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成果

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文献查找的情况来看,关于校本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相关文献数量不少。(一)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相关研究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关于校本课程概念界定的持续争论;对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原理、意义、内容、原则、方式方法及评价等方面系统化的研究。他发表的实验报告,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极大关注,也对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成果

文献查找的情况来看,关于校本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相关文献数量不少。关于校本课程的研究基本定位于中小学的校本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关于校本课程或校本课程概念定义的研究,即关于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义的研究。(2)在专著、硕博论文和相关论文中,有不少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论述。专著如崔允漷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吴刚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王斌华的《校本课程论》、徐玉珍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王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校本课程展开了研究。硕博论文如孙伟霞的《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宫黎明的《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景怡光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荆聪聪的《初中语文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研究》、梁蓉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以济南市第七中学为例》、谢燕慧的《复旦二附中“中国打击乐”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等,分别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3)虽然大多数的专著、论文和学位论文自称实践研究,然而还是侧重于实践的理论研究,而较少开展系统性的、实践性的具体操作方式的研究。

(一)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相关研究

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1)关于校本课程概念界定的持续争论;(2)对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原理、意义、内容、原则、方式方法及评价等方面系统化的研究。

崔允漷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规划、实施和评价。一方面,他从课程决策的角度,分析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历程,提出“走向课程决策分享”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另一方面,他从教师和学科专家两种学校课程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另外,他在江苏锡山高中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观点。他发表的实验报告,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极大关注,也对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起到了推动作用。吴刚平从课程哲学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课程开发中矛盾运动的基本结构特征和课程钟摆的摆向与时代的落差,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兴起的时机已经到来。同时,他还研究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运行机制、基本条件和思想基础等问题。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括以下环节: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而校本课程的实施包括原型评价,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个别化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几个方面。

除此之外,陈桂生、张永谊、徐玉珍、付建明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校本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特点、价值和条件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

(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相关研究(www.xing528.com)

国内很多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缺乏足够的认识,这阻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进行。汪霞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方面存在着对课程自主权认识不清,难以真正把握的问题,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把所有与课程有关的决定权都集中于学校,而只是承认或授予学校设计课程、运用外界提供的资源的权力,评价学生学业、妥善采用国家提供的指南和准则的权力。要运用这些权力,必须有高度的组织能力与技巧,有良好的理解和融合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多数学校所缺乏的。由于传统和习惯,许多学校仍过分依赖和迷恋国家课程,依然认为课程决策应由主管部门或学科专家做出,对已拥有的自主权没有深刻认识,更不会运用。这种认识上的惯性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和矛盾,给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阻力。[5]张雯君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要注意背景分析,既要严密科学,又要符合实际,要对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详尽的分析;要把握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点及开发后的收益情况。[6]严五胤提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有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管理机制的矛盾。[7]还有许多学校没有进行学校情境分析和改革方案的风险评估,存在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的缺失等问题。

第二,课程开发参与者自身的能力不足。赵积红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综合知识与能力不足,而且部分教师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限制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影响了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质量。[8]汪霞也提出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也缺乏理论知识和专门的培训。[9]永清在其论文中也提到教师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即使教师能对校本课程开发有正确的认知,也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愿,但是有没有参与其中的能力仍然是一个问题。[10]陈薇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个案研究时,发现校本课程面临的问题有:校长的课程开发理念问题、教师素养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性问题。[11]欧阳欢融指出校本课程给老师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怎样开设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在开发工作中老师感到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12]

第三,课程开发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支持和配合。汪霞提出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作为孤立的改革来推行,它的成功需要有足够的支持系统。[13]戴永清提到专家的支持,由于教育中对课程的轻视,也造成对课程专家培养的忽视。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待提高,而且在短期内是难以突破的。这就给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带来严峻的考验。[14]赵积红也认为缺乏专家、家长及社会人士的配合。[15]

国内学者的这些研究和讨论,使人们加深了对以往我国课程领域内存在的矛盾的认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也看得更加清晰。这些研究基本可以概括为: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对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较多,具有独特“校本”特色的实证研究或个案分析较少,这与国外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在研究内容上,研究的重点偏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的论证,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况关注不够,这也预示着学者专家们努力建构起来的理论应用到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中,会产生诸多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