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策略与实践

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策略与实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多数教师普遍缺乏校本课程的意识、观念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战操作技术。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德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等。

校本课程建设的行动策略与实践

那么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中,如何才能不断培育出符合上述要求的教师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来培育发展的基础。

(一)区域行动:系统培训指导

作为伴随课改而来的新生事物,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面上的认识理解及实践不那么均衡,存在种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区域学校教育业务引领机构——教研室或教师进修机构应有所作为:(1)应有计划对学校教师进行系统的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组织课程专家在区域协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研究与规划,从而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课程。(2)对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基本规范和指导,并将校本课程开发行动作为学校教育的评估指标。(3)协同课程专家进行诊断式指导,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做出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4)建立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研修共同体,将区域学校中类似的校本课程开发行动进行整合,形成团队力量,以团队和多校联合的形式推动规范的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发。总之,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起步阶段,应发挥区域教研机构、高校课程专家和社会资源的力量,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技术与操作行为进行有效的培训、指导和引领,提升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水平。

(二)课程领导力: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设计与规划

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实现学校课程的统整,进而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统一规划,使之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哲学。首先应强调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包括校长和教师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管理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领导力。这需要校长和教师具有相应的观念,在正确认识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对学校、学生的评估来确定符合自身理念的办学指向。其次,运用课程领导力及课程开发技术体系,对学校课程进行规划与设计。

(三)专业发展:培养教师课程观念与技术

改变当前的课程形态,促使学校开设或研发基于学校和教师并为了学生的校本课程,引导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除了可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这样的目的之外,还可以促进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课程开发与二次开发的能力,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当前,教师课程意识、课程观念及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普遍缺失,教师大多还处于教教材而非依据课程标准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状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多数教师普遍缺乏校本课程的意识、观念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战操作技术。由此,应在不同层面上,关注教师课程意识、观念的养成,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来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技术。除了系统的课程学习外,让教师在团队中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来掌握课程开发技术也是应然之举。即通过研讨、交流,在规范化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进而逐步转变教师的观念,最终将课程意识、课程观念及课程开发技术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中。

(四)统整行动:开发基于课程统整的校本课程资源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来理解,校本课程首先是一种管理方式。基于综合运用、实践化、活动化、游戏化等课程形式取向,课程统整行动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应然选择。当然课程统整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一蹴而就,在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指向。基于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统整的基础应是各种课程的有效整合,具体表现在:(1)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基于现有学科的整合或以项目、主题为主线来实施整合,如开设阅读校本课程,就可以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多种文本或形态的阅读。(2)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各学科整合,如心理、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等边缘性学科的相互渗透。(3)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德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等。无论如何统整,其核心都在于将学校活动课程化,指向的是将当前基于管理的学校教育转化回归为育人活动。

【注释】

[1]吴刚平,樊莹.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1.

[3]郭莉霞,段兆兵.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一种心理学的视角[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2).

[4]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5]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J].教育评论,2002(4).(www.xing528.com)

[6]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7]王孝红.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课程资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8]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

[9]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6.

[10]李定仁,董仁忠.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11]张卫娜.试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程序[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

[1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13]黄晓玲.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学校开发利用乡村课程资源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5.

[14]黄英姿.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4.

[15]王楠.小学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校本课程资源开发[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4.

[16]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5.

[17]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18]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