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礵村是一个行政村,下辖北澳、南澳和可门3个自然村。地处闽东外海四礵列岛中的北礵岛上,距离大陆的最近点大约有19千米。在四礵列岛的东、西、南、北礵4个主要岛屿中,北礵岛是面积最大,并且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北礵岛略呈长方形,南北宽0.67千米,东西长2.52千米。全岛的面积只有1.88平方千米,加上东、西、南礵等岛屿,总面积也只有3.6平方千米。四礵列岛地处我国黄海的南部,北面是宁德市所辖的台山列岛和著名的海岛旅游胜地嵛山岛,再往北就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海域。在其南面,则是台湾当局管辖的东引岛和马祖列岛。北礵岛距离东引岛只有20多海里,大陆和台湾双方曾对该岛进行了反复的争夺。1953年政府派解放军夺取了北礵岛,但以后又被台湾当局占领了。1955年,政府又派兵再次从台湾手中夺得该岛,之后就一直处于政府的管治之下。所以,在岛上至今仍驻扎着解放军部队,对那里进行防守和保护。
北礵村村民与周边的霞浦其他村民不同,他们都不是本地的土著,而是从南边的福州市长乐区,通过海上北向迁徙而来的移民。他们是什么时候北迁到这个海岛上的?又是由于什么原因而移民到这里的?因为从长乐到北礵岛有不短的海上距离,在近代的机动轮船出现之前,仅靠帆船作为海上交通工具的古代,这段距离可能要航行将近一天才能到达。关于村里的移民历史,笔者曾听市侨联副主席陈WL说,北礵村村民的祖先是因为倭寇的侵害而被迫从长乐迁徙北上的。因为在我国的明代,东南沿海的浙江和福建等地,都发生过严重的倭寇之患。福建沿海从北往南的福安、霞浦、宁德、长乐、福清、莆田、仙游和惠安等县都深受倭寇的祸害。在这些地方的许多史书和地方志中,都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明朝倭患最严重的时期,是在明世宗朱厚熜的嘉靖年间(1522—1566年)。根据逃倭寇的说法进行计算,岛上村民的祖先迁徙到岛上,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另外,该村的移民历史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村民的祖先驾驶渔船北上,前往我国最大的渔场浙江舟山群岛打鱼。他们在航海之中途经四礵列岛时,由于种种原因而经常在那里靠岸登陆。以后他们就选择这些岛屿中面积比较大,并且有水源可以居住的北礵岛,滞留下来成为垦荒种植的岛民。因为从宋代开始,福建沿海的渔民就已北上舟山群岛打鱼了。而且,岛上的村民都说,他们的祖先是来自长乐的潭头镇和金峰镇。这两个地方位于闽江口的南岸、福州市长乐区的北部,面对着台湾海峡。据笔者了解,潭头和金峰这两个镇都有渔港和大渔船,那里一些靠海的村民,自古以来都是依靠出海打鱼为生的。因此,那里的渔民北上舟山渔场打鱼时,路过北礵岛滞留下来的可能性更大。
纵观福建近千年来的历史,这种事情并不是仅此一例的孤证。从讲闽南方言的泉州、厦门和漳州3市沿着海岸线北上,途经讲不同方言的莆田市、福州市和宁德市,一直到浙江温州市的苍南、平阳等不少市和县,都散布着一些讲闽南方言的村庄、乡镇,乃至县域。那些讲闽南方言的居民中,有许多人就是北上舟山群岛打鱼的渔民后裔。而且,北礵村里的许多村民都说,他们是曾祖父,祖父或父亲这一辈迁徙而来的,到岛上生活只有三四代的历史。他们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籍地在长乐潭头或金峰的某个村,如村党支部书记姜Y家迁徙到岛上后,到他已是第四代;村主任则是爷爷这辈人迁徙过去的。其中也有少数迁徙到北礵的家族,已经传到了第六代。按照人们修族谱时每代25年的习惯计算,六代人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
综合梳理以上这两种说法,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可能是在明代的嘉靖年间,就有一些长乐潭头和金峰的老百姓,因为倭寇烧杀抢掠的严重骚扰而被迫逃亡北上到北礵岛避祸,从而使该岛开始和长乐人产生了联系。以后,一些北上舟山群岛打鱼的长乐老乡也陆续上岛定居了下来,使岛上居民成为清一色的长乐移民后裔。(www.xing528.com)
