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治理可追溯至原始民主治理阶段、古希腊城邦自治阶段、中世纪社会宗教治理模式,而以法律之治和自由民主为特征的现代政治文明的“治理”,在欧洲格局中发展为“民间参与”“联合合作”“多极协商”等模式,在三权分立制度中则被赋予对抗与制约的含义,发展出“自主治理理论”和“社会中心论”和“多极中心主义”等理念。[10]“治理”并非舶来品,我国古代的“治理”以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历经五帝治理、诸子治国理政、汉朝“修齐治平”、唐朝“制法成治”、宋朝“资治”之鉴、元代“治乱警监”、明朝“重修吏治”和清朝“治权”之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经历了国家全能主义的“计划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内生性演进”。[1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代化治理方略。该《决定》全文共24次提到“治理”一词,这主要有: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国际经济治理、社区治理、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治理体制、治理方式、治理结构、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第三方治理等,涉及治理体系、方式方法、结构层次、组织人员等诸多方面。按照治理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治理涉及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公司治理、法人治理、社区治理等多方面。[12]我国历代的“治理”从古代的“治国理政”之“治化”“治宜”“治平”“治本”“治术”之说,到现代的“善治”“法治”“民生”“民本”“和谐”“稳定”“强国”“富民”“公平”“效率”等多元价值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体系。国内学界对“治理”的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引入西方治理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深入探讨,从多层次和多视角来探讨“治理”与“法治”“善治”之间的关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