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遇见影视艺术:演员的技巧与修养

遇见影视艺术:演员的技巧与修养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角色中的自我与自我中的角色。它不仅详实地讲解了演员在表演技巧方面所应具备的各类技能和素质,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水准的人生巨著。这样,演员就会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演员既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的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来表现剧中的人物。

遇见影视艺术:演员的技巧与修养

演员影视艺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和形象代言人,与编剧、导演、摄影等一起担负着重要的创造角色的责任。《表演艺术教程》系列丛书中,将“表演”定义为“一门具有相当变量而又参数众多的复杂系统”,它是涉及心理、生理、社会学等因素的综合学科。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角色中的自我与自我中的角色。我们在感受演员的表演时,也在充分感受演员对于剧本与角色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

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术,所以还有“演技”一词。这门技术既需要勤奋地学习和借鉴,又需要慢慢地积累和磨炼。专业演员必须经过声音、台词、形体、表演等多方面综合、同步的训练,演员把自己掌握、理解的剧本对白、人物内心等由内而外地传达给观众,观众通过演员外化的语言、动作、服装、造型等由外而内地感受作品表现的内容和人物内心的世界。演员的成熟演技和成功表演,大都是以勤学苦练专业技术为基础的,如果仅仅依赖与生俱来的“本能”演戏,总有“老本” 用尽的那一天,演艺生涯就走不远,即使成功了,也常常只是一 时的。

至于对演员演技的评价,大多数观众都是从直觉和感性出发,从演员会不会让观众入戏,其扮演的人物会不会让观众产生“代入感”或同理心,来判断表演是否合格、出彩。观众大都是没有系统地学过表演理论的电影爱好者,在评价演员的演技时,可以根据角色的年龄、出身、生理等特点和性格、职业、生活等情境进行综合评判,并从演员的肢体动作、台词、眼神、脸部微表情等多方面来感受人物的情绪流露和内心起伏。对于演员来说,如果能够真实地演出一个角色,那是一位好的扮演者;如果能够鲜活地塑造一个形象,那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如果能够形神兼备地演绎一个人物的灵魂,那才是一位表演家。

作为印度宝莱坞的“国宝”级演员,阿米尔 · 汗塑造了不少经典角色,包括《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未知死亡》中的桑杰辛哈尼亚等等。2016年的影片《摔跤吧!爸爸》,讲述了前摔跤选手马哈维亚 · 辛格 · 珀尕(阿米尔 · 汗饰)将两个女儿培养成世界级摔跤冠军的曲折故事。在这部影片中,“父亲”这个角色历经19岁、29岁、55岁三个人生关键阶段。为了从形体上塑造好这个角色,阿米尔 · 汗先用一个月的时间疯狂增肥,体重从138斤增重至194斤,成为中年胖大叔;中年的戏份拍摄完成后,他又紧接着减肥,重新回归原来的体重,去完成青年角色的扮演。之所以拒绝使用硅胶填充之类的常用增肥术,阿米尔 · 汗的解释很“轻描淡写”:只是要体验肥胖的感觉,能够和中年爸爸的角色“零距离”。

图3—11 《摔跤吧!爸爸》剧照

(一) “体验派”表演

从上述阿米尔 · 汗饰演角色的事例,我们简要地来说一说“体验派”表演。

“体验派”表演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体系之一,其鼻祖为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的著名论著《演员的自我修养》,以戏剧专业学生课堂对话的形式,阐述了锻炼演员创造角色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它不仅详实地讲解了演员在表演技巧方面所应具备的各类技能和素质,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水准的人生巨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释放天性、模仿动物、集中注意力、观察事物到无实物练习、即兴反应练习、塑造人物练习等方法,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要求演员全力以赴,对角色有信念及真实感,注重情感的记忆与交流,了解角色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最后通过演员外在动作表现出来。这就是要求演员在扮演角色过程中始终确立“我就是那一个”的创作意念乃至自信,做到演谁就是谁,这被归结统称为“体验派”。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一经播出,轰动全国,好评如潮。其中有一场关于唐僧孙悟空互换形体身份的戏,迟重瑞完美地把自己的唐僧角色隐没于孙悟空身上,除了逼真地把握了孙悟空日常的神态、习惯性小动作外,甚至连孙悟空面对人与事时的内心判断和纠结也细腻地“猴化”了出来,一反唐僧端庄稳重的标志性做派,猛然间令观众真的以为师徒互换身体了。出神入化的颠覆性表演,源自用心的角色体验和扎实的表演功底,成为表演艺术中的又一段佳话。该剧屡次重播,观众百看不厌,被公认为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带去童年快乐,并沉淀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其中一众演员们“演谁像谁”的出色表演功不可没。

