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模式又称为情境模式或文化分析模式,其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专家丹尼斯·劳顿和斯基尔贝克。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反理性主义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现代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而环境模式的理论基础则是文化分析主义。文化分析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并非社会文化中的所有内容都是重要的、有同样价值的,且学校教育是有限的,所以,要对社会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选择共同文化来编制课程,以保证学校教育和传承的是社会文化中的精华。
环境模式强调按照不同学校各自的具体情况,在对学校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来研制课程方案。课程开发的焦点是具体的单个学校及其教师,学校本位课程研制是促进学校获得真正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环境模式认为课程开发过程由环境分析,目标确立,方案制定,解释与实施,检查、评价、反馈与重建五个具体阶段构成。[18](1)环境分析:通过考察学校的内外部因素,对学校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微观的考察与评估,来明确学校教育的遭遇和可能性选择。(2)目标确立: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来确定师生的各种活动即课程目标。(3)方案制订:包括选择学习材料,安排教学活动以及挑选合适的补充材料和教学手段等。(4)解释与实施:对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设,然后在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并解决。(5)检查、评价、反馈与重建:包括对课堂活动进展情况做经常性评定,对所产生的各种结果进行评价,对所有参与者的表现做详细记录,对评估及课程方案进行重建等。
环境模式是校本课程比较常用的模式,其提出具有一定的实践背景,对实践具有较多的指导价值。其优点主要有:(1)环境模式是在文化分析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在创建过程中有效地吸取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的合理成分,是一种灵活的、比较全面的、适应性很强的模式。(2)情境模式总结了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的经验教训,没有死板地把五个组成部分规定为“直线式”的操作过程,而认为这五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操作过程可以从一个部分开始,也可以从几个部分同时开始。(www.xing528.com)
虽然环境模式比其他模式更具综合性、灵活性和合理性,但是也有一些不足:(1)具体课程方案的开发强调不同学校的不同环境,对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提出更多环境分析的能力要求。(2)强调了课程开发的学校适应性与合理性,但也落入了现实适应论的过度强调现实的泥淖中。(3)容易造成学校课程开发中忽视长期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周期性特征。
以上所介绍的四种课程开发模式是比较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不是仅有的课程开发模式。事实上在四种模式基础上生发出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开发模式,但这四种模式是基础。介绍课程开发模式是为了说明课程开发是专业的实践过程,有一些既定的理论可以运用,而不是想当然的缺乏理论依据的经验式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