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移民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移民现象的产生,是由推、拉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国内和国外两种因素结合起来,才会导致人口的国别间移动。1978年后福州向美国的移民,同样也是在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1. 福州移民美国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福州是个省会城市,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的入海口,是个濒江面海的设区市。在福州市下辖的13个市、县、区中,福清、长乐、马尾、连江和罗源这五个市、县、区都地处海边,平潭则是一个海岛县。全市的土地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2019年底的常住人口是780多万,居泉州市之后的全省第二位。该市下属的各市、县、区都讲福建闽东方言中的福州话,风俗习惯也基本相似,所以,他们都被统称为“福州人”。
福建历来被称为“东南山国”,全省的地形、地貌以大山和丘陵为主,田地偏少,民间历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因此,从宋朝开始,福建就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社会问题。人口过剩的巨大压力迫使许多福建人向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地进行移民,跨洋过海去谋一条生路。福州的情况也是一样。在其下属的13个市、县、区中,不仅内陆山区的永泰、闽侯、闽清三个县,就是沿海的罗源、连江、平潭、长乐、福清和马尾这6个市、县、区,也都是山地和丘陵居多,可供耕作的田地比较少。在移居美国人数最多的长乐区,许多村庄人均可耕的田地面积只有3至5分,甚至更少。2009年12月已有4万多人移居美国的马尾区亭江镇,地处闽江口的鼓山脚下,背后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前面是波浪滚滚的大江和大海,土地迫狭,田地更是十分稀缺。而且,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也使许多地方缺水严重,导致这些本就匮乏的田地又以旱地居多,土地贫瘠,只能种耐旱的地瓜、花生等作物,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的人。
因此,福州所辖地方素有移民出国,前往东南亚等地谋生的习惯。20世纪初,在辛亥革命中参与光复福州的黄乃裳,就带领家乡闽清和邻县古田、永泰等地的农民,前往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即现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诗巫进行农业垦殖,以解决部分乡亲无地或少地可耕的困境。不过,以前福州的海外移民主要来自福清、长乐和闽清等不多的几个地方,1988年全市共有海外移民70多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已逝的旅日华侨联合总会会长林同春,以及东南亚一些个人资产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华人大企业家,如印度尼西亚的林绍良、林文镜,马来西亚的郭鹤年、黄双安、张晓卿等人,祖籍都是福州下属各市、县、区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从1958年开始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这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体。[1] 并且沿袭几千年来的“以农为本”传统思想,要求人民公社的社员都必须“人心向农,劳力归田”,不允许他们从事工商业和农业之外的其他营生,致使大家都只能依赖为数不多,且缺水贫瘠的田地为生,而没有任何其他的经济收入。因此,在福建人口密度大的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和田地贫瘠导致严重缺粮。仅靠生产队田地的粮食产出,满足不了社员的食用需求,人们的生活过得比较贫困。福州的长乐、连江和马尾这些地方也不例外,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只能是几个地瓜一锅水,就充一顿饭,天天如此。在沿海的一些地方,人们甚至连这种最低的生活需求都难以得到保障。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不仅在农村按人口统一分配生产小队的田地,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能在田地上进行自主经营,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增产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而且还准许他们跳出农门,从事其他行业的经营,以搞活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许多农民纷纷抓住这种机会,进行海上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或者兴办各种工厂企业,各显神通地进行多种经营,改变了只靠种粮为生的单一经济形态。另一些人则走出家门,到国内其他地方,乃至国外去做工,或者经商办企业,争取获得更大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达,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是全世界移民都向往的国家,福州人当然也不例外。长乐、连江和马尾这些市、县、区向美国的移民,就是在这种社会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 福州向美国移民的先导
