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程度的差距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从福建前往海外各国,主要是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的学子,到2002年底就已超过了4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41个国家里。这些留学生中不仅有初、高中毕业后就出国,到国外读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还有不少人在国外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少量的人甚至有博士后的工作经历,整体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这些人获得各种毕业文凭后,早期的大部分人都留在海外定居和就业。据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调查,到2002年底,全省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共有13 800人,约占出国留学生总数的1/3。那3万左右没有回来的福建籍留学人员,就成为所在国社会中一些高素质的新移民。从2002年以后,福建就没有新的海外留学生统计数字。据笔者2019年12月向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会长郑CF了解,迄今的总人数估计应该有10万以上。不过,现在的海外留学生学成之后,大部分人是回来中国发展。在毕业后的去向选择上,他们与以前有比较大的不同。而那些通过技术移民途径走出国门的福建籍科学技术人员,也基本上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些人还是原单位科学技术工作的骨干力量。
从乡镇出去务工的福建新移民中,虽然也有少量的人是干部、教师和医生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具有相对比较高的文化程度。但是,这些人也只拥有大学专科或中专的毕业文凭,如长汀县的海外新移民中,就有一位是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中学老师。还有一位是县中医院的医生,也只具有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学历。明溪县的出国人员中,也有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CL,还有沙溪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吕SL。除此之外,那些出国谋生的务工者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曾经带队到有很多海外新移民的福州市长乐市,在其中一些乡镇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他们所获得的下列调查统计数字,就可以比较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长乐新移民出国时受教育程度统计表
资料来源:庄国土、梁在、郭玉聪编《福建海外移民调查资料(长乐篇)》2004年,未刊本。
通过对该表进行计算后可以得知,在长乐区的1 898名出国人员中,有49人的学历不详,剔除之后的数量是1 849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是595人(注:包括在读、毕业、肄业和辍学的,下同),所占的比例为32.18%;初中的有954人,占51.60%;高中和中专的有256人,占13.85%;大专以上的是44人,只占2.38%。从这些计算中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83%以上,加上高中的就超过97%。由此可见,在长乐的海外新移民之中,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绝对多数。
地处大山区之中的明溪县,这方面的情况会比沿海地区的长乐差一些。2012年,在该县沙溪乡梓口坊村的566名出国人员中,男的有317人,女的有249人。他们的文化程度分别如下:小学的152人、初中的392人、初中以上的22人。小学和初中的比例达到96.12%。所以,那些从乡镇出去务工的海外福建新移民中,不论是生长在沿海地带还是山区,其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和中学,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在两地均为20%—30%,与那些滞留海外的学子及技术移民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明溪县沙溪乡梓口坊村海外新移民文化程度统计表
2. 工作就业的不同
由于那些通过留学滞留下来和技术移民出国的福建新移民,都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的较高文化程度。所以,这两类人在毕业或到达移居国之后,其中的一些人就能在学校、科研单位等学术机构找到工作,或者是考入当地的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而更多的人则是应聘到各种公司和企业,在其中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人则成为医生和律师,都是人们心目中比较体面、风光的白领阶层。据马尾区亭江镇侨联2009年介绍,在该镇美国新移民的第二代中,有人在国防部的五角大楼上班,还有人在海军基地工作。这些人属于当地社会的中产阶级,工薪收入比较丰厚,社会地位也相对比较高,能在那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水平。
而那些从乡镇出去务工、文化程度比较低的福建新移民,除了靠勤奋努力和才能积累了资本,转而经营工商企业的那一小部分老板外,更多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一双手辛苦、疲累地出卖劳动力以谋得生存。在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福建新移民在餐馆里炒菜、端盘子、洗碗和送外卖;在工厂里从事各种皮具和服装的加工制作;或者在大、小超市里当员工;等等。在英国,福建新移民除了到莫克姆海滩捡拾海贝外,还到农场和包装工厂,从事水果、蔬菜和鲜花的遴选及包装工作。在以色列的福建劳工,大部分是在建筑工地上务工,从事粘贴瓷砖和家庭装修的工作。这些福建新移民所从事的工作,有不少是粗活、重活和累活,而且大多数人每天要劳作10多个小时,都是一些需要吃苦耐劳费体力的工作。(www.xing528.com)