吴京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大片《攀登者》中,出演中国登山队队长。他为了让自己获取真实的雪域高原生存环境的亲身经验,在电影开拍之前的2019年1月,特意赶到位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岗什卡雪峰,那里海拔高达5 000多米。为了尽快适应队长的角色,他还聘请了职业登山者进行指导,学习、熟悉登山必需的技巧和本领。在半个多月的实地训练中,他获得的绝不仅仅是登山“实战”经历,更有人与自然关系的感触和理解,在高原之上,人的渺小与自然的广袤,令他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泪。这正是登山队队长的内心历练和性格写照:冷酷、广漠、孤寂而热血、坚毅、无畏,所面对的对手不是山峰而是自身,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真正攀上巅峰。吴京的这段“体验生活”的经历,助推他从内心世界去融入人物形象,促使他与所饰演的角色成功地“合二为一”。

图3—12 《攀登者》剧照

(二) “表现派”表演

与“体验派”不同,作为表演艺术的另外一大派别的“表现派”表演,其并不强调演员从自我出发,而是强调演员要在内心中先构建出“角色的形象”,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象,进而让观众认同这个人物、从中受到触动,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和沉湎于所饰演的角色之中。

“表现派”理论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关系上最主要和突出的主张就是“间离”: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演员要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融化于角色之中,演员要能够随时进入角色又随时跳出角色,演员在面对观众时,要若即若离、自由驰骋。这样,演员就会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演员既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的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来表现剧中的人物。这也就意味着,“表现派”不提倡演员下意识地生活在故事的规定情境里,而是强调要“跳出来”拿捏和设计人物。这就需要演员在准备角色阶段注重研究角色的内心活动和生活依据,其目的是为了找到情感表露时的最适宜、最恰到好处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表达。(www.xing528.com)

热播剧《安家》,有足够高的生活热点的话题度,也有足够多的让人喜欢和吐槽的角色,暂且不论孙俪、罗晋等主演的演技实力,剧中接连出场的多个配角的表现力,也令观众分外惊喜和折服。其中,在连续剧中扮演太表姑奶奶的国家一级演员苇青,就是老太太扮演者的“专业户”之一,她在出道演戏登上荧屏的时候已经是花甲之年,参加《安家》拍摄时年近八旬。她将角色面对警察时的眼神转变、面对龚先生时的张扬跋扈、面对房似锦等人时的目中无人等表演得收放自如,把角色因久染市侩习性而可笑又讨厌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亮相的时间虽然并不多,但是令人印象深刻。

图3—13 在电视连续剧《安家》中扮演太表姑奶奶的国家一级演员苇青(左一)

大家知道,收看电视剧和观看电影,观众面对的屏幕与银幕的面积大小差异比较大,观看的场所也大不相同,为了能够稳住随意性极大的居家收看者,将他们的眼球牢牢地吸引在屏幕前,电视剧除了情节不时要设有大大小小的爆发点外,演员的表演也需要比出演电影更加放开一些,表演的力道需要加大一些,“表现派表演”的成分自然得以或多或少地增强,特别是在某些角色塑造和规定情景需要的时候,演员与角色的距离拉开一些、反差鲜明一些,观众的感知度和接受度更会直接和强烈一些。还是这位“老戏骨”苇青老师,近几年在大银幕上,先后出演了《战狼2》《我不是药神》等影片,也全是配角,可在人物塑造方面就一概抛弃了更靠近“表现派”的把生活放大一点来表演的范式,基本上都是短短几分钟的戏,却因内敛沉稳的“走心”诠释,把一个个各有其貌的人物形象树立了起来,让人过目不忘。在“体验” 与“表现”的表演体系里自由切换,在银幕和屏幕的人物塑造上收放自如,演技的最佳体现和表演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此!

