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核不扩散挑战:遵约研究

非国家行为体对国际核不扩散挑战:遵约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主要防范的是主权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行动,而没有包括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NPT制约的对象是主权国家,对个人或非国家集团的核扩散行为,条约没有明确规定,从而使得条约对地下核交易束手无策。近年来,非国家行为体获取核武器的威胁日益增加。恐怖主义组织成为全球核安全的最大威胁。这些主要由非国家行为体参与的核材料盗窃与走私活动,给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监控带来更大的难度。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主要防范的是主权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行动,而没有包括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NPT制约的对象是主权国家,对个人或非国家集团的核扩散行为,条约没有明确规定,从而使得条约对地下核交易束手无策。近年来,非国家行为体获取核武器的威胁日益增加。冷战结束以来,包括核科学家和核走私分子的个人、跨国公司和恐怖主义组织进行非法生产和买卖,走私和盗窃核材料、核技术和核设备的问题层出不穷。恐怖主义组织成为全球核安全的最大威胁。“9·11”事件表明,如果恐怖组织获取核武器,它们将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这些武器。早在1993年,基地组织高级助手就命令其一名间谍设法在苏丹购买高浓缩铀。1998年,基地组织高级助手马姆杜·马穆德·萨利姆在德国被捕,被指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试图获取高浓缩铀。2001年10月,保护俄罗斯核武器的部队司令报告称,恐怖组织两次在俄罗斯核武器储存地进行探查。基地组织间谍多次企图购买能够制造核武器的被盗核材料,并一直试图招募核武器科学家。在阿富汗基地组织营地发现大量有关核武器的资料,这一切表明基地组织仍然渴望获取核能力。[10]传统的核威慑主要针对主权国家,因此对恐怖主义组织这些非国家行为体无法发挥作用,不能有效地阻止它们获取和使用核武器。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储存大量的核材料和放射性材料,这些材料一旦落入恐怖分子手中,无论是被组装成简易的核装置还是制成“脏弹”,都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11]近年来,因为核材料安保不善造成的核走私以及核材料丢失事件屡屡发生。[12]据国际原子能机构事件和贩运数据库 (Incident and Trafficking Database,ITDB)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在2331起已得到确认的核事件中,有419起涉及未经许可拥有核相关的犯罪活动,另有615起事件涉及核或其他放射性材料的被盗或遗失,还有1244起事件涉及其他未经许可的活动和事件。1993—2012年,有16起确认的事件涉及未经许可拥有高浓缩铀或钚。一些事件包括试图将这些材料出售或贩运到其他国家。[13]一旦这些敏感核材料落入恐怖主义组织手中,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主要由非国家行为体参与的核材料盗窃与走私活动,给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监控带来更大的难度。巴基斯坦核科学家阿卜杜勒·卡迪尔·汗地下国际核走私事件表明,NPT在阻止非国家行为体扩散方面无能为力。因此,防范恐怖主义组织及个人获取核武器及核材料成为国际社会防扩散的重点所在。而无论是NPT的条款还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保障监督制度,抑或核供应国集团的核出口控制制度都没有涉及这类非国家行为体的核扩散问题。主权国家显然对此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有效的措施。[14]如何有效地防止恐怖主义组织及个人等非国家行为主体获取核武器,成为国际社会防扩散的重点问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