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反复强调能力圈和安全边际,尤其是前者。安全边际是定量的、直观的,能力圈则是定性的,投资者很容易就会因过往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无法正视或不愿正视自己的能力圈。
聪明的投资并不复杂,虽然远谈不上容易。投资者没必要看懂所有企业,甚至没必要看懂很多企业,只需要能正确评估能力圈内的企业就够了。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分清圈里圈外。投资者只需要做对很少的事情——前提是他能够不犯大错。
BRK在2000年前后的股票投资可以很好地诠释巴菲特对这两个原则的坚守:
1996年,巴菲特就认为所有股票可能都被高估了,包括绝对的好公司在内。
1999年,巴菲特说道:虽然我们投资的某些公司今年业绩不佳,但我们相信它们有长期的竞争优势。而对于科技公司,我们则无法看懂哪一家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我们倒不会因此而沮丧,也不会羡慕那些自称能看懂科技公司并在科技股狂欢中赚了钱的人。如果哪天我们走出自己的能力圈,一定是不小心,而不会是因为梦想战胜了理性。幸运的是,我们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总能时不时地发现投资机会。
我们喜欢好价格的好公司。如果非要在好价格的坏公司和坏价格的好公司之间选择,我们宁愿选择后者。我们希望资金能得到高效利用,但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宁愿持金不动。至于机会何时会出现,我们不知道。如果谁开始给我们解释市场为何会这么欣欣向荣,我们就默念:“讲道理的都是蠢蛋。”(www.xing528.com)
实际上,道指自1999年12月创新高后便开始下跌,到2002年,熊市已经持续了3年,股票的吸引力提高了很多,但能稍微让我们感兴趣的股票仍寥寥无几。
1996至2002年,只有6只股票进入了BRK的重仓股名单,其中,迪士尼和旅行者集团是由资本城和所罗门兄弟换股所得,分别只持有了3年和1年。真正新买入的重仓股只有四只:麦当劳是短期套利投资,M&T Bank和H&R Block分别持有8年和4年,只有穆迪自2001年买入后持有至今。
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巴菲特宁可将资金用于投机和套利(巴菲特并不绝对排斥投机,但只做把握非常大的投机),也不会去投资不符合他的标准的企业。如果连投机和套利的机会都没有,巴菲特宁愿持有国库券,也不愿为了博取稍高的收益而承担风险。BRK任何时候都积极寻找投资标的:如果有好的投资机会,且这些投资机会的收益可以覆盖其风险,就大胆承担风险;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就一点风险也不要承担。
尽管什么也不做是最难的,BRK仍旧尽力避免在这些标准上妥协。不做事总比做蠢事好。这种不作为的策略,回头看时很容易评论,但身处市场中,则很难对其一以贯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