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人民移民海外的历史,福建的海外移民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比较多地出现。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出国移民去海外都只是为了求生存。就是说,他们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等地,历尽许多艰辛和苦难,都只是为自己和家人谋得一条生路。因为福建的地理环境是山多田地少,民间历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这种不利于生存的自然条件,使福建各地从宋代开始,就出现人多地少的社会问题,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人口密集度高的泉州和漳州等沿海地区,人们更是缺少可以耕种的田地。那些无田或少田的百姓只好“以海为田”,利用滨海的有利地理条件,前往东南亚各地从事海外贸易,赚取一些利润以养活一家老小。其中的少数人则留居下来,成为早期的海外福建移民。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福建人口过剩的问题更为严重。沿海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劳碌终年,仍难以满足低水平的生活需求,不得不长期挣扎在饥寒交迫的贫困之中。而且,这个时期的福建和全国一样,也是长期政局不稳,战乱和兵祸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匪患严重,自然灾害多发,致使许多人在国内难以生活下去,只好背起简单的行囊,离乡背井前往东南亚等地,从而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海外移民潮流。所以,以前福建人向海外的移民,绝大多数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被动行为。他们的出国都只是为了求生存,企望到海外去为自己和家人谋得一条生路。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福建沿海的不少地方,如当时海外移民众多的福清、长乐和连江,人们的迁徙出国依然是由于人多地少的社会问题。当地紧缺和贫瘠的田地,使大家还都处于生活贫困的状态,温饱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当时国内经济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福建民营的工商企业也不多,人们除了务农之外,也很少能有其他的工作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只好用各种办法进行非常规移民,一路历尽艰辛地前往海外各地,企望通过自己在国外努力打工来改变家中的贫困状态。因此,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那些情愿冒着风险、通过非常规途径出国的新移民的出国动机与老移民是基本相同的,都是由于贫困生活的逼迫,为求生存只好前往海外各地去打工,寻求能在那里得到较多的薪酬,以增加自己和家人的经济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取得很大发展,社会上的就业机会也增多了。人们的经济来源除务农之外,呈现出务工、经商等多元化的状况,收入也随之逐步地得到了增长,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仅靠耕种几分薄地来养家糊口。那些有经商办企业才能的人,则可以尽力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邓小平设想的“先富起来”那部分人。所以,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后,随着福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移民已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被动行为。不少人移民海外是为了投资或经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些在国内积累了一定财富的人,则是到国外购买楼房或别墅,全家人都移居到北美洲、西欧和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冀望在那里过上更优质的生活。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接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比较优质的教育,也带着子女移民到心仪的国家。(www.xing528.com)
现在的国内不仅工作和发展机会大量增多,而且工资收入水平也和北美洲、西欧发达国家逐渐拉近,甚至持平。因此,即使是农村中一般的老百姓,也都不愿意再像以前那样,在向“蛇头”交付多达数十万元的高额收费后,通过非常规途径冒险前往国外打工,去挣每年十几万元人民币的工资。在以前那些非常规移民多发地,现在经济已经发达起来的长乐、连江、马尾和福清等地,老百姓在国内一年十几万元的工资收入,并不是难以企及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国外每年同样或略多一些的收入,对他们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了。
这些事实都足以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四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许多福建人向海外移民的动机,已经从过去的求生存转变为求发展,是为了自身和家人更好地发展的一种主动行为。他们之所以向海外进行移民,主要是为了追求更优质的教育、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事业发展机遇,是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而走出国门。所以,现在那些想要出国移民者都能够放眼全世界,哪个国家更适宜居住和发展,就积极争取往那里进行迁移。他们的这种出国动机与过去的福建移民是完全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