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在培训学校做市场招生,业绩平平,也不怎么努力。
开发客户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大家都在尽力地打电话与客户沟通。唯有Lucy,总是望着电脑发呆,要么就一直打114,查询某个学校的电话,查到了之后就写下来。翻看她的记录本,真的是挺清晰的,上面内容详尽,可就是积攒了N多个电话,没打出去几个。
Lucy私下里跟同事念叨:“有点不想做了,遇见那种不讲理的客户,拿起电话就一顿数落,好像自己怎么得罪他了。所以,就当给部门积累点资源吧,实在不想打电话。”
后来,Lucy开始迟到早退。主管提醒过她几次,做事积极点、麻利点,可每个月交代她的任务,从来没有完成过,总得不停地催她,她才肯动身去做。结果,气得主管只能甩下“片汤话”: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就走人,别影响其他人。
其实,Lucy也并非真的不想做,她只是心理承受力没那么强,害怕面对客户的拒绝。一旦碰到了被拒绝的情形,就觉得备受打击。所以,她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就是推迟着不做,目的就是回避自己害怕的结果——被拒绝,沟通失败。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现代人面对压力和各类困难时,大都会采取回避态度。”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们都清楚:开始着手一件事情,就意味着将要和各类困难相遇。为了躲避这种痛苦,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拖延。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里讲道:某作者、编辑或编剧一大早就开始在微博上乱转悠、各种转发评论,哪有热门新闻哪就有他,悠闲得很,那就说明此人交稿子、交专栏、交本子、交版面的期限又要到了。
建英,是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她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对数学知识简直是一窍不通。平时考试前,突击复习勉强能保证不挂科。大三那年,她决定考研,高数是避免不了的科目,她不得不认真攻克高数。但是,在考研自习室学习时,她总是把高数练习题放到最后再做,喝水、放松、做英语,直到收拾东西回宿舍前,高数试题也没做几道。
这样的做法,真的可以远离痛苦吗?答案是否定的。该面对的,始终要面对,此刻避开了高数,考研场上依旧要相逢。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认为: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一生仅开发了自己10%的能力。换而言之,就是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发掘。苏联学者伊凡也认为,人自身藏着巨大的潜力,他说:“如果我们迫使头脑开足一半的马力,那么我们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学会四十多种语言,能够把苏联教科书从头到尾背诵下来,并完成几十个大学的必修课。”
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选择屈服于内心的恐惧,逃避痛苦,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越是逃避,越是止步不前;鼓起勇气直面,恼人的焦虑与恐惧,自会缓解。很多时候,行动可以扭转态度。(www.xing528.com)
美国青年艾伦,在38岁那年的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辞掉了律师事务所的高薪工作,在回家的路上,将身上仅有的钱施舍给街上的流浪汉,回家后只带几件换洗的衣服,和未婚妻匆匆道别后,就徒步从加州出发了。
他决定,要一个人横穿美国,去东海岸北卡罗来纳州的“恐怖角”。
艾伦从不是一个勇敢果断的人,他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但是内心对将要面对的困难焦虑不已,他几乎面临着精神崩溃的局面。他意识到,尽管自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个漂亮的未婚妻,有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可他这辈子从来没有很好地处理心里的困惑,他为自己懦弱的前半生感到愤怒和难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害怕的东西太多了,小时候怕保姆、怕蛇、怕黑、怕蝙蝠、怕幽灵、怕荒野,即便是长大成人后,这种恐惧感依然没有放过他。是的,他无所不怕,所以活得小心翼翼,活得平平庸庸。
“我不要再这样下去了!”艾伦决定向内在的焦虑与恐惧宣战,把令人闻风丧胆的“恐怖角”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借以象征战胜生命中所有恐惧的决心。
这个懦弱了三十多年的青年上路了。
艾伦的决定是对的,在经历了数千次的迷路,吃了几十顿野餐,接受了一百多个陌生人的帮助后,他成功抵达了目的地。在此期间,他没有接受任何金钱的馈赠,在黑夜下和荒野中入睡;遇到过路边的几条蛇;最艰难的时候,他给陌生的游民打工换取住宿。
最终,他抵达了“恐怖角”。艾伦惊奇地发现,“恐怖角”一点也不恐怖,它的本名是16世纪一位探险家取的,叫作“cape faire”,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讹传成了“cape fear”,一切都只是个误会!至于旅途中的那些困难,更是宝贵有趣的经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没坐过过山车的人会一直在地上仰视,没有游过泳的人会一直站在水边观望,没有跳过伞的人会一直站在机舱门口犹豫,他们都是越想越害怕,在“做”与“不做”之间挣扎。
其实,要治疗拖延、克服焦虑,方法很简单,就是直面困难,行动起来。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始终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终究是逃不掉的。与其战战兢兢,不如直接面对,真正去面对了,你可能会发现,其实没那么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