福州向美国的大批移民,虽然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以后,但是,在此之前的20世纪40至70年代,就已经有一些福州人前往美国定居了。这些先期迁徙美国的福州移民,都是在境外或国外轮船公司工作的海员。他们分别来自福州下辖的长乐、连江和马尾这三个县、区,又都是经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先后移居美国的。
福建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闽江,长乐、连江和马尾这三个地方分别地处其入海口的南、北两岸,面对广阔的台湾海峡。因此,那里的居民传承了与汹涌大海打交道的技能,许多人都有出海打鱼,或者从事海上航运的充足经验和丰富阅历。明朝的郑和在下西洋期间,就把长乐作为他统率的庞大舰队从南京出发前往东南亚的漫长航程中,中途停泊、休整和后勤补给的基地,在7次下西洋中有6次是从长乐出航的。郑和的舰队在长乐驻泊时,除了釆购远航所需的各种船用物资外,还在当地招募舰队所需的水手、士兵和勤杂工等船员。从此以后,上船当海员就成为长乐、连江和马尾人的一种职业,几百年一直沿袭下来。
在20世纪40年代,郑孝成等7位在新加坡轮船公司工作的长乐猴屿村郑姓海员,在货轮到达美国纽约的港口后,先后通过“跳船”的办法滞留在美国,成为最早一批在美国定居的福州人。其中郑孝成还加入了美国军队,被派往欧洲战场参加对德国的战争,并因此而在战后获得了美国国籍。[2] 另据长乐区航城街道洋屿村文书林HL介绍,早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该村就有20多户、40多人去了美国,他们都是海员及其亲属。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美国放宽了移民限制,使世界各地掀起一股向那里移民的浪潮。许多向往美国的人们,都通过合法入境或非常规移民的途径,千方百计地前往那里定居,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这种移民浪潮的影响下,一些在中国香港、新加坡轮船公司工作的长乐、连江和马尾籍海员,也采用“跳船”的办法滞留下来。籍贯在马尾区亭江镇、现在已回福州创办美国长安投资公司的林CG,其父亲就是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当海员时,在船到美国后“跳船”留下来的,70年代他父亲就回来捐建了公园。20世纪50年代,该镇在美国“跳船”的船员有几十个人。他们在纽约“跳船”上岸后,也都定居在这个自己当海员时货轮经常停泊、环境比较熟悉的港口城市。(www.xing528.com)
3. 福州向美国移民的大批出现
这些先期移居美国的长乐、连江和马尾籍海员,以后都由于当地政府多次颁布的特赦政策,或者通过与持有绿卡的当地女人结婚而获得长期居留证,乃至美国公民的身份。此后,由于当时中、美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他们就会申请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和父母等亲属,先出境到香港居住一段时间后,再依据移民法中关于家庭团聚的条款,向美国政府提出入境申请,让这些家属也移民到美国纽约。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向世界打开国门以后,人民的出国也变得比较容易了。包括美国在内的更多海外中国移民,就纷纷向所在国政府提交申请,把自己在国内的亲属接到身边团聚。1971年前往美国纽约的长乐公会前主席石SM,也以亲属团聚的理由向美国政府递交申请,通过合法途径让自己的子女和父母等亲属移民美国,并且定居于自己所在的港口城市纽约。
而那些在美国虽然没有直系亲属,没有条件移民去美国,但也想去那里打工赚钱的长乐、连江和马尾人,就通过先期已经前往美国,和自己有各种社会关系的宗亲、乡亲或亲戚、朋友,采用各种非常规移民的办法也跟着去美国谋生。据长乐区航城街道洋屿村文书林HL介绍,该村向美国进行的非常规移民活动开始于1983和1984年间。以后,这些通过非常规移民而到达美国的福州人之中,也有一部分人因为美国政府的特赦,或者通过结婚和申请避难等办法,成为获得美国绿卡的合法居留者。接着他们也可以用亲属团聚的理由,通过申请签证而让亲人移民到美国。后来到佐治亚州东北部开中餐馆的郑女士一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事例。1993年,29岁的郑女士用3万美元从“蛇头”那里买了本假护照和一张机票飞到纽约。3年之后,郑女士成为有居留证的合法居民,她丈夫也随之被批准前往美国团聚。以后,她留在长乐老家的女儿,还有公公、婆婆也都先后拿到签证移民美国。加上她在美国出生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现在他们一家7口人都团聚生活在美国。
随着通过非常规途径前往美国的需求大量增加,一些有心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就动心思把这种事情产业化,合伙组成一些专业性的集团,专门从事非常规移民活动的一条龙服务,把福州人一批又一批地运载到美国。以前零星、各自为战的非常规移民活动,就由于这些“蛇头”的介入而呈现出有组织、大规模进行的态势,从而助长了这股向美国非常规移民的风潮。1987年美国政府又颁布特赦令,使那些没有身份的非常规移民转变成为合法居民,从而引发更多人进行非常规移民的欲望。于是,大量福州人也像其他国家的非常规移民一样,纷纷成批地进入美国。1993年6月6日,在纽约昆斯区附近海面发生的“黄金冒险号”惨案中,那艘致使10多人溺毙于海中的货轮,就运载着286名前往美国的非常规移民。他们都是由一个身居纽约、被称为“P姐”(郑CP)的长乐籍“蛇头”在其家乡招募的。这个震惊美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只是众多向美国进行的非常规移民活动中的冰山一角。