而那些经用非常规办法出国的新移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情况则更差。这些人由于筹措不到多达五六十万元的出国费用,只好和“蛇头”签下欠债的契约。他们抵达目的国家后,就要在“蛇头”的安排下,到那些条件比较差的制衣厂或餐馆里做工,以抵还因出国而欠“蛇头”的巨额债务。因此,这些人不仅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在制衣厂干活的还没有休息日或节假日,而且还要被置于“蛇头”的监管之下。大多数人往往要连续工作许多年,才能还清为出国而欠下的那些巨债。所以,这是一些工作环境不好、劳动强度大、处境艰困的劳工,其处境与20世纪初的契约华工(被称为“猪仔”)有些类似。
3. 思想观念的差异
那些在海外务工的福建新移民,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他们又来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乡村社会,从小到大就一直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深刻影响,使之在思想观念上都显得比较传统。所以,在这部分福建新移民的思想意识里,都具有浓厚的血缘和地缘观念。他们一旦出国并站稳脚跟,在那里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后,除了父母、配偶、子女和兄弟姐妹等家族成员,还会把宗亲、乡亲和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密切的人,也都一一地引领到自己所在的国家和城市。并且帮助这些被引领过去的亲友解决食宿问题,安排或介绍工作,使之也得以安顿下来。以后,当他们所在城市的宗亲、乡亲等熟人达到一定数量后,其中一些事业有成、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人,还会发起组建同乡会之类的地缘性社团,如意大利福建华侨华人联谊会、俄罗斯福建同乡会、南非福建同乡会等。这些都是在血缘和地缘观念作用下而组建起来的传统性移民社团。从这些方面看,他们与以前出国的老一辈移民,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而那些由留学生滞留下来的福建新移民,以及依据所在国引进人才政策而申请移民入境的科学技术人员,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思想观念往往会显得比较开放、前卫和时尚,而较少存有地缘和血缘等传统性观念。所以,他们一般不会组建或加入同乡会等传统性社团,也不会参加这些社团所组织的各种活动。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由华人圈内专业人士所组成的各种学术性团体,如在美国就有华人防癌细胞学学会、亚特兰大中华专业人士协会、硅谷中国高科技技术创业者学会等。还有那些不分种族的专业性学会,也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他们参加这些团体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增强在当地社会的竞争力,而不是为了在亲友之间抱团取暖。
4. 生活社交的不同
大部分出国务工的福建新移民文化程度不高,一般不会讲当地语言,或者只能讲一些工作所需要的日常用语,难以和当地社会进行更多的接触和交流。这种情况迫使他们只能像老一代移民那样,集中起来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由宗亲和乡亲等熟悉人群聚居的小区域,在其所居城市构成一个独立于他人的移民社会。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往来的对象和结交的朋友,也都局限于宗亲、乡亲及其他的华人同胞,而难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一些城市原来已经衰落的唐人街,就是由于他们的到来而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而且,在一些城市还形成了新的唐人街,如纽约的东百老汇大街,现在已成为福建新移民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东区临近布鲁玛湖的地方,也有一个现在很繁华的新唐人街。这个叫西罗町大街的地方原来比较偏僻,2001年中国新移民刚进入时,整条大街上只有一盏路灯,没有人胆敢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可是,现在这条唐人街及其周边社区的中国新移民已达6万人以上。街上有超市、酒楼、宾馆、书店、网吧、发廊等许多的商业场馆,各个商家都是生意兴隆。这些都是由于大量中国新移民进入后(注:其中福建籍约占1/3),在几年间形成和兴旺发展起来的。
而福建新移民中那些毕业后滞留下来的留学生,以及依据所在国吸引人才政策入境的技术移民,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能够熟练地运用当地的语言,有利于他们更多、更好地接触所在国社会,以及那里的主体民族和其他不同族裔居民,所以,这部分人都能自如地生活在当地各民族中,也比较容易融入当地社会,基本不存在务工者那样不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而且,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不在唐人街,工作场所都在各种各样的办公楼里。这种情况也使他们远离唐人街,不会和华人同胞集中居住在一起,而是选择与当地各族人民混居,共同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融合成为他们之中的一部分。
【注释】
[1]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和更好地说明问题,本章所论述的晋江市,包含1987年从晋江划出4个乡镇另立成市的石狮。因为这两个市不论在民系、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还是海外移民的国家都是完全相同的。
[2]据明溪县侨联主席何XZ2017年6月23日说,在意大利的有7000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