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晋时代(公元4世纪)已使用“经济”一词。“经济”语出《晋书·殷浩传》:“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8]“经济”一词自古释意为“经世济民”。是“经国”“经邦”“济世”和“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中也充满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人文思想,如古代名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中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经世”者,谓治理国家,“济民”指救助百姓。宋以来“经济”不仅普遍使用,而且出现以此命名的不少书籍,如《宋史·刘颜传》载有《经济枢言》,《宋史·艺文志七》载有《经济集》12卷等。在清代,“经济”还指治国才能。如清代《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吧,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在中国近代,“经济”还有耗费少而收益多,勤俭、节约、财力、物力之意。如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写道:“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写道:“打算在香港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丁玲《母亲》写道:“小菡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经济”在中国典籍中是“经国济世”“经邦济时”“经邦济国”等的简称,汉籍中的“经济”偏于“政”和“治”。现代词汇“政治”更能准确诠注中国古代“经济”的概念。然而现代释义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9]
现代汉语中“经济”一词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日本译法。[10]最初“eco⁃nomics”一词未经日文已曾直接被译到中国。1822年之后一百多年里“econo⁃my”与“economics”汉语译词作大概分类:①治家之道、齐家之道、家政;②国政、办理国家大事、治国之道、国制;③节用、节俭、俭省、节省;④理财、理财学、理财之法、银学;⑤富国之谋、富国之法、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养民之学、富国学;⑥生计学、资生学、民生主义;⑦计学平准学;⑧经济、经济学。孙中山在《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又名《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批评》)中,谈及“经济学”名词,在民国元年的演说中对“econ⁃omy”之“经济”的译名在中国最终被确立并传播与普及。[11]我国“经济”一词从最初的“经国济世”“经纶济世”“经邦济时”“经邦济国”到“治国才能”“勤俭节约”“财力物力”,历经了从“治国”到“自修”“治理”“财富”“勤俭”“实惠”等理念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贴近现代“economy”一词的内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