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剪辑技巧与手法,详解化入、化出

影视剪辑技巧与手法,详解化入、化出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视作品常用的剪辑技巧主要有切入、切出,淡出、淡入,化入、化出,划入、划出,此外还有定格、叠印、焦点变虚等。(三) 化入、化出“化入、化出”亦称“溶变”“化”,也是常用的剪辑技巧手法之一,是影视艺术表现时空转换和深化情绪表现的重要手段。因片而异、呈现最佳效果,成为运用新旧剪辑技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影视剪辑技巧与手法,详解化入、化出

影视作品常用的剪辑技巧主要有切入、切出,淡出、淡入,化入、化出,划入、划出,此外还有定格、叠印、焦点变虚等。

(一) 切入、切出

“切入、切出”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镜头转换方法,即不加技巧地从上一镜头结束直接转接到下一个镜头开始,中间毫无间隙,简称“切”。在画面呈现上,“切”颇具干净利索、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够显著增强片子的节奏和叙述的流 畅性。

比如电影《中国机长》中,当飞机出现异常情况后,机长和第二机长正在驾驶舱里沉着冷静、聚精会神、竭尽全力地确保飞行安全时,地面上相关部门和人员虽然一时听不到航班驾驶员的回应,但气象、塔台、机场、部队等多方依然持续发出呼叫,期冀能够协同为3U8633航班躲过一劫、平安归来而保驾护航、创造奇迹。这时,镜头在机舱、客舱、乌云、雷区和气象台、机场塔台、航空兵指挥所、消防队还有航空爱好者等多个场景之间频繁地切入、切出,干净利落地凸显并堆积出从天空到陆地那种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充分调动了观众对于银幕上命悬一线、生死未卜的人物命运的同理心,也将影片原先舒畅欢快的节奏,自然有效地切换到了紧张压迫的模式,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剧情走势有机契合。

(二) 淡出、淡入

“淡出、淡入”也称画面的渐隐、渐显。画面逐渐变暗,最后完全隐没,这种方法叫作淡出或叫渐隐;相反,画面逐渐由暗变亮,最后完全清晰,这个叫作淡入,也叫作渐显。这种剪辑手法最常用于表现某一个情节的终了和另一个情节的开端,可以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短暂的休息,便于明了剧情进展中的辗转,其作用类似于戏剧幕间分场或音乐乐章段落的更换。

在电影《攀登者》中,就多次使用“淡出、淡入”手法。当吴京扮演的方五洲带领登山队员,通过冰裂缝到达6 500米高的营地后,画面逐渐变暗,最后慢慢隐没,这里就是典型的“淡出”。如此处理,影片一方面交代完成了上一段落的叙事,另一方面也拉开了下一个情节演绎的序幕。观众可以通过视觉上暂时转换的间歇,明了剧情在此处即将出现的转折,这也预示了突击队接下来还将遇到更大的困难,给观众梳理上一段的情绪和迎接下一段的紧绷提供了时间。而在井柏然扮演的李国梁被任命为第二次登山队的队长后,画面中的珠峰由暗变亮、渐趋清晰。通过这个“淡入”手段的使用,仿佛珠峰正在向新一代中华登山人攀上世界之巅发出呼唤和挑战,展现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人不负前辈重托、不辱民族使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三) 化入、化出

“化入、化出”亦称“溶变”“化”,也是常用的剪辑技巧手法之一,是影视艺术表现时空转换和深化情绪表现的重要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前一画面渐渐隐去之前,后一画面已经渐渐显露,两个画面同时重叠隐现,起到时空自然过渡的作用。此外,“化” 还常常用于表现回忆、倒叙、想象或梦幻等场景,比如一些思念已故亲人的段落,往往用“化”的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幻觉和心理活动,可产生深化人物情绪的作用。(www.xing528.com)

在电影《攀登者》中,就多次使用化入、化出的剪辑技巧,比如中国登山队在首次完成北坡登顶任务、向领导汇报缺少影像资料的原因后,画面逐渐从登顶的三人转为登山队训练营。此处,曲松林的镜头逐渐变暗的同时,训练营的画面慢慢明亮。通过两个画面的重叠,影片很自然地将时空从1960年的登山队过渡到了登山队解散后的训练营,剧情也随之推进到了三人登顶后各自的新生活。而通过这种“化”的手法,也将三人首次登顶没能留下影像的遗憾再次深化,为后续再次攀登珠峰埋下了伏笔。

(四) 划入、划出

“划入、划出”简称“划”,是影视片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主要是通过多种样式运动的“线条”,把两幅画面过渡、连接起来,以此来交代前后时空的更迭。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滑移,即后一个镜头画面随着“划线”从前一个镜头画面上渐渐地展露出来,直至前一个画面完全消失,给人一种这一个镜头画面或紧或慢地(根据导演设定的剧情需要)把前面一个镜头画面挤赶出银屏“画框”的直接观感。这种手法在默片时代比较流行,有声电影出现之后比较少用,但有时为了加强某种视觉效果、情绪、节奏,或者表现时空转移以及在同一时间下不同空间发生的并列事件,仍然会使出这个剪辑招数,虽然有些“简单粗暴”,可也不乏直接明了的效果。

比如在电影《囧妈》中,当徐峥扮演的徐伊万与母亲开启六天六夜的火车之旅后,影片就接连运用划入、划出手法来展开时空的转换。比如通过火车的前行和铁轨的延伸,将画面从车厢内过渡到车厢外,以此交代空间的变化和即将开始的故事背景;随后又通过床单展开的节奏和方向,画面由室外“划入”室内,以线条的运动再次把故事拉回到车厢内。整个过程简洁明了,同时又把影片欢快的节奏调动了起来,也在这反复的时空转换中完成了男主角的情绪铺垫和积累。

由此可见,剪辑的精髓在于用画面和声音把故事表述得合乎情理又引人入胜,完满地呈现导演的创作初心和整体构想。要把片子剪辑流畅,传统的秘诀是“动接动、静接静”,但是随着创作者丰富深入的实践和观看者的习惯观念更新,剪辑的理念和手段也随之不断升级和创新,画面“动接静、静接动”等一反常规的剪辑手法也被广泛使用。因片而异、呈现最佳效果,成为运用新旧剪辑技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影视作品百花齐放、各领风骚,就服务于具体作品的具体内容和风格而言,剪辑也本应没有太多的“规矩”和限制,倡导在导演艺术理念下的个性发挥和自由选择,但其中一些基本的艺术规律和遵循准则,还是不能违背的。比如在“动接动”时,画面不能是“呆像”(固定画面),必须要有“推拉摇移跟甩升降”中的任意一个运动镜头;两个画面的衔接不能是相同景别、相似机位拍摄的。这样的剪辑,才会正向带起影视作品的应有节奏,给观众创造具有流畅感的愉悦享受。

所以说剪辑师不仅是镜头的组织者,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在导演的意图下,通过他们组合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镜头,其完成的作品形态,会令观众产生程度不同的共鸣,从而完成效果不同的叙事。这种不同,既体现了剪辑师的水平和素养,也常常决定了一部作品的风格和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