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是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唐代(618—907年),泉州就和广州、扬州和交州(注:今越南北部,当时是中国所管辖的疆域)并列,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据泉州晋江人蔡永蒹的《西山杂志》记载:“唐开元八年(720年),东石(注:今晋江的东石镇)林知祥之子林銮,字安东,曾祖林智慧航海群蛮,熟知海路,林銮试舟到渤泥(注:今文莱),往来有利,沿海畲族家人俱从之去,引来番舟。蛮人喜彩绣,武陵多女红,故以香料易彩衣。晋海商人竞相率航海。”从这段史料可以得知,大约生长于唐朝初年的林智慧,早已经驾船南下到被称为“群蛮地区”的东南亚,熟悉前往那里的海上航路了。出生于航海世家的林銮继承祖业,也尝试驾船去渤泥进行贸易,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利润。此后,他就引领许多的宗亲和乡亲,到渤泥去进行“以香料易彩衣”的贸易。通过这样的互相引领,使东石出现了“沿海畲族家人,俱从之去”和“晋海商人竞相率航海”,海外贸易繁盛的社会风气。
宋、元时期(960—1368年),泉州的对外贸易更加发达,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誉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并且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成为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贸易港口。因此,在这期间有更多的泉州人,纷纷前往东南亚、东北亚和南亚等地进行贸易。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古里地闷(注:今帝汶)条”中记载:“昔泉州之吴宅,发舶梢众百有余人,到彼贸易。”从中可知,仅在洛阳江上游的吴宅这个村庄,就有100多人“发舶”到古里地闷进行贸易。他们这些同村人之间,肯定也是由于彼此的互相引领,而相继驾船南下古里地闷的。因为这是一个吴姓人家聚居的村庄,大家都存在着宗亲或乡亲等社会关系。(www.xing528.com)
以后,这些出国进行贸易的海商,有的就因为经商等需要而留居当地,成为“住藩”的华侨。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写成的《萍洲可谈》中说:“北(华)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 ”甚至还有“住蕃虽十年不归”的人。这些“住蕃”的华侨中,有的就与当地的妇女结婚成家,繁衍了后代。在《宋会要辑稿》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史料中,就有中国海商“留在彼国数年不回。有二十年者,取(娶)妻养子”的记载。所以,在宋代的东南亚各地,出现了一些被称“土生唐人”的中国移民后裔。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福建市舶司报告说:“据大食国(注:阿拉伯帝国)乌师点等诉:本国财主佛记霞、池各备宝具乳香象牙等,驾船赴大宋进奉。至占城国(注:今越南中南部)外海,暂住候风。其占城蕃首差土生唐人及蕃人,招引佛记霞、池等船入国。及拘管乌师点等船众,尽夺乳香象牙等,作己物进贡。”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由中国移民和当地妇女结合而繁衍的后裔逐渐增多。在马来半岛,他们都被称为“峇峇”(Baba)。在印度尼西亚,男的被称为“峇峇”,女的已婚者称“惹娜”(Nyonya),未婚的称“诺娜”(Non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