到2009年12月底,我们前往这些地方进行田野调查时得知,长乐市(注:当时长乐还未改市为区)已有近20万人移居到美国,同时在美国的连江县移民也有11万人,而马尾区亭江镇的旅美乡亲是4万多人,同区的琅岐镇到2003年也有近2万人。而且,据连江县琯头镇侨联介绍,2009年底该镇在美国的移民中,已经有70%以上的人加入了美国国籍。以后,这种前往美国的合法和非常规移民活动,不仅从长乐、连江和马尾的少数村庄、乡镇扩展到本县、区的其他地方,而且还扩展福州市区和相邻的一些县、市、区。这些分处闽江口南北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同,都属于同一民系的福州人,就通过在各地逐渐发展延伸的海外移民链,越来越多地移民到美国纽约等地。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蓬勃发展,人们的工作就业和事业发展机遇大量增多,而美国经济却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处于不景气状态,这些国内外原因,使曾经多发、频发的福州向美国非常规移民活动,出现了一种逐渐减少的趋势,到2010年之后就基本上停止了。因此,现在福州人向美国的移民,就恢复到申请签证合法入境的正常状况。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福州人通过合法入境或非常规移民的途径,纷纷移民到美国,使那里的福州新移民大量地增加,而他们又大多集中在纽约市。据福州市各级政府2003年统计总汇,全美福州乡亲的人口约有45万人,其中在纽约地区的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约有30万人。2004年,纽约各福州社团也在当地进行一次人口统计,得知那里的福州人大约有50多万人,而且,他们的人数还在逐年增加中。2019年,据美国福建同乡会主席陈QQ先生说,全美国的福建移民有七八十万人,其中在纽约的就有四五十万人,比十年前至少翻了一番。福建移民社团也从1978年前的2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个。以前,纽约唐人街的中国移民以祖籍广东的为主,如今福建移民人数已经超过广东移民,成为那里最大的中国移民群体。而福建移民中人数最多的是福州人,尤其是其中的长乐、连江和马尾人。纽约唐人街的东百老汇大街也因此被人戏称为“福州大街”,纽约曼哈顿区唐人街则是全美最大的一个唐人街。
4. 血缘、地缘观念在福州移民美国中的作用
血缘、地缘观念是中国农业社会延续几千年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许多中国人的头脑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观念,并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在本书第二章的《福建新移民之移民链研究》中已经述及,与北方的那些省份相比较,福建人头脑中的血缘、地缘观念显得更为浓厚。这种观念在他们的海外移民过程中,也一直发挥了很重要的助力作用。当一个人有机会移民到国外,并在那里站稳脚跟后,只要有可能,他都会尽量地把国内的家属和那些社会关系密切的亲友,也都先后引领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而不论是用合法或非常规移民的办法。从而造成一个人移民成功后,他以前身边的许多人也会被先后引领出去,随之移民到其所在的国家和城市,这种情况在福建向外移民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因此,海外许多地方的福建移民,往往都是来自福建的同一个地方,如马来西亚诗巫市中国移民的祖籍地,大多是古代福州府所属的闽清、永泰和古田等县。
1978年后福州向美国的移民,也基本上是通过这种建立在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之上的移民链而大规模地持续进行的。在血缘和地缘观念的作用下,许多福州人移民到美国后,就纷纷把与自己有各种社会关系的人也先后引领过去。首先是父母、配偶和子女这些符合家庭团聚移民条件的直系亲属,接着是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宗亲和乡亲等亲友。在社会关系上以自己为核心,然后由亲到疏,由近及远,逐渐地向外扩展。在地理范围上,则是从本村开始,然后向相邻的村、镇发展。通过这些有各种社会关系的亲友互相引领,使前往美国的福州人从少数村庄、乡镇逐渐扩展到周围的许多地方,越来越多的福州人通过移民链进入了美国。2004年3月11日,时年52岁、在美国开姆登市自家开设的外卖中餐馆里遭3个劫匪抢劫,并被枪击不幸身亡的林先生,就是一位改革开放后前往美国的福州新移民。他在该市的亲属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们家族的这几个人都是通过海外移民链先后从连江县琯头镇的溪边村移民到美国的。2003年,纽约一位姓高的长乐侨领说,他是1985 年通过“跳(飞)机”来到美国的,[3] 以后也取得美国公民的身份。在这18 年中,他不仅把父亲、妻子和儿女接到美国团聚,而且还先后帮助10多人前往美国。当时他儿子已在美国取得药剂师资格,并在纽约皇后区开设药房,大女儿在佛罗里达州开餐馆,小女儿还在念大学。
由于彼此之间的互相引领,使福州下属的一些乡镇和村庄里,村民们都大量地移居到美国等海外国家。马尾区亭江镇在海外各地的移民,到2009年底包括第二代的已经多达7万人,而该镇在国内的在册人口却只有2.8万,其中还含有6 000名没有注销户口的海外新移民。这些亭江的海外新移民主要分布在美国,还有一些人在加拿大、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在该镇下属的长柄行政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美国,该村也因此而被人们戏称为“小美国”。在长乐向美国移民的始发地之一猴屿乡,目前在国外的人口已达2.8万多,而留在国内的却只有3 000多。据美国霞江联谊会主席王XH先生说,长乐区潭头镇霞江村的旅美乡亲,2009年已有700多人。在长乐区航城街道的洋屿村,2009年全村的851户2 445人中,有海外移民的达700多户,这些移民的总人数为2 080。所以,在长乐、连江和马尾的许多村庄里,由于青壮年男人都前往美国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人们就开玩笑地把三 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九九重阳节三组数字聚合起来,戏称他们是“386199部队”。走在这些村庄里,几乎看不到年轻的男人,甚至年轻的女人也不多见。偶尔见到的那些年轻男女,几乎都是到那里从事盖房子、种田等工作的外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