综上所述,“表现派”表演的推崇者、代表者,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布莱希特所提倡、践行的表演“间离方法”,其实是一种表演的形式选择和整体效果,有些还需要借助编剧和导演的手段来达到,并非仅仅是演员的一种表演形态。事实上,布莱希特在他自己的演剧实践中,固然希望演出的实际效果是能够间离观众的,但对演员的角色塑造,他仍有寻得体验感觉的要求,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体系也持肯定的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顺带说一下,有些人对表演的两大流派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体验派”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现派”就是布莱希特。这句话,前半句可以说是对的,后半句并不全面和准确。因为,“表现派”表演其实也是法国戏剧史上的一大重要戏剧派别,代表人物有法国演员别努阿 · 康斯坦 · 哥格兰、法国文艺理论家狄德罗等,只不过布莱希特是这方面戏剧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

(三) “天生演员”与“本色表演”

无可否认,有些人是“天生当演员的料”,一边靠自己的天赋和悟性,一边靠同行的指点和帮助,取得了表演上的成功。他们没有过多的表演技巧,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单就凭借自我感觉和禀赋出演,也创造出不少光彩夺目的形象。中外还有童星出道继而在演艺圈里摸爬滚打一发不可收的演员,像5岁时就上荧屏的“国民闺女”关晓彤、因饰演小芈月而被大家熟知的刘楚恬、7岁时获得了 第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的秀兰 · 邓波儿、12岁获得了美国 第十二届独立精神奖最佳女演员提名的斯嘉丽 · 约翰逊……他们起初就是用本能在表演,导演看中他们的也是因其本色特质与角色形象的贴近吻合。他们恰好碰上了适合的角色和剧情(其后有些还会趁热打铁“量身定制”,如邓波儿的多部电影),也精妙地演出了自身的所长和潜能,一炮而红、一片成名,顺势打开了事半功倍的星路。

图3—14 获第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的秀兰 · 邓波儿

图3—15 获美国第十二届独立精神奖最佳女演员提名的斯嘉丽 · 约翰逊

“本色表演”指的是演员本身的性格特质与所塑造的人物十分相似,演员在银屏上“表演”的几乎就是生活日常中的自己,基本不需要刻意地去准备、接近、扮演角色。比如演员刘蓓,土生土长在北京,天生丽质,性格大大咧咧,豪爽仗义,随心意而不世故做作,是特别的性情中人。她在电影《甲方乙方》里扮演漂亮大方的北京姑娘周北雁,感性乐观、敢爱敢恨,对人还特别的没心没肺、古道热肠。熟悉刘蓓的朋友们总觉得,她银幕上演的就是生活里的自己,是她的本色演绎。而该片编剧冯小刚和王朔,也是刘蓓的哥们,他们则实话实说:就是按照生活中的刘蓓写出了周北雁这个人物。海内外成千上万的演员中能够本色出演的,虽非凤毛麟角,但也绝非常见,因为演员要碰上和自己的性格与生活相似度都高的角色,或者编导要找到与角色性格、生活相似度均高的那个演员,乃至像《甲方乙方》的周北雁“拷贝”刘蓓,都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真可谓是可遇而不可求。

图3—16 《甲方乙方》剧照

“天生演员”也好,“本色表演”亦罢,还有更多受过系统教育教学的专业演员,对他们来说,表演总是免不了一个由“外” 感受至“内”再流露到“外”的过程,演员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语言等技艺或者本能,在镜头前体现作品内容、创造角色形象、传达人物精神及思想情感,演员需要深入和熟悉各种生活,表演和再现各类人物,达到创作中演员与角色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现和表现的统一。冯远征有一句名言:演员应该学会“表演”而不是“演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