这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打动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歌词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了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歌词的语言有很浓的诗味,从理解这些语言的丰富内涵入手,可以准确地把握歌词的内涵和感情。

“中国心”,在歌词中是一个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人有国籍之分,并没有心分国籍的说法。毫无疑问,“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一说法,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河山只在我梦萦”,一个“只”,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而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可是”一转,表达了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强调“中国心”永远不变。

“虽然”和“依然”是结构上的呼应,也是内容上的对比,通过内外的对比,写出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我的祖先”,在这里是泛指,或者说是指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烙”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海外赤子跟祖国永远无法分离的血肉关系。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的“河山”,借代祖国,形式上排列整齐,音律和谐。“重千斤”把不可以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两个“不论“从时空两个方面,充分强调祖国在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

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是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歌词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至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www.xing528.com)

第三层(第13至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歌词语言平实,感情强烈而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希望的田野

这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而幸福的未来。

“希望的田野”,就是充满希望的大地。大地充满希望,也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希望。歌词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全文自然间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用“新建的住房”“美丽的村庄”,描写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家乡变化。一个“新建”,两个“一片”,两个“十里”,写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兴旺。“飘荡”“流淌”,使幸福、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为她富裕,为她兴旺”和“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之间是倒装关系。这两句,既表达了对这充满了希望的田野的热爱,也表达了要建设家乡使家乡更加美好的决心。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说家乡在田野上,是通常的表达;说理想在田野上,这便是诗的语言。意思是,我们在这田野上播种理想,播种希望。“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极为形象地描写农民为“理想”辛勤耕耘,充满诗意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带来了大地的丰收。“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四个句子更具体地写劳动的情景,这里的“西村”“东港”“北疆”“南国”并非定指,而是强调全国人民都在“耕耘”希望。最后两句也是倒装,意思是为了打扮、梳妆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这两句描写人们生活在美好的时代中,而同时又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举杯”“欢笑”“弹琴”“歌唱”,具体描写人们未来的生活,美好的感受寄寓其中。最后两句仍运用倒装句,突出了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也表达要为这片田野增光而奋斗的决心。

歌词结构严谨,韵脚明亮,形式整齐,语言明快,充分抒发了劳动人民幸福、自豪和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的感情。通过对现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黄河颂

这是诗人张光年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诗歌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写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写到“我们”的决心。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诗歌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这样不仅和下两层的内容紧密相承,而且也紧扣题目的“颂”字。而“我”所站的“高山之巅”,又从侧面表现了黄河的气势。诗人描写黄河形象,不重在写“形”(尽管也有“金”写色,“九曲连环”写形),而重在写黄河的动态,“滚滚奔向东南”“掀起”“劈”一系列动作,着墨不多,却把黄河的气势表现得十分充分。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一是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伟大精神”。写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呵护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滋润了中华民族,由衷地歌颂了黄河的伟大。三者都用“啊!黄河!”领起,条理分明,充满激情。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这一层,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祖国儿女的决心。采用这样直接抒情的手法,和全诗的气韵格调保持一致,同时,也是由诗的主题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一个心系祖国命运的诗人,面对黄河,产生了不可抑止的激情,对赶走侵略者,建设美好的家园也充满了决心和信心。诗人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形象,把心中的感情,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感情抒发出来。

诗的语言也十分精练形象。如三个比喻的运用,贴切准确,又形象生动。再如写黄河的波涛,用“金涛”,而不说“黄涛”,寄托了诗人对黄河的深沉的感情。全诗句式的选用和句子长短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黄河的气势和诗人心中的激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