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回头草的马真的是好马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新物种”心理学大会上,一位学员分享了关于她对团长认知的变化。
“其实一开始,我挺讨厌团长的。他在培养导师的时候,要求我们一定要用4MAT结构讲课,还用这个结构考核我们,我很反感。我觉得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风格,都用一个结构岂不是泯灭了学员的个性?所以一开始我都在跟团长对抗,当时差点就放弃了他的课程。后来毕业考试时我发现,团长对每一位学员都很用心。按我的理解,反正考完试课程就结束了,也没团长什么事了,何必再伤精费神的给学员做那么多事呢?但我看到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帮助学员成长、进步的机会,这完全超出以往我对他的认知。后来,等到我成为导师、开始上台讲课时,我才发现团长教的那些方法的重要性,才了解到为什么一定要用4MAT结构,因为它能兼顾到不同学员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只按自己擅长的风格讲课,我们会失去四分之三的学员。现在看来心理学的这些方法真的很有用,我差点因为自己的固执而错过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
这是一位法学博士的心路历程,她最初学习心理学时,带着她那超强大脑,对团长乃至心理学都有着非常多的评判。为了让她放下那份固着,我还真费了不少功夫,不过看到她如今的成长和改变,我觉得非常值得。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总会有着各种各样的评判,这些评判根基于有限的认知基础,难免会有偏差。一旦有了评判,我们就很难看到真相,从而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甚至让生命固化。所以李尔纳说,开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没有评判。(www.xing528.com)
我暂时还不是开悟者,所以做不到没有评判。10多年前,我跟国外的一些导师学习时,导师们都非常强调在教练的过程中不能有评判,要保持中正的态度,这样才能做到中立和客观。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知道,只要你一开口说话,就会传递一种价值观。一旦有价值观,就会有自己的标准;一旦有标准,就会有评判。比如你想给对方一个不带评判的肯定,“这很好”“很漂亮”就不可以,因为这就是评判。就连“不能评判”本身,也是一种评判。因此,在教练考试中,很少有学员能合格,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评判”上。即便我今天已经成为导师,也只能尽量保持中立,暂时无法完全做到没有评判。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对人对事要持中立客观态度,不要带自己的主观评判。但我们是普通人,不是开悟者,很难真正达到“没有评判”的境界。该怎么办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