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就是不是跟基因有关,我不知道,但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多的反思。
毕业典礼结束后,家长们都在音乐厅和自己的孩子合影留念,以便留下这一刻的美好和温馨,整个音乐厅都笼罩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这时,一对父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们的对话在这片喜悦的海洋里显得特别不和谐。
“你去领毕业证的时候为什么不戴学士帽?”在这个庄严时刻,儿子没穿戴整齐,父亲数落几句无可厚非,可是接下来,这个父亲的责备让我有点受不了。他说:“你怎么能这么另类?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要随便做那些出格的事情!”看着一脸不知所措的孩子,我有点难过。
“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天啊!要知道他儿子就读的是一所国际艺术大学。那边林璎刚刚才鼓励同学们要相信自己的创意,这边家长就要求孩子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不能“另类”,不能“出格”。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勇气继续坚持自己的独特性。我只知道,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到大都被家长用老一套的处事原则束缚,在这样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坚持自己的创意要比其他孩子困难很多,因为他需要顶住巨大的压力。很多人无法承受这样的重负,慢慢地,让自己活成了普通人,有的甚至压抑自己的个性,活得形同枯木。(www.xing528.com)
在查阅林璎的资料时,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早些年在就任耶鲁大学校董的仪式上,林璎曾饱含深情地怀念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亲移民来到这个国家时一无所有,但作为教育家,他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人的成就也许跟基因有关,但我更愿意相信,这跟教育有更大的关系。从林璎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窥见林家一脉相承的教育观。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1920年的留欧日记中曾写道:“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的天伦与辈分,先做到友谊和了解。”他赴欧洲考察时,带上了16岁的林徽因。临行前,他嘱咐道:“此次远行,一要汝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之胸次怀抱;三要汝放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从这位父亲对女儿的嘱托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对下一代的期待与思维的拓展!要知道,那时的中国,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发展,都正值新旧交替之时,局势内忧外患,“尊卑位序”“三纲五常”等封建观念仍根深蒂固。父母是家庭的统治者,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双方的地位有截然的高下之分。林父在那时就有如此眼界实属难得。
但遗憾的是,即使在民主开放的今天,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依然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不仅没有鼓励下一代去突破、超越自己,反而倚老卖老地给孩子平添许多束缚与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