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拓荒者:遇见影视艺术与影戏美学的碰撞

中国电影拓荒者:遇见影视艺术与影戏美学的碰撞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张石川和郑正秋善于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发掘题材,并将传统戏曲与文明戏的手段和元素吸收到电影中,逐渐确立了中国早期电影的主流——“影戏”美学。严姗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女演员。这部伦理片触及中国社会成员财产继承问题,剧情通俗易懂,一波三折,兼具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将中国早期电影导向成熟阶段。

(一) 亚细亚影戏公司与新民公司

亚细亚影戏公司是中国最早的外资制片公司,由美国人本杰明 · 布拉斯基成立于1909年的上海,成立之初曾拍摄过《不幸儿》《偷烧鹅》等短片,制片境况并不景气,1912年,亚细亚影戏公司转让给了美国人依什尔等人。依什尔请在洋行广告部做买办的张石川负责拍片。张石川则和当时的剧评家郑正秋在1913年成立了新民公司。新民公司没有资金、设备,也没有发行人员,他们专门承接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的拍摄业务。通过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新民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胶片无法供应,亚细亚影戏公司停办。1916年,美国胶片输入中国,又有了胶片供应,张石川通过集资创办了幻仙影片公司,租借意大利人劳罗的摄影场地和器材,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

《难夫难妻》是一部针砭封建婚姻陋习的影片。《黑籍冤魂》表现了一个富家少爷因吸食鸦片家破人亡的惨剧。这两部电影都取材自现实生活,虽然《难夫难妻》在表现手法上借鉴模仿了西洋影片滑稽剧的喜剧风格,但是在取材上,这两部电影都关注了当时国民最关心的社会现象,两部电影都有警示意义。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张石川和郑正秋善于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发掘题材,并将传统戏曲与文明戏的手段和元素吸收到电影中,逐渐确立了中国早期电影的主流——“影戏”美学。

(二) 华美影片公司与《庄子试妻》

亚细亚影戏公司创始人本杰明 · 布拉斯基卖掉亚细亚影戏公司后,1913年在香港与黎民伟创办的“人我镜剧社”合作,成立了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庄子试妻》。

图4—1 《庄子试妻》剧照

《庄子试妻》拍摄完成后,从未在香港公映过,由本杰明 · 布拉斯基带回美国放映。这使《庄子试妻》成为第一部在国外放映的中国影片。这部电影中庄子的妻子由黎民伟反串,片中扇坟的婢女由黎民伟的妻子严姗姗扮演。严姗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女演员。

《庄子试妻》是第一部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这部电影开创了香港电影源流。黎民伟后来转战内地从事电影工作。这部电影的导演黎北海留在香港继续从事电影工作。黎北海是香港第一位男主角,第一部故事片导演,第一部有声片导演,不仅如此,黎北海在香港一度耗尽家财创办电影公司,是香港电影事业的 先驱。

(三)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商务印书馆在1897年创办于上海,属于出版印刷机构。1917年,商务印书馆自购设备,成立了摄影部。1918年,在原有摄影部的基础上,成立了活动影戏部,一年后更名为影片部。

张石川和郑正秋拍摄《难夫难妻》的亚细亚影戏公司、黎民伟兄弟拍摄《庄子试妻》的华美影片公司都是外资制片公司,以及早期电影人成立的新民公司、幻仙影片公司等都没有资金和设备,其性质类似于现在的个体工作室,规模很小,难以为继,像幻仙影片公司成立后只拍摄了一部电影《黑籍冤魂》,就因资金不足关闭了。活动影戏部则不同,活动影戏部依托的商务印书馆是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自创立之初,活动影戏部的所有设备都是自行购买,拍片资金不再依托外资企业。活动影戏部的成立为中国自制自售电影打下了专业基础,使中国的电影企业步入一个比较正规的阶段。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还奠定了中国电影的另一个传统——纪实主义。活动影戏部以“社会启蒙”为宗旨,率先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如《商务印书馆放工》《庆祝欧战游行》等。当时提倡抵制外来文化,倡导本土文化。在此宗旨下,商务印书馆拍摄了多部短故事片和长故事片,还拍摄了梅兰芳的两部京剧艺术片。故事片中反响最大的是《阎瑞生》,这部长故事片取材自当时的社会新闻。题材的新闻性,影像的纪实性,大量的外景拍摄和运动镜头,使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电影纪实主义的源头。

活动影戏部是当时最先进、出品最多的制片机构,是真正有自足资金、有一定规模的制片企业。它的运行非常顺利,1926年,早在1920年更名为活动影片部的活动影戏部脱离商务印书馆,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www.xing528.com)

电影自发明初期就进入中国,持续20余年里最繁盛的是放映业,制片业举步维艰,直到1922年,独立自资的民族制片业具有了规模后,加上“国产电影运动”的兴起,制片业才开始进入兴盛时期。

据统计,1925年前后开设于全国大中城市的电影公司就有175家。这些公司在竞争中淘汰了大批,仅剩下几家公司靠具有特色的影片形成气候。如明星影片公司出品表现家庭伦理的“通俗社会片”;长城影业公司出品带有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片”;神州影片公司和上海影戏公司出品陶冶性情的“艺术片”,等等。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商业电影涌现,促使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泛滥,这些影片多半剧情荒诞、艺术粗糙,模式化、雷同化倾向十分严重。在这种潮流下,明星影片公司和联华影业公司力倡电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使民族制片业得以持续 发展。

明星影片公司由张石川创办于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决策公司事务。张石川主张“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郑正秋主张传统的“文以载道”理念,认为影片应“以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张石川追随当时商业片的热潮拍摄了一系列滑稽短片,影响甚微,便接受郑正秋的建议,投拍了《孤儿救祖记》。这部伦理片触及中国社会成员财产继承问题,剧情通俗易懂,一波三折,兼具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将中国早期电影导向成熟阶段。在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孤儿救祖记》被视为中国电影“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图4—2 《孤儿救祖记》剧照

联华影业公司创办于1930年,创办之初就主张“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众,挽救影业”,这一理念为当时的电影业带来了新气象。该公司制作出《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一剪梅》《桃花泣血记》《银汉双星》等影片,这些电影所走的文艺路线和故事片日趋成熟的生产制作流程,使观众在电影的娱乐价值外,开始关注电影的艺术价值。

图4—3 《恋爱与义务》剧照

图4—4 《桃花泣血记》剧照

明星影片公司和联华影业公司领军,实现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变革,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在技术上谋求更新,多家公司投入有声电影的试制。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采用“蜡盘发声”工艺,合作摄制了第一部国产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同年,大中国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又相继推出《雨过天青》和《歌场春色》,采用了更加先进的“片上发声”技术。此后5年间,默片、“无声对白字幕配音歌唱片”、有声片三种形态共存,这一阶段是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默片和有声片互相借鉴,使电影艺术逐步脱离最初的“杂耍”形态,日趋成熟。

图4—5 《歌女红牡丹》剧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