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包括编剧,究竟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讲故事、搞剧作,自然离不开天分、直觉、想象力,因此不少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往往轻视训练,认为这是一种扼杀“天才”的行为。其实,这里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因为天分没法教,直觉也因人而异,但技巧是可以传授的,方法是可以学习的。在国内外一些大学里,都开设有许多必修或者选修的写作课、小说课等,艺术院校设有戏文系,社会上也出版了许多教授写作技巧的书籍。这些都可以帮助包括编剧在内的写作者学习“虚构与非虚构”的写作技巧,这就是一种教学与 训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中国文学系开了一门“创作实习”课。他先是任由学生随便写什么都可以,他说:“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自然总有些初学写作者,一上来就写很长的大作品,结果是不耐读、不吸引人,原因就是“零件”车得少了、基本功还不够。教写作,主要不是靠别人讲一些概论性的空道理,而是要让学习者多练笔、多实践、多体会。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传授编剧技法的专业群,汇集的都是剧作爱好者,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成为交流中的共同语言,群成员们教学相长,也有个别编剧在这里学习成长为编剧圈中有一定影响的一员。中宣部电影剧本中心更是高屋建瓴,充分认识到,要用影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世界故事,真正推进中国影视事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动力在剧本,希望在人才。因此,作为“下好先手棋、布好人才局”的重要举措之一,坚持推出编剧进修班、编剧研修班等专业训练科目,以加强培养、培训,发挥带动、凝聚作用,团结好、稳固好、建设好、发展好编剧团队。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著名导演贾樟柯也在学院开设的“影视国际编剧训练课”上,帮学生分析、讲解他们编写的剧本优缺点,探讨、提供故事开发的突破口,指导学生找到使剧本更加完善的办法。他对学生们说:“学生时代,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写剧本,成本就是自己,写就好了,多储备。编剧可能正从一个职业演变成一种能力,同学们越来越发现拥有编剧思维体系的重要性,它可以积极作用于你正在进行的学业、职场乃至 人生。”
对于编剧来说,除非天赋异禀,没有几年的实战训练,是很难写好剧本的。《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显示,55%的受访编剧认为行业缺乏从业者的培训机构,这还被视作制约中国影视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由此可见,编剧技能的训练不仅有需求也是很有必要的。须知,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村上春树和我国的王朔、苏童等作家的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雷蒙德 · 卡佛,就是从训练班里出来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好的编剧,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和观察社会的眼睛,注重拓展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比如欣赏音乐、绘画、建筑等,同时应该大量观看中外电影、重复赏析经典影片。这可能是最笨拙的“偷师”办法,却也常常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有效训练途径,多对经典影片进行剧作分析,汲取经验养分,不断思考突破,多写多练多琢磨,才能在影视剧本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出新出彩。(www.xing528.com)
图2—11 《误杀》剧照
2019年电影票房黑马《误杀》里的主人公李维杰,就是凭借日常积累了1 000多部电影的阅片量,利用“剪辑”和“蒙太奇”手段,拼接形成了完整的陈述事实的证据链,所以片中有了这么一句点睛般的台词:“你要是看过1 000部以上的电影,你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任何离奇的事。”由此引申开来,对于有意尝试或者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新人,貌似可以这么讲:当你拉过1 000部以上的片子,你会觉得在编剧的世界里,压根就没有不能描述的冲突和不能化解的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