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可(歌曲《一页》作者)
在反复平庸中活出乐趣。
——题记
夏日还未来时,蝉鸣就先开始了。不像春日的闷热,让人只想逃离。无所事事伏在桌上,妄图得到一丝冰凉,抚平心中的烦躁。
收到周一上交的随笔本,翻开来看,是王老师熟悉清秀的字迹,但是这溢于笔尖的激动,少见得很。是我之前写的诗,《一页》,得到了老师的赞赏。评语里那句“真想把它唱成歌”让我激动。
我在这首诗中想表达的,其实是时间、孤独的相伴存在,但我们似乎从来只擅长杀死时间,或者说消磨,却不懂得如何消磨孤独。我们都会经历孤独,似乎“在劫难逃”(用这个词,大概是因为它有种宿命式的浪漫,饱含危险的美感)。这首诗讲的是正在经历孤独的千万人中的一个。但听者的理解会更多,也各不相同。也许和我想表达的本意大相径庭。也无妨,因为“表达”和“理解”,从来都是曲解文字的两种不同过程,无分对错。而这些隐秘的意图,换成歌给你听,可能更委婉。
但想象总蒙着一层轻而易举的粉色滤镜。真正着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第一个星期毫无头绪,旋律也没有任何进展。第一版的旋律单句成立,但连起来却很奇怪。
推翻重来。
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我总会绕回第一版的旋律。于是这首歌的进度又一度停滞,好在有王老师和我几个好朋友的帮助。每天中午,冒着班主任不定时抽查班级情况的风险,我们于备用教室(二)一起分享属于自己的旋律。背着吉他,往目的地明确地前行时,心底就会腾起不具名的细小快乐,我觉得他们也应该是这样。然而偷来的时光总是太短,每个中午,效率低到只能想出一两句旋律。但有自信保证,每句都很好听。(www.xing528.com)
后来回到家,王老师在群里唱了她想的副歌旋律,灵气十足。有了这几句后,仿佛拉开了储存碳酸饮料的易拉罐拉环,之后的旋律也就跟着跑了出来。然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我的大粗嗓子并不能发出这首歌的最高音。这就苦了负责伴奏的何思源和金逸伦,利用周末空闲时间找调,写和弦。真心和努力都清晰可见。
王老师的灵气体现在整首歌中,旋律得到了韦老师赞赏,但清唱未免艰涩。一次放学,音乐教室偶遇张敬,一位以擅长打篮球、弹琴、写字的手闻名高一、高二的大黑哥。他大概是一下课就赶过来,带着一脸微笑。鼓起勇气请他帮我们即兴伴奏一次,他爽快答应了。一曲唱毕,他也看出了我们音高的问题,帮我们改调,试了试A调,刚刚好。这连续的举动让我不矜持地以公务名义加了他的QQ。之后,像是一切无言中得到又一位大侠相助,这首歌就变得愈发成熟珍贵起来。
为了舞台的完整性,我开始思考制作与这首歌契合的PPT。找不到合适的形式,日益焦虑,像站上了高台,不知道如何下来。但负责PPT的邵铭扬,却给了我一个大惊喜。用《你的名字》做视频素材,花了三个小时剪完视频,之后又多次修改。发给我看时,在我眼中,一帧帧都是需要。眼眶濡湿,泫然欲泣。在靠牵绊维系的人生里,正是这些需要,这些及时帮助,才让我们的脚和心都稳稳地落在地上,温柔、甜蜜、稳当至极。这个视频,出人意料地合适,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努力没有白费,即使是阴雨天,也像晴天。
一次次彩排,最晚的一次暮色四合,走在路上会多了些安心和归心似箭。终于到表演的那天,顺利,却也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或许是这些残缺,才让这次演出更加值得回忆,也更加珍贵。
接下来要说的更多的是感谢,感谢大家能够为了这首歌尽心尽力,少了任何一个人,这首歌都不会存在。在这次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杀死”孤独。
人间是温柔地闪着光的,在和好朋友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总会这样觉得。尘世一切都温柔,带着独有的烟火气。佩服那些总能在反复平庸中活出乐趣的人,也开始学着这么做。
而这首歌,是我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