由于这种独特的移民历史,使北礵村形成一个和霞浦当地村庄完全不同的移民孤岛。该岛村民日常生活中所讲的语言都是闽东方言中的福州话,而不是周边人的霞浦话;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所过的节庆全都是从长乐祖籍地传承过来的;他们所祭拜的那些神明也都是从长乐“分香”而来的。从而形成一个文化上的孤岛,类似于地理上的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学上的“飞来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理认同是远处的长乐而不是近处岸上的霞浦。他们自认为是长乐人,把去长乐称为“回家”。据村民们说,以前他们和长乐的经济、文化等联系都很密切。村民在海上所打到的渔获都是运到距离更远的长乐去出售;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人也前往经济比较发达、工商企业众多的长乐打工谋生;他们每年都要回长乐去祭祖,因为他们的祖坟与祠堂都在长乐,祖籍地族谱上有他们的名字;他们也和长乐老家的乡亲缔结姻亲,互相嫁娶。目前,双方的许多年轻人虽然移居到海外,但是他们在那里恋爱结婚的事情仍然在发生着。可见两地之间的亲情和乡情仍然是比较深厚的。而他们和距离很近的霞浦人,反而没有多少的联系,彼此的感情也显得比较生疏,双方之间只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据说以前还有村里人提议,让北礵村在行政上转而归属地处闽江口北岸、和他们老家长乐隔江而立的连江县,而不想隶属于霞浦县。因为连江和长乐同讲福州话,民间的风俗和习惯也都相同,两地同属于福州文化圈。由此可见,村民们对其祖籍地长乐在心理上有一种比较强的归属感。当然,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村里的不少人都上岸到霞浦县城买房或租房居住。
2. 北礵村的村情简介
从地形和地貌上看,北礵岛其实就是大海之中隆起的一座山峰,最高点的大姆山海拔140.2米。全岛由花岗岩组成,呈南陡北缓的形态,所以,岛上没有一块小平原。村里的3个自然村中,南澳和可门这两个村庄都位处海边,村民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的。村部所在的北澳是全岛最大的自然村,也是处在岛上唯一一个小港口边的山坡上,房子从海边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叠叠地往上建筑,一直延伸到全岛最高处的山头上。长期以来,岛上的生活条件都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一直到2000年,才由当地政府出资铺设了过海的电缆线,使岛上居民终于能够用上电,满足了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自来水至今尚未开通,村民只能靠打井汲水生活。岛上与大陆的交通至今仍很不方便,人们上岛只能搭乘唯一的一艘渡船,经过1个多小时的航程才能到达。而渡船又是两天才一个来回,上岛后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回到陆上。
由于地处山上的地形、地势使北礵村的土地资源比较稀缺。全村原来有2 600多的人口,却只有300多亩的耕地,平均每人只有0.4亩。而且,这些耕地又全都是在山坡上开垦出来的一块块梯田,既缺水又贫瘠,只能种一些地瓜和花生等耐旱、耐贫瘠的粮食作物。所以,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的人,村民只能向海洋发展,从大海中去讨生活。可是,由于岛上没有比较深的澳湾,村民不仅不能像邻近的三都澳、罗源湾那样,大面积地从事海上渔业养殖;而且也不能停泊体积比较庞大、可以驶往舟山等远外渔场打鱼的船舶。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只能驾驶一些不大的船只,在岛屿的周边进行近海捕捞,渔获一些小鱼、小虾等海产品。可是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们过度地捕捞,近海的渔业资源已濒于枯竭,即使是小鱼、小虾也很难捕捞到了。所以,许多村民无以为生,只好出岛到国内各地打工谋生,或者到世界各地去闯荡天下。
由于该岛与大陆的交通不方便,而且村里的小学现在已被撤掉,更是没有中学。所以,岛上许多村民为了外出打工方便,或是为了孩子上学的需要,都纷纷在霞浦县城买房或租房居住,有的甚至把户口也迁移出该岛,使村里出现人口大量减少的情况。虽然全村现在户口册上有500多户、2 003人,可是其中在国外的有1 000多人,迁到岛外霞浦县城等地居住的有500多人,留在岛上的只剩下500多人。而且,这些户口还在岛上的村民,包括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主要干部在内,也有不少人都在县城里买了房。他们平时都是居住在岛外,只有在周末和节假日,或者是岛上的家里和村里有事情时,才会返回岛上办理。因此,平时居住在岛上的只有100多个人,并且大多数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