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模式: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目标模式: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标模式又称为“理性计划模式”“手段—目的模式”。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段论”,形成了“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原理。自泰勒原理产生后,目标模式一直在课程研制的理论探究及课程实践领域居主导地位。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目标模式: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目标模式又称为“理性计划模式”“手段—目的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是课程研究与开发的经典之作。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段论”,形成了“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原理。目标模式自提出以来就成了课程开发中的主导范式,一直影响至今。自泰勒原理产生后,目标模式一直在课程研制的理论探究及课程实践领域居主导地位。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泰勒原理主要回答的是以下四个中心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成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成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7]泰勒原理被众多的研究者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开发模式:目标确定、学习经验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评价。这四个基本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其中评价起到重要的作用,课程评价的结果为下一轮的目标确定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的改进和完善。“目标模式”专注于课程开发的方法而非课程本身的内容。[8]其中课程目标的确定是重中之重,就如泰勒本人所认为的:“教育目标是指导课程研制者所有其他活动的最关键准则。”[9]所以,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选择学习经验(内容)和组织学习经验(方法),才能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有三个来源:一是对学习者的研究,二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三是学科专家的建议。最后,这种目标的选择、排列、确定,由课程编制者依据对“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予以确定。

“目标模式”自泰勒提出后,迅速成了课程研究和课程研制领域的一门显学,美国学者塔巴、英国课程论专家惠勒、凯尔等人都对泰勒模式进行了改造、发展,形成了塔巴模式、惠勒模式、凯尔模式、塔纳模式等变式,促使目标模式更完善、更多元。目标模式的优点主要有:(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式。目标模式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原则、步骤、要求和程序等,是一个相当完整、系统、可操作的模式。(2)将目标和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作为目标来源,使目标模式获得合理的基础。通过评价不断地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并且加以充分利用,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使课程开发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3)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提出了一系列较容易掌握的、具体化的、层次化的程序及方法。(www.xing528.com)

目标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1)受限于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具有一些由理论基础引发的缺陷。(2)受工业社会背景的影响,表现出了工具理性主义,过度强调了工艺化、系统化分析,忽视了人成长过程中的丰富性、复杂性、主体性等特征。(3)忽视行为目标以外价值目标的不可测量性。(4)过度重视知识的逻辑与结构,主张专家是课程开发的主导者,忽视师生的主体性。正如斯腾豪斯所言,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过程的本质。斯滕豪斯认为,目标模式从知识进步的角度看也许有很大效用,但在应用于实际时必须格外小心,因为它逻辑上越令人满意,可能越不适用。[10]正是因为这些缺陷,目标模式虽然是课程开发中的主导范式,但是依然受到诸多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