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K纺织厂是巴菲特的第一笔失败投资,这笔投资的一系列决策与结果都错得离谱,它让BPL的合伙人“至少少赚了$3000亿”:2010年时,巴菲特坦言BRK纺织厂是他最失败的投资:如果当初把钱投入到保险业,至少多赚$2000亿。2014年,巴菲特又说道:NICO的老板与我是老朋友,1967年,他想要把公司卖给我。结果,我用BRK而不是BPL买下了NICO。至于我当时为什么要把NICO并入夕阳西下的BRK,让一群不相干的人坐享其成(BPL当时持有BRK的股权比例为61%),我想了48年也没想明白。这一决定如今看来,让BPL的合伙人少赚了$1000亿。
1955年,两家成立于19世纪的纺织公司——伯克希尔和哈撒韦——合并,成为一家拥有14个工厂、逾万名员工的纺织巨头。接下来的7年里,BRK关停、清算了9家工厂,并将清算所得用于回购。
BPL看准这一机会,自1962年10月开始买入BRK,期待着它继续清算-回购。不久,BRK再次清算两家工厂,并于1964年5月发出回购要约。回购前,其总经理斯坦顿问巴菲特希望以什么价格卖出BRK的股票,巴菲特给出的价格是每股$11.5,斯坦顿说“好的,成交。”结果,BRK给出的要约回购价格却是每股$11.375。
BPL拒绝了这一要约,并开始大举买入BRK的股票,最终于1965年成为BRK的第一大股东,撵走了斯坦顿。此时,BRK占BPL四分之一的仓位。巴菲特与芒格采用了他们一贯的“经营方式”:企业原有业务如果回报率过低,就关停、变卖资产;原有业务如果回报率较低但可以接受,就不增加投入,将其当做现金牛。变卖资产所得和存续的原有业务产生的利润用于购买可交易证券,坐等收购的机会出现。
此后,BRK经历了两年幸福时光,行业回光返照,之后形势便急转直下。1967年、1969年,BRK相继关闭两家纺织厂,只留下一家。1969年,巴菲特在致BPL合伙人的最后一封信中这样说道:我不想终止一个雇佣了1100人的业务,尤其当它的管理团队在努力提高它的行业地位并获得了合理的成果,但有一个前提:这个业务不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匪夷所思的是,1975年,BRK收购了曼城纺织厂。BRK在继续寻求扩大纺织业务的规模,但绝不会做投入大笔资金购置新设备这种蠢事。
虽然1976年纺织业务的表现令人失望,BRK却继续寻求提升纺织业务规模的方法,目前正在考虑一笔中等规模的收购。我们坚信纺织业务长期来看会有一个合理的收益。
1980年,BRK关掉了曼城纺织厂,但仍认为纺织业务有利可图并积极经营。为了扩大这块业务,BRK买了一堆二手织布机,将这块业务的产能增加了一倍。
巴菲特一直对BRK纺织厂怀有幻想,坚信“上下齐心,其利断金”。1983年还在说:即使是表现不尽如人意的生意,只要我们预计它们能带来点现金收入,并且对它们的管理层及工会关系感觉良好,我们就不愿意卖掉它们。
为BRK纺织厂苦苦挣扎了21年后,巴菲特终于懂得了两个道理:一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二是自己对纺织行业一窍不通。虽然BRK纺织厂的管理团队尽职勤勉,但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同样尽职勤勉。除非供应紧张,否则在一个资本密集型、产品同质化的行业里,所有企业的回报率都会很低。
1985年,BRK纺织厂彻底关停。21年前,BPL以$1300万的价格买下BRK的时候,它账面净值有$2200万。1980—1984年,BRK又陆续投入了$200万。如今,BRK纺织厂的设备重置成本大概是$3000—5000万。然而,BRK最终卖设备只收回$16万,1981年$5000一台的设备如今$50都没人要,最终只好以$26一台的废品价清仓甩卖,连拆运费都不够。
巴菲特、芒格早期的商业帝国建立在BRK、多元零售公司和做赠品券生意的蓝筹印花公司(BCS)之上,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迫于监管的要求,后两家并入到BRK旗下,芒格的大本营也从BCS换成了其下属的Wesco金融公司。
BCS可谓BRK的难兄难弟。B&M入主BCS的1970年,BCS印了600亿张赠品券,年收入$1.26亿。此后,BCS的业务就急转直下。1980年,收入$1940万。1990年,收入$150万。2006年,BRK收入$980亿,BCS收入$2.6万。
BPL于1965年入主B&K时,小马尔科姆·蔡司是BRK的董事长。小马尔科姆的祖上于1793年开始涉足纺织行业(那一年祖上24岁),1839年成立了瀑布谷公司。1929年,瀑布谷与数家公司合并为伯克希尔,后者又于1955年与哈撒韦合并为伯克希尔·哈撒韦。
1965年,多亏小马尔科姆的支持,BPL得以从蔡司家族手中收集了足够多的股份并入主BRK(小马尔科姆让亲戚们把股票卖给了巴菲特,自己一家则拒绝卖出)。蔡司家族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BRK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巴菲特家族)。1970年,小马尔科姆让出了董事长的位置,但仍担任BRK的董事,直至1992年将他的董事席交给自己的儿子——马尔科姆三世。
马尔科姆三世于1996年成立了一家社区银行,积极投身其中并获得了成功,兴趣不再在BRK,于2007年让出了自己的董事席(这是巴菲特的说法。马尔科姆三世让出董事席的真实原因恐怕是他一直在卖出BRK股票——2007年时,他持有的A股只剩下989股)。
随着BRK的发展及巴菲特对BRK认识的深入,他数次提出用新的方式来衡量BRK的表现。
1977年(www.xing528.com)
业绩指标:营业利润与年初投资者权益的比值。
1979年
短期业绩指标:营业利润(不包含证券投资收益)与持有证券以成本价计量的年初投资者权益的比值。
长期业绩指标:将投资收益(包含已实现和未实现投资收益)和非经常性损益加到短期业绩指标的分子之中。
1982年
短期业绩指标:“经济利润”——将所有参股公司归属BRK的税后利润加到BRK的报表利润上。
长期业绩指标:持有证券以市场价计量的净资产的增长率。
1983年
长期业绩指标:每股内在价值的增长率,用每股账面价值的增长率作为近似。账面价值虽然不等同于内在价值,但其客观、有计算标准。巴菲特强调,正确理解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区别很重要:账面价值讲的是投入,而内在价值看的是产出。
1989年
短期业绩指标:透视利润=报表利润+子公司新增的未分配利润-若子公司分配这部分利润BRK需要缴纳的税。
1996年
将BRK分为两部分评估:投资端用每股名下的证券净值增长率衡量,运营端用每股税前收入增长率衡量。
2014年
长期业绩指标:BRK股价的增长率。由于BRK的资金越来越多地用于收购企业而非购买股票,其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差异明显扩大。长期来看,市值比账面价值能更好地反映内在价值。
2018年
每股账面价值已不再具备追踪BRK内在价值的功能,2019年的信中不会再列示BRK每股账面价值的同